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餐

来源 :特别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流传着“不当饿死鬼”的说法,西方也有为死囚提供最后一餐的传统.rn1985年1月,必胜客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放了一条广告:死刑犯选择必胜客的外卖比萨作为行刑前的最后一餐.广告播出前两周,该州第二十二名死刑犯约瑟夫·卡尔·肖的确点了比萨当最后的食物,但不是来自必胜客.广 告播出后,投诉纷至沓来,广告被紧急叫停.rn广告创意并不难理解,最后一餐的概念让你无法抗拒,它将食物、死亡和犯罪完美融合.
其他文献
2000年以前,胡大一教授每天要做十几台手术。一整天的手术下来,他总是非常劳累,饭量也非常大,但是没法按时吃饭。胡教授每天下班后就去吃羊肉烩面,一吃就是两大份。  到2000年,胡教授体重92公斤,身高大约178厘米,腰围110厘米,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达到了28.7,已经接近肥胖的边缘。  最初,胡教授也希望通过运动摆脱肥胖。可是由于工作太忙,他尝试了很多运动方式,包括登山、
家庭小药箱是药品的“家”,也是一面反映用药习惯的镜子。  给儿童药一个“单间”。兒童药在剂量、使用方法上与成人药有较大的区别。如果混杂着放在一起,紧急情况下很容易用错,造成过量等风险。这也提示大家尽量选择有隔断的小药箱。  外用内服药要“分居”。外用药和内服药,如果放在一起,可能导致误服误用,造成伤害。  抗生素不能是“常住客”。抗生素是处方药,如果放在全家人共同使用的小药箱里,没有分清感染的类型
每次回日本,我见到的老人都比以前多,尤其是在白天.火车站、购物中心、超市,眼前的老人总比年轻人多.rn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是22
两个月前,我感觉有些气喘,双下肢水肿,去医院一查,竟然是肺癌,而且是晚期,已丧失手术机会。  给自己一个生的机会  围绕着“治还是不治”,从得知病情的一刻起,我们全家就分成两派,激烈争辩。  我是不想治的,都已经晚期了,还有什么好治的?还不如顺其自然,走得潇洒一点,有尊严一点,自己已是古稀之年,也够了。  儿子和女儿则是“主治”派。他们表示,母亲早逝,父亲含辛茹苦养大他们,现在该是回报的时候了。哪
对前来就诊的便秘朋友,我都明确告之,解决问题你负责70%以上,我最多负责30%。这绝不是我推卸责任,而是说,治疗便秘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患者自己手里。  搞清原因,完善检查。每天大便1~2次,或两天一次,均属正常。偶有超过此限,不必多虑。但一改既往排便习惯,又拖延较长时间,那就必须查明原因了。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各异。有的患者以为便秘是小事,拒绝检查,结果重者延误病情,轻者疗效不佳。  扩充结肠容积,
养生之道往往蕴藏于不易察觉的生活细节中。比如,老人们的叹息、自言自语、朗诵歌唱等与口齿相关的动作,都会起到健脑、强肾等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长吁短叹增加肺活量。长吁短叹,对老人来说其实是好事。几声叹息后,会产生一种难得的舒畅感,尤其是经常胸闷的老人。胸闷或疼痛与紧张、气行不畅有关,长吁短叹可以促进肺部排尽浊气,增加肺活量,增加血液的含氧量。  自言自语刺激大脑。家人没有必要对喜欢自言自语的老人进
平时人们都喜欢说:要劳逸结合,工作别太累了,该休息时要好好休息,要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细想,什么是休息呢?我忽然發现,休息总是相对的。  一个人走路走多了,会希望停下脚步,站着休息一会儿。站着就是休息吗?不。长时间在讲台上授课的老师,站久了也累,最好能坐下休息一会儿。坐着就等于休息了么?也不。那些整天坐着上班的人,坐久了也蛮累的,最好躺下来休息才会舒服。躺下就是休息了吗?也未必。对于一些终日卧床
人人都说,岁数大了就该颐养天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其实错了,要想长寿,最简单的秘诀就是不享福。我现在除了说话声音嘶哑,血脂、血糖、心电图、B超都正常,因为我没让自己闲着。老年人要有事儿干、找事儿干。人体有很大的潜在能力,要不断用它,它才能好;如果不用,各方面的机能就会退化。  在饮食上,我坚持三餐饭后不吃任何食品,这主要是为了让肠胃得到充分休息,充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一般不吃糖或甜食。我一生沒有
我们家有三位长寿老人,一位是我外婆,一位是我妻子的奶奶,还有一位就是我爷爷。  外婆已经89岁了,现在有些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还不错。外婆心地非常善良,以前生活不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还是时常救济别人。村里很多人都得到过外婆的接济,几十年过去了,他们都还记得。生活好些的时候,外婆总会笑着说:“生活有苦有甜,苦日子一过,好日子就来啦。”正是拥有如此豁达开朗的心境,外婆才活到如今这个岁数。  我的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香港沦陷,她带着母亲辗转到了重庆,亲眼看到士兵、平民在无情的战火下受伤丧命,心生要当医护人员的想法。凭着坚持和诚意,她最终打动了一所护理学校的校长,校长打破年龄限制录取了她。于是,她成为英国伦敦护士学院学生,修读完八年的护理课程,毕业后到巴拉圭当收容所护士。  那年,她55岁。  后来,为了照顾高龄的母亲,她移居马来西亚。在颠沛流离的同时,她看到有人比自己更困苦。怀着一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