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要搬家了,洋羊跟在我们的后面,在一大堆盒子、物品之间兴奋不已。看着他忙忙碌碌地帮着我把有用的、没用的东西,一股脑儿都扔在了箱子里,骄傲地说“I’m a big helper!(我是一个好帮手)”虽然心里感觉非常安慰,但真的有点心疼他。三岁不到的他,已经经历了四次搬家,这将是他的第五个住所,虽然每次搬家他都很快地适应并且喜欢上了新的家,但是我真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稳定下来,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又要搬家了,洋羊跟在我们的后面,在一大堆盒子、物品之间兴奋不已。“妈妈,别忘了带上我的玩具啊。”“妈妈,你能给我买一张小床吗?我想自己睡哦!”“妈妈……”看着他帮着我把东西塞进箱子,有用的、没用的,一股脑儿都扔在了箱子里,骄傲地说“I’m a big helper!(我是一个好帮手)”真的有点心疼他。三岁不到的他,已经经历了四次搬家,这将是他的第五个住所,虽然每次搬家他都很快地适应并且喜欢上了新的家,但是我真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稳定下来,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洋羊8个月大的时候,我带着他回国,曾经在公园里碰上一个婴幼儿活动,其中的一位老师在听说了我带着洋羊从加拿大回来,又辗转于南京、杭州后很诚恳地说:孩子现在正处于认知阶段,给他一个稳定的环境很重要。我很感激他给我的建议,应该说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对我却有着另一种想法,我要让洋羊从小学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记得洋羊第一次被带着出去玩时还不到一个月;3个月大的时候带着他做了一次往返6小时的郊游;8个月大时回国,路上整整27个小时,在国内的目标,让他“海陆空”全面接触(飞机、汽车、火车、轮船);13个月时带他游加拿大的首都,三天奔波于路上;两岁在外露营;两岁半,举家南迁……回想起来,每一次都很不容易,喂奶、换尿布,饮食作息都被打乱,洋羊因为疲劳而哭闹。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那么小,又什么都不懂,被拖来拖去的,大人小孩都受罪。但我和先生一来不想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改变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计划,二来我们都很希望孩子从小亲近自然,希望洋羊能够拥有这份经历,虽然孩子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在这行行走走之间。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是外出郊游,还是平时去银行、超市,我都带着他,说给他听,让他观看,教他了解。
我想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吧。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更多地接受了西方人的态度。很多中国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重心几乎都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过多地保护孩子:孩子太小,不适合出游,怕累着,怕生病,怕吃不好,怕睡不好。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自己也放弃了很多。其实孩子需要在经历中学习、成长,经验对他们来说胜过书本,“真空”的环境有的时候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历练的机会。
在洋羊还未出生之前,我和先生的一个朋友为了女儿能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只身一人,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作为陪读母亲和女儿两人相伴生活。对于她的这种具有牺牲精神的母爱,我是很佩服的。然而有了孩子不等于失去了自我。在北美,去公园、去商场,经常会看到有些妈妈抱着出生没几天的孩子在外面逛。孩子的出生同样会改变夫妻俩的生活,然而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改变了生活的重心,不会因为孩子小而打乱了正常的社交,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只是会在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出门之前,考虑得更周全,准备得更充分,带足宝宝所需要的一切——吃的、用的、玩的……其实带着孩子的确很辛苦,行动也不自由,然而他们觉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了。如果碰到工作调动(在北美,换工作很普遍,而且经常会有跨国或者跨州的调动),家长也会首先考虑到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因为孩子而放弃机会,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变迁,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家长在迁就孩子,而是孩子在适应环境。这个适应当然有好有坏,也要看每个孩子的个性。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困难的,都是富有挑战的。但是学会适应是一种必须拥有的能力,不能因为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阻止它的发生。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这把保护伞,独自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让他们早一点知道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家长,与其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不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生活。家长在每一次环境变化之前,应该预见到孩子可能会有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地调整孩子的心态,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尽最大努力减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说到这里,真要感谢网络的发达。北美的很多网站上都有相关的文章:有专家给家长的建议,也有家长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只要你准备充分了,就不用害怕让宝宝参与到你的日常社交中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认识这个世界,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会超出大人的预料。在行行走走之间,孩子们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又要搬家了,洋羊跟在我们的后面,在一大堆盒子、物品之间兴奋不已。“妈妈,别忘了带上我的玩具啊。”“妈妈,你能给我买一张小床吗?我想自己睡哦!”“妈妈……”看着他帮着我把东西塞进箱子,有用的、没用的,一股脑儿都扔在了箱子里,骄傲地说“I’m a big helper!(我是一个好帮手)”真的有点心疼他。三岁不到的他,已经经历了四次搬家,这将是他的第五个住所,虽然每次搬家他都很快地适应并且喜欢上了新的家,但是我真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稳定下来,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洋羊8个月大的时候,我带着他回国,曾经在公园里碰上一个婴幼儿活动,其中的一位老师在听说了我带着洋羊从加拿大回来,又辗转于南京、杭州后很诚恳地说:孩子现在正处于认知阶段,给他一个稳定的环境很重要。我很感激他给我的建议,应该说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对我却有着另一种想法,我要让洋羊从小学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记得洋羊第一次被带着出去玩时还不到一个月;3个月大的时候带着他做了一次往返6小时的郊游;8个月大时回国,路上整整27个小时,在国内的目标,让他“海陆空”全面接触(飞机、汽车、火车、轮船);13个月时带他游加拿大的首都,三天奔波于路上;两岁在外露营;两岁半,举家南迁……回想起来,每一次都很不容易,喂奶、换尿布,饮食作息都被打乱,洋羊因为疲劳而哭闹。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那么小,又什么都不懂,被拖来拖去的,大人小孩都受罪。但我和先生一来不想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改变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计划,二来我们都很希望孩子从小亲近自然,希望洋羊能够拥有这份经历,虽然孩子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在这行行走走之间。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是外出郊游,还是平时去银行、超市,我都带着他,说给他听,让他观看,教他了解。
我想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吧。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更多地接受了西方人的态度。很多中国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重心几乎都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过多地保护孩子:孩子太小,不适合出游,怕累着,怕生病,怕吃不好,怕睡不好。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自己也放弃了很多。其实孩子需要在经历中学习、成长,经验对他们来说胜过书本,“真空”的环境有的时候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历练的机会。
在洋羊还未出生之前,我和先生的一个朋友为了女儿能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只身一人,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作为陪读母亲和女儿两人相伴生活。对于她的这种具有牺牲精神的母爱,我是很佩服的。然而有了孩子不等于失去了自我。在北美,去公园、去商场,经常会看到有些妈妈抱着出生没几天的孩子在外面逛。孩子的出生同样会改变夫妻俩的生活,然而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改变了生活的重心,不会因为孩子小而打乱了正常的社交,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只是会在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出门之前,考虑得更周全,准备得更充分,带足宝宝所需要的一切——吃的、用的、玩的……其实带着孩子的确很辛苦,行动也不自由,然而他们觉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了。如果碰到工作调动(在北美,换工作很普遍,而且经常会有跨国或者跨州的调动),家长也会首先考虑到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因为孩子而放弃机会,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变迁,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家长在迁就孩子,而是孩子在适应环境。这个适应当然有好有坏,也要看每个孩子的个性。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困难的,都是富有挑战的。但是学会适应是一种必须拥有的能力,不能因为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阻止它的发生。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这把保护伞,独自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让他们早一点知道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家长,与其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不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生活。家长在每一次环境变化之前,应该预见到孩子可能会有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地调整孩子的心态,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尽最大努力减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说到这里,真要感谢网络的发达。北美的很多网站上都有相关的文章:有专家给家长的建议,也有家长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只要你准备充分了,就不用害怕让宝宝参与到你的日常社交中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认识这个世界,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会超出大人的预料。在行行走走之间,孩子们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