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关怀者、“重要他人”和人生导师,在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精神的内涵与要求,掌握奋斗与幸福、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一、奋斗精神的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
奋斗精神是指为了一个目标能够不断努力、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敢于担当、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奋斗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奋斗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1.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古老的神话传说映照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的宝贵品质:当烈日炙烤大地寸草不生,有羿射九日拯救民众于水火;当大山阻碍前行之路,有愚公逢山开道砥砺奋进;当生命不堪一击,更有精卫奋力填海百折不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发愤忘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离骚》;中国共产党为夺取革命的胜利而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无不传递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2.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的时代精神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改革开放40年,整个中国从衣食住行到精神追求、生活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硕果累累,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一股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韧劲,一股不懈奋斗、持之以恒的干劲,成功地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落后到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华民族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格局里实现了后发超越,在万象一新的科技事业中创造出了大国重器。一档《辉煌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华夏儿女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呈现,让锦绣山河闪耀荧屏。一部《厉害了,我的国》以万众瞩目的超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3.奋斗精神是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时代的巨变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优越的物质基础让青少年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自媒体传播的“佛系文化”潜移默化地吞噬着青少年拼搏奋斗的激情;家长的“过度关爱”导致青少年安于享乐、失去奋斗的愿望和能力;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让青少年忙于学海探航、缺失个人理想信念、迷失前行的方向。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是最活泼、最阳光和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支力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他们天真可爱,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阶段,可塑性极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憧憬,他们对自己人生路上可能遇见的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将构成我国未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青少年成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二、培养奋斗精神的基本思路与有效途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不是喊口号、流于形式,而是踏实践行、长期坚持,真正助力他们优质成长;不是刻意式吃苦、象征性“遭罪”,而是通过锻炼,提高青少年克服困难的能力、战胜困难的信心、持续坚持的毅力。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目标驱动、学科支撑、家校共育和活动助推,用奋斗精神铸青春底色。
(一)目标驱动:立青少年奋斗之志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和努力的方向。培养奋斗精神需要目标驱动。目标与奋斗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奋斗,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目标,奋斗就成为汪洋中的一叶孤舟。目标驱动,是催生人们为之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制定近期目标,让学生走得更快
在开学之初,笔者会引导每位学生设立自己的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设立不仅关乎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包括学习生活中的多方面,如社区志愿服务小时数、志愿者联盟服务内容、每日独立完成一件家务、每周与父母一次用心沟通、每月组织一次雷锋小队活动、每学期参与一次学校红领巾轮动岗等。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调整,学生对已达到的目标进行提升,对未能达到的目标要分析原因、合理调整,使之更利于自己的发展。奋斗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而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稍纵即逝的事件,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班主任要有双敏锐的眼,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前行的方向;要有智慧的脑,善于启发学生设立相应的目标;要有坚定的心,善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前行!
2.制定长期目标,让学生走得更远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奉献祖国、创新思维、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设立短期目标、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落细落小落实;更需引领学生“以梦为马”,把社会共同理想化为个人奋斗目标,补精神之“钙”、强意志之“骨”,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少年需明确奋斗方向,既有知识傍身又有品德润身,既有爱国心又有报国行,既有不怕失败的巨大勇气又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既有满腔中国情怀,更具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立志当高远!新一代青少年身处新的历史方位,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能勇担时代重任,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学科支撑:问青少年奋斗之道
奋斗精神的培养不能用灌输和强制的方式直接完成,必须勾连青少年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切身体验和真实情感触动中形成他们对奋斗精神的独特理解和生活态度。課堂是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精彩人生的主战场。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协同科任老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培养奋斗精神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三)家校共育:燃青少年奋斗之情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强调“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犹如人的左右手,共同承担着对青少年培养的重任。家庭德育与学校教育同心同行,以成长共同体的姿态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奋斗观、成才观。
笔者曾在班会活动中策划了一期“寻找身边的奋斗榜样”主题班会,活动前,通过班级QQ群和微信群,向家长发出倡议,告知本次班会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向孩子讲述自己成长、学习、工作的故事,用自己奋斗拼搏的过程向孩子传递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平时很多家长没时间和孩子沟通,尤其是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这次采访既增加了亲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又将“奋斗精神”落地生根,孩子们从家长身上深入挖掘,家长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畏艰难困苦、艰苦创业让每个孩子深有感触。一位学生在班会课汇报时引用了这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说,每个人都在看不见光的地方努力寻找太阳,都以奋斗不息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开始,每个人都是生命之海里的航行者,唯有奋斗,方能不负韶华!
(四)活动助推:行青少年奋斗之实
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名言能净化人的心灵,而一次好的集体活动能让学生受益匪浅。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静心设计和策划的教育活动。笔者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尝试以班级特色活动“五色行动”为抓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五色行动”以“红色传承”“橙色互助”“金色养成”“绿色科创”“紫色领袖”这五个点切入,把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作为活动的核心育人目标。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班级的“五色行动”活动体系。
以红色传承行动为例,红色传承行动的内容以仪式教育和寻访活动为主,行动目标是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倡导青少年立志向学,为责任而奋发,为传承而拼搏,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少先队建队70周年,笔者组织所在班级的队员们利用暑期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纷纷行动起来,开展“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小记者采访活动:寻访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走访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努力拼搏的英雄模范。通过对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黄忠民爷爷和韩德彩老将军的采访,队员们看到了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气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忠贞不渝、回肠荡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时代风貌。笔者组织队员们开展“重读抗战家书”活动,队员们通过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了解到抗战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红色厚重、橙色温暖、金色闪亮、绿色鲜活、紫色跳跃的“五色行动”,将青少年的认知与践行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引领青少年真正了解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体会和感悟先进模范的奋斗精神品质,在知行合一中培养青少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聂黎萍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师,玄武区德育工作带头人。2018年获南京市、江苏省、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曾获玄武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五一创新劳动能手、技术能手等称号。
一、奋斗精神的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
奋斗精神是指为了一个目标能够不断努力、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敢于担当、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奋斗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奋斗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1.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古老的神话传说映照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的宝贵品质:当烈日炙烤大地寸草不生,有羿射九日拯救民众于水火;当大山阻碍前行之路,有愚公逢山开道砥砺奋进;当生命不堪一击,更有精卫奋力填海百折不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发愤忘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离骚》;中国共产党为夺取革命的胜利而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无不传递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2.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的时代精神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改革开放40年,整个中国从衣食住行到精神追求、生活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硕果累累,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一股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韧劲,一股不懈奋斗、持之以恒的干劲,成功地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落后到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华民族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格局里实现了后发超越,在万象一新的科技事业中创造出了大国重器。一档《辉煌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华夏儿女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呈现,让锦绣山河闪耀荧屏。一部《厉害了,我的国》以万众瞩目的超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3.奋斗精神是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时代的巨变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优越的物质基础让青少年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自媒体传播的“佛系文化”潜移默化地吞噬着青少年拼搏奋斗的激情;家长的“过度关爱”导致青少年安于享乐、失去奋斗的愿望和能力;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让青少年忙于学海探航、缺失个人理想信念、迷失前行的方向。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是最活泼、最阳光和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支力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他们天真可爱,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阶段,可塑性极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憧憬,他们对自己人生路上可能遇见的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将构成我国未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青少年成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二、培养奋斗精神的基本思路与有效途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不是喊口号、流于形式,而是踏实践行、长期坚持,真正助力他们优质成长;不是刻意式吃苦、象征性“遭罪”,而是通过锻炼,提高青少年克服困难的能力、战胜困难的信心、持续坚持的毅力。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目标驱动、学科支撑、家校共育和活动助推,用奋斗精神铸青春底色。
(一)目标驱动:立青少年奋斗之志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和努力的方向。培养奋斗精神需要目标驱动。目标与奋斗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奋斗,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目标,奋斗就成为汪洋中的一叶孤舟。目标驱动,是催生人们为之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制定近期目标,让学生走得更快
在开学之初,笔者会引导每位学生设立自己的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设立不仅关乎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包括学习生活中的多方面,如社区志愿服务小时数、志愿者联盟服务内容、每日独立完成一件家务、每周与父母一次用心沟通、每月组织一次雷锋小队活动、每学期参与一次学校红领巾轮动岗等。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调整,学生对已达到的目标进行提升,对未能达到的目标要分析原因、合理调整,使之更利于自己的发展。奋斗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而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稍纵即逝的事件,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班主任要有双敏锐的眼,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前行的方向;要有智慧的脑,善于启发学生设立相应的目标;要有坚定的心,善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前行!
2.制定长期目标,让学生走得更远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奉献祖国、创新思维、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设立短期目标、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落细落小落实;更需引领学生“以梦为马”,把社会共同理想化为个人奋斗目标,补精神之“钙”、强意志之“骨”,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少年需明确奋斗方向,既有知识傍身又有品德润身,既有爱国心又有报国行,既有不怕失败的巨大勇气又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既有满腔中国情怀,更具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立志当高远!新一代青少年身处新的历史方位,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能勇担时代重任,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学科支撑:问青少年奋斗之道
奋斗精神的培养不能用灌输和强制的方式直接完成,必须勾连青少年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切身体验和真实情感触动中形成他们对奋斗精神的独特理解和生活态度。課堂是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精彩人生的主战场。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协同科任老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培养奋斗精神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三)家校共育:燃青少年奋斗之情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强调“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犹如人的左右手,共同承担着对青少年培养的重任。家庭德育与学校教育同心同行,以成长共同体的姿态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奋斗观、成才观。
笔者曾在班会活动中策划了一期“寻找身边的奋斗榜样”主题班会,活动前,通过班级QQ群和微信群,向家长发出倡议,告知本次班会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向孩子讲述自己成长、学习、工作的故事,用自己奋斗拼搏的过程向孩子传递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平时很多家长没时间和孩子沟通,尤其是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这次采访既增加了亲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又将“奋斗精神”落地生根,孩子们从家长身上深入挖掘,家长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畏艰难困苦、艰苦创业让每个孩子深有感触。一位学生在班会课汇报时引用了这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说,每个人都在看不见光的地方努力寻找太阳,都以奋斗不息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开始,每个人都是生命之海里的航行者,唯有奋斗,方能不负韶华!
(四)活动助推:行青少年奋斗之实
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名言能净化人的心灵,而一次好的集体活动能让学生受益匪浅。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静心设计和策划的教育活动。笔者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尝试以班级特色活动“五色行动”为抓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五色行动”以“红色传承”“橙色互助”“金色养成”“绿色科创”“紫色领袖”这五个点切入,把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作为活动的核心育人目标。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班级的“五色行动”活动体系。
以红色传承行动为例,红色传承行动的内容以仪式教育和寻访活动为主,行动目标是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青少年使命担当,倡导青少年立志向学,为责任而奋发,为传承而拼搏,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少先队建队70周年,笔者组织所在班级的队员们利用暑期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纷纷行动起来,开展“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小记者采访活动:寻访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走访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努力拼搏的英雄模范。通过对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黄忠民爷爷和韩德彩老将军的采访,队员们看到了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气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忠贞不渝、回肠荡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时代风貌。笔者组织队员们开展“重读抗战家书”活动,队员们通过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了解到抗战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红色厚重、橙色温暖、金色闪亮、绿色鲜活、紫色跳跃的“五色行动”,将青少年的认知与践行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引领青少年真正了解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体会和感悟先进模范的奋斗精神品质,在知行合一中培养青少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聂黎萍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师,玄武区德育工作带头人。2018年获南京市、江苏省、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曾获玄武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五一创新劳动能手、技术能手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