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开放区域中的建福宫,是故宫最大的藏宝库,却遗憾地在1923年,遭遇了一场损失空前的巨大火灾。
大火之后,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的处理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店竟然从熔化的金块、金片中拣出了1.7万多两金子……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终于在帝制废除后的一场大火后“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1923年6月26日夜将近12点左右,正在故宫东侧六国饭店(今北京饭店前身)顶楼上乘凉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西北角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一打听,竟然是宫中的建福宫失火了。
这是一场损失空前的巨大火灾:共计130余间房屋被毁;殿中所藏的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清代乾隆至光绪6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藏于此的所有礼品,全都被烧成了灰烬。内务府随后开具的损失清单称,大火“共焚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
末代皇帝溥仪十分愤怒,认为是宫中太监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场大火,以掩盖其监守自盗的罪行。随后他下旨将众多太监清除出宫——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太监,绝大多数在北京都没有家,因此当“谕旨”宣读后,许多太监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那天后,北京城的街头多了许多奇特的“乞丐太监”……
皇家御用藏宝库
从乾隆到最后一位清帝溥仪
在紫禁城的所有宫苑中,建福宫之所以拥有特殊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早在明代建造皇宫时起,它就是专门供皇太子居住的场所(旧称“西五所”),是众所周知最受乾隆皇帝青睐之地;另一方面它还拥有一个重量级身份——专门用于存放珍宝的“皇家库房”。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原址为明代乾西四、五两所,为皇太子居所。公元1742年,乾隆下令,将乾西五所的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陆续改建为花园。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被称作“建福宫花园”,也称“西花园”。
整个建福宫花园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参照了江南园林的设计。以延春阁和静怡轩为中心,周围有玉壶冰、凝晖堂、妙莲花室、碧琳馆、敬胜斋、吉云楼、慧曜楼、积翠亭等建筑环绕。园中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亭台楼阁游廊曲折,高低错落,配置山石树木,景色秀丽典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据说,乾隆不仅常与皇后、皇太后来此休息、赏景,还亲自为它撰写了很多匾额和楹联,并以建福宫花园为吟咏对象,写下了《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大量作品——历史上能享此殊荣的,实不多见。
出于对建福宫的偏爱,乾隆自然而然就想到将它作为藏宝地。在位的60年中,除了经常挑选宫中字画古玩的精品收藏于此,乾隆还在建福宫内供奉了不少的金质法器、藏文经版等奇珍异宝。当他去世以后,嘉庆皇帝曾下令将建福宫所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原殿加锁封存。渐渐地,建福宫就成了皇家的“御用藏宝库”,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为止,始终如此。
那么,作为历朝历代的皇家御用藏宝库,建福宫内究竟收藏着多少宝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没太在意,可谁知,皇帝们不在意还好,一在意,竟给这座中国最大的藏宝库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建福宫的灭顶之灾
1923年的神秘失火案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年仅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
当时,按照和袁世凯签定的“不废帝号、暂居宫内、年领400万两经费”等优待条件的退位协议,溥仪及其宫人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居住。而他所选择的居处,正好就是建福宫。在这里,溥仪度过了一段安宁美好的时光。
对于火灾前建福宫的藏宝数量,溥仪自己也说不上来,他回忆道:“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
同时,溥仪不由想到:“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尤其是当他的英文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告诉他,在地安门大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之后,溥仪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决定对建福宫来一次大清点。
结果,清点刚一开始,建福宫就出事了。
史料记载,1923年6月26日夜将近12点左右,正在紫禁城东侧六国饭店(今北京饭店前身)顶楼上乘凉的洋人,发现紫禁城西北角突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他们赶紧通知了位于东交民巷中的意大利国救火队。
然而,当救火队匆匆赶到神武门前,却顿时傻了眼——由于“清室向例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所以宫门守卫都不敢为救火队开门。
内务府总管绍英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宫内四处寻找溥仪,陈请他下谕让救火队入宫。1个多小时后,绍英终于找到溥仪,并成功劝说他下谕启门。遗憾的是,由于延误了最佳的救火时机,当救火队赶到火灾现场时,大火已经烧到了周围的楼宇殿阁,就连花园中数百年的参天松柏也早已变成了火树。
消防队员被烈焰熏烤得无法靠近,只得力保花园东面的养心殿和西六宫。更糟糕的是,宫内并无自来水管,水井大多也已经干涸。救火人员只好将现场的所有水龙进行连接,从神武门外的筒子河汲水。无奈,因距离长达400多米远,筒子河的河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人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大火蔓延……直到次日上午7点,才将火势控制住。
这场大火,损失空前巨大:除了建福宫和四周的静怡町、碧琳馆、妙莲花室、凝晖堂、玉壶冰等10余处,共计130余间房屋被毁;殿中所藏的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清代乾隆至光绪6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藏于此的所有礼品,全都被烧成了灰烬。 虽然事后内务府开具的损失清单称,此次大火“共焚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但溥仪却对此表示怀疑。他说:“究竟这笔糊涂账是根据什么写的,只有天晓得。”
今天,我们只能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推测,建福宫大火烧毁的金、银、铜、锡确实数量惊人。据说,内务府曾把北京各金店找来投标,其中一个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片灰烬的处理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店竟然从熔化的金块、金片中拣出了1.7万多两金子……
未解谜团
皇宫患上了“火灾后遗症”
这场灾难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一时间,起火原因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既有人说是宫中供神燃灯使用不慎所致;也有人说是电线走火引发火灾;还有人说是溥仪看电影后,电影胶片自燃起火……
出于谨慎,最后北京政府给出的火灾原因是“电线走火”。但溥仪却怀疑是太监们监守自盗,故意纵火毁灭证据。为了避免宫中偷盗灭迹之事愈演愈烈,也为了减轻宫内的开支负担,大火后仅20天,溥仪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遣散紫禁城内的所有太监!
他不顾醇亲王载沣等人以“有损皇家体面,万万不可”为由的多方劝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据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的回忆:当时,溥仪一边请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将军派他的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一边又令内务府总管大臣绍英负责此事,并警告太监们如有捣乱,就会动用军队武力驱逐。
7月16日夜里,绍英将全体太监集合到乾清宫内,宣读了“谕旨”。由于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人,绝大多数在北京都没有家,非要他们几个小时之后出去,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当“谕旨”宣读后,许多太监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
最后还是溥仪做了一点让步:为了不妨碍北京的治安,溥仪吩咐发给太监们每人一笔遣散费;同时,当天在北京找不到亲戚投靠的,准许他们暂时住在地安门内大街的雁翅楼内。就这样,1000多个太监在军队的监视下,不得不默默接受了命运。
史料称,前后还不到1个时辰,太监们就全部从神武门离开了故宫。自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终于在帝制废除后的一场大火后“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只是,令溥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下子撵走如此众多的太监,竟引起了宫中秩序的混乱。就连他吃饭摆饭桌的事情,也不得不由皇亲贵族溥佳、溥杰来担任。而其他王公也全被要求轮流在宫中巡查,负责溥仪的人身安全。
没办法,最后溥仪只好又召回100多名太监,并增添了十几个随从侍卫,才使宫内的日常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大火之后,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的处理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店竟然从熔化的金块、金片中拣出了1.7万多两金子……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终于在帝制废除后的一场大火后“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1923年6月26日夜将近12点左右,正在故宫东侧六国饭店(今北京饭店前身)顶楼上乘凉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西北角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一打听,竟然是宫中的建福宫失火了。
这是一场损失空前的巨大火灾:共计130余间房屋被毁;殿中所藏的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清代乾隆至光绪6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藏于此的所有礼品,全都被烧成了灰烬。内务府随后开具的损失清单称,大火“共焚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
末代皇帝溥仪十分愤怒,认为是宫中太监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场大火,以掩盖其监守自盗的罪行。随后他下旨将众多太监清除出宫——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太监,绝大多数在北京都没有家,因此当“谕旨”宣读后,许多太监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那天后,北京城的街头多了许多奇特的“乞丐太监”……
皇家御用藏宝库
从乾隆到最后一位清帝溥仪
在紫禁城的所有宫苑中,建福宫之所以拥有特殊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早在明代建造皇宫时起,它就是专门供皇太子居住的场所(旧称“西五所”),是众所周知最受乾隆皇帝青睐之地;另一方面它还拥有一个重量级身份——专门用于存放珍宝的“皇家库房”。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原址为明代乾西四、五两所,为皇太子居所。公元1742年,乾隆下令,将乾西五所的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陆续改建为花园。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被称作“建福宫花园”,也称“西花园”。
整个建福宫花园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参照了江南园林的设计。以延春阁和静怡轩为中心,周围有玉壶冰、凝晖堂、妙莲花室、碧琳馆、敬胜斋、吉云楼、慧曜楼、积翠亭等建筑环绕。园中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亭台楼阁游廊曲折,高低错落,配置山石树木,景色秀丽典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据说,乾隆不仅常与皇后、皇太后来此休息、赏景,还亲自为它撰写了很多匾额和楹联,并以建福宫花园为吟咏对象,写下了《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大量作品——历史上能享此殊荣的,实不多见。
出于对建福宫的偏爱,乾隆自然而然就想到将它作为藏宝地。在位的60年中,除了经常挑选宫中字画古玩的精品收藏于此,乾隆还在建福宫内供奉了不少的金质法器、藏文经版等奇珍异宝。当他去世以后,嘉庆皇帝曾下令将建福宫所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原殿加锁封存。渐渐地,建福宫就成了皇家的“御用藏宝库”,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为止,始终如此。
那么,作为历朝历代的皇家御用藏宝库,建福宫内究竟收藏着多少宝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没太在意,可谁知,皇帝们不在意还好,一在意,竟给这座中国最大的藏宝库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建福宫的灭顶之灾
1923年的神秘失火案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年仅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
当时,按照和袁世凯签定的“不废帝号、暂居宫内、年领400万两经费”等优待条件的退位协议,溥仪及其宫人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居住。而他所选择的居处,正好就是建福宫。在这里,溥仪度过了一段安宁美好的时光。
对于火灾前建福宫的藏宝数量,溥仪自己也说不上来,他回忆道:“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
同时,溥仪不由想到:“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尤其是当他的英文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告诉他,在地安门大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之后,溥仪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决定对建福宫来一次大清点。
结果,清点刚一开始,建福宫就出事了。
史料记载,1923年6月26日夜将近12点左右,正在紫禁城东侧六国饭店(今北京饭店前身)顶楼上乘凉的洋人,发现紫禁城西北角突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他们赶紧通知了位于东交民巷中的意大利国救火队。
然而,当救火队匆匆赶到神武门前,却顿时傻了眼——由于“清室向例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所以宫门守卫都不敢为救火队开门。
内务府总管绍英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宫内四处寻找溥仪,陈请他下谕让救火队入宫。1个多小时后,绍英终于找到溥仪,并成功劝说他下谕启门。遗憾的是,由于延误了最佳的救火时机,当救火队赶到火灾现场时,大火已经烧到了周围的楼宇殿阁,就连花园中数百年的参天松柏也早已变成了火树。
消防队员被烈焰熏烤得无法靠近,只得力保花园东面的养心殿和西六宫。更糟糕的是,宫内并无自来水管,水井大多也已经干涸。救火人员只好将现场的所有水龙进行连接,从神武门外的筒子河汲水。无奈,因距离长达400多米远,筒子河的河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人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大火蔓延……直到次日上午7点,才将火势控制住。
这场大火,损失空前巨大:除了建福宫和四周的静怡町、碧琳馆、妙莲花室、凝晖堂、玉壶冰等10余处,共计130余间房屋被毁;殿中所藏的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清代乾隆至光绪6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藏于此的所有礼品,全都被烧成了灰烬。 虽然事后内务府开具的损失清单称,此次大火“共焚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但溥仪却对此表示怀疑。他说:“究竟这笔糊涂账是根据什么写的,只有天晓得。”
今天,我们只能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推测,建福宫大火烧毁的金、银、铜、锡确实数量惊人。据说,内务府曾把北京各金店找来投标,其中一个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片灰烬的处理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店竟然从熔化的金块、金片中拣出了1.7万多两金子……
未解谜团
皇宫患上了“火灾后遗症”
这场灾难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一时间,起火原因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既有人说是宫中供神燃灯使用不慎所致;也有人说是电线走火引发火灾;还有人说是溥仪看电影后,电影胶片自燃起火……
出于谨慎,最后北京政府给出的火灾原因是“电线走火”。但溥仪却怀疑是太监们监守自盗,故意纵火毁灭证据。为了避免宫中偷盗灭迹之事愈演愈烈,也为了减轻宫内的开支负担,大火后仅20天,溥仪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遣散紫禁城内的所有太监!
他不顾醇亲王载沣等人以“有损皇家体面,万万不可”为由的多方劝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据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的回忆:当时,溥仪一边请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将军派他的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一边又令内务府总管大臣绍英负责此事,并警告太监们如有捣乱,就会动用军队武力驱逐。
7月16日夜里,绍英将全体太监集合到乾清宫内,宣读了“谕旨”。由于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人,绝大多数在北京都没有家,非要他们几个小时之后出去,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当“谕旨”宣读后,许多太监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
最后还是溥仪做了一点让步:为了不妨碍北京的治安,溥仪吩咐发给太监们每人一笔遣散费;同时,当天在北京找不到亲戚投靠的,准许他们暂时住在地安门内大街的雁翅楼内。就这样,1000多个太监在军队的监视下,不得不默默接受了命运。
史料称,前后还不到1个时辰,太监们就全部从神武门离开了故宫。自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终于在帝制废除后的一场大火后“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只是,令溥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下子撵走如此众多的太监,竟引起了宫中秩序的混乱。就连他吃饭摆饭桌的事情,也不得不由皇亲贵族溥佳、溥杰来担任。而其他王公也全被要求轮流在宫中巡查,负责溥仪的人身安全。
没办法,最后溥仪只好又召回100多名太监,并增添了十几个随从侍卫,才使宫内的日常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