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曲艺文化的新媒体创新传承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探讨传统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沧州木板大鼓属于传统曲艺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面临失传的境遇,现今对木板大鼓有所了解的年轻人所剩无几,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文章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探索沧州木板大鼓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对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地方曲艺文化;木板大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35-02
  木板大鼓是一种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曲艺形式,它最早是由古代的说唱音乐发展而来,在河北沧州地区非常流行,曾孕育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和梅花大鼓等重要曲种,因其历史价值,木板大鼓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块活化石[1]。木板大鼓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修正人类身心、传播历史知识、丰富文娱生活,可是当下木板大鼓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怎样利用新媒体手段助其薪火传递,让木板大鼓艺术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值得媒体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1 沧州木板大鼓的发展困境
  传统曲艺虽然在政府扶植、媒体宣传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其发展前景与传承情况尚不乐观[2]。沧州木板大鼓经过各级政府和沧县文化馆近几十年的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它的未来发展依然令人堪忧,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重重困境。
  1.1 曲艺传承人青黄不接
  首先,是新兴力量不足。当下仍从事木板大鼓演出事业的艺人平均年龄在六七十岁,年轻辈的艺人大多已经改行,木板大鼓日益衰退。目前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些青少年在进行木板大鼓的学习,但是不敢说这些孩子可以坚持多久,年轻人是这个社会的活力与未来,一个缺少年轻人的文化事业难以持续的传承。所以说,缺乏新兴力量,是木板大鼓传承发展的一大困境。
  其次,是缺乏高素质人才。现在的木板大鼓艺人多是半农半演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从生活中取材,所创造的新内容多是贴近于现实生活,缺少理论的支持。而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对民间曲艺又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高素质人才与民间曲艺文化很难有交集。想要真正实现沧州木板大鼓一类的地方曲艺文化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就要在人才的培养上实现质的发展。
  最后,是学成转行难以坚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愿意固守在农村,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可以在农闲时拾起演艺事业。此外,表演艺人的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也不高,以至于很多从事木板大鼓演员纷纷转行,难以坚守。
  1.2 古老的唱词曲韵传承艰难
  第一,方言唱词记录困难。想要学唱木板大鼓,首先要学会沧州方言。沧州因临近天津、山东等地,所以沧州话融合了天津方言和山东方言。这其中又结合它自身的地区风韵。同时,沧州方言在唱词记录上也是有难度的,如在进行拍摄视频剪辑时,需要对艺人表演的木板大鼓曲段拍唱词,然而有些发音是方言的发音,很难标注发音,因此这种口传心授的艺术很难进行媒介的存储和保护。
  第二,曲韵复杂导致难以存谱。沧州木板大鼓延續至今并没有存下任何的曲谱。沧州木板由于被评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多北京、天津音乐学院的音乐专家都曾来实地调查采访过,想录音后翻译成谱好好研究,但是由于方言不通,里面的腔调变化太丰富没有办法谱曲因此就放弃了,直到现在木板大鼓都没有曲谱。
  第三,理论基础薄弱。我国曲艺理论基础研究不够扎实,曲艺理论和评论相对薄弱。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仅有的曲艺研究机构,且研究人员稀少,理论研究也缺乏实际的经验,发展我国的地方曲艺文化有很大的困难。更由于在唱词与曲调的记录上存在着难题,理论研究缺少材料内容的支撑,举步维艰。
  1.3 传承的思想方式保守
  首先,是缺少对新媒体技术的主动利用。时代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也在爆发式的发展,而对于木板大鼓这类的民间艺术来说,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无限可能。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革新,让传统民间艺术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当下网络上热门的网络直播“火”了一批“草根”,而极具表演艺术的木板大鼓表演却还是无波无澜;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当“主播”的时代,木板大鼓艺人仍在固守传统,没有主动去接触新鲜事物,传承方式单一,难以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
  其次,是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在清晨的街道上还能看见一两个老爷爷提着收音机在散步,偶尔会听到广播里传出的抑扬顿挫的说书声。现代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轻视,民间老艺人对现代年轻人的失望,共同造成了民俗文化的衰微。怎样改良民俗艺术,创造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东西,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
  2 借助新媒体的传承方式
  2.1 利用新媒体手段研究与传承
  可用云盘存储进行科技记录艺术信息。云盘是互联网存储工具,是互联网云技术的产物,它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的存储、读取和下载等服务,具有安全稳定,海量存储的特点。难以记录的木板大鼓艺术可以将海量的音频、视频进行云盘存储,加大对艺术信息的保护,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除此之外,云盘还有好友分享的功能,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分享的过程进行文化的传播。
  通过新媒体人机交互展开数字化传承。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对木板大鼓艺术进行数字化,开发此类人机交互的产品,想要学习这种传统曲艺文化的人就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传承方式来学习,提高传承的效果。
  2.2 紧跟时代进行媒体创新
  借助数据与影视IP进行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引发了社会各行业的全新变革,海量的数据分析可以为行业提供关于受众的需求信息,从而以该方向为切入点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服务。同样大数据技术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民俗文化之中,为我们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更可靠的建议。同时在影视IP大火的现在,传统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常有合作,“内容为王”是这个领域不争的事实。类似木板大鼓这样的民俗文化可以从传承者入手,深挖传承背后的故事,创造出带有民俗文化元素的作品,营造具有市场价值的IP产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开发新元素实现链条式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地方曲艺文化可以实现其作为创意元素、文化素材的产业价值。比如可以将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的表演场面绘制成动画形象,在出售的收音机上加上这种设计可以提升购买者的兴趣。大鼓艺人身穿长袍,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鼓书,这种形象是木板大鼓的特有的,可以作为形象特色来发展链条产业。还可以借鉴非洲手鼓被世界各地人们所喜爱,我们的木板大鼓也可以利用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走向国际,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2.3 借鉴成功经验完成自我提升
  虽然我们的地方曲艺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利用媒体宣传保护,实现了新时期的新发展。这些文化不但没有衰微、消亡,反而成功地设计策略,利用电视、网络,实现了文化的全民化的热潮。
  同为曲艺艺术的相声,为了实现发展,相声演员们与电视媒体合作,举办全国性的相声大赛从而获得了后备人才。在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精彩表演,这样一个大舞台也让全国人民对相声文化增添一份认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各种极具创新形式的相声表演层出不穷,尤其是现象级节目《欢乐喜剧人》的播出,让相声表演成为了全民娱乐,新段子和老段子的结合让观众也对相声表演赞不绝口。此外各种的电视比赛也引起了传统文化热。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另辟蹊径通过听写比赛形式引起观众对传统汉字文化的重视。地方曲藝文化可以借鉴经验,要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艺术作者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学会为己所用,而非抑己发展,地方曲艺文化也可以迸发生机。
  3 新媒体传承下的文化反思
  木板大鼓从明清开始已经唱了数百年,它记录着历史,记录着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传承发展的珍贵文化。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现实必要性[3],新媒体技术可能会给地方曲艺文化带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但是地方曲艺文化在和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应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最为重要是,在对非遗文化改造的过程中不应该遗失其本源的东西。如木板大鼓一类的民俗文化,不能将这种“俗文化”肆意改造成“雅文化”,失掉其最本质的东西。
  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曲艺艺术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传承文艺精华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演绎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同时又不丢弃传统曲艺的文化精髓,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地方曲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健.浅谈如何推动曲艺之乡持续健康发展[J].曲艺,2016(2):64-66.
  [2]杨奇光.地方曲艺文化在当代传播与传承[J].新闻春秋,2014(3):77-82.
  [3]王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传播:二维耦合和发展路径[J].现代传播,2014(6):12-14.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国社会发展脚步日益加快的背景之下,媒体行业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以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广泛普及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媒体,在推动传媒业态进行改变创新的同时,也对新闻编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传媒业态变化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也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一大话题,在此背景之下,文章通过对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造成的具体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为新闻
期刊
摘 要 从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中央厨房式全媒体新闻中心”上线使用,到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通过“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河南大象融媒“打造24小时‘新闻中央厨房’、向受众奉送‘新闻盛宴’”,再到现如今传统媒体不断整合媒体资源,内容生产从原创走向聚合,内容生产者不断多元化。可以发现,传统媒体在打造各自中央厨房模式的实践中,平台化思维逐渐增强。  关键词 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央
期刊
摘 要 本次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把关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澎湃新闻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016年10月澎湃新闻的部分首页新闻作为样本,通过新闻主题、新闻来源、首发媒体平台的维度来探究“把关人”的偏向性。研究发现,澎湃新闻在新闻主题上对时政新闻的偏向性很高,这符合其自身的媒体定位,在新闻来源上原创比例较高,同时对中央媒体的转载较多。此外,在新闻的首发媒体平台选择上,澎湃新闻更多偏向线上消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来,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剧,在当前融媒环境的大趋势下,国内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越发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愈发关注网络综艺节目的鲜活特色进行元素移植,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也不再安于传统电视媒体的稳定环境,大批电视制作人转战互联网,一批优秀网络综艺节目的成功,给未来的综艺节目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媒介融合;“网络综艺”;
期刊
摘 要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分钟之内的影片,适合在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随着内容营销在广告传播行业的兴起,微电影作为一种更加适合新媒体时代受众消费的内容载体,传播影响力愈增,商家开始重视微电影的广告传播与品牌营销价值。2011年首届微电影节金瞳奖诞生,众多商业微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兼具广告、品牌的传播效果,征服了广大受众。那么,成功的商
期刊
摘 要 在传媒的“两微一端”时代,处于我国电视传媒最基层的区县级电视台不甘现状,挖潜力,求转变,积极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平台,谋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红塔区电视台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以“地方特色”的内容打出新媒体宣传的“品牌”,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全能型人才”,为实现新媒体新闻生产奠定基础,为迈进传统媒体“两微一端”时代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区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两微一端;地方特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日渐成熟,其中自媒体如雨后春笋,通过“两维一端”闯入公众视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舆论的引领者。在这种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纷纷转型,调整生产流程、组织架构,不吝人力物力,攻占“新媒体”这座山头。而作为三、四线城市电视台,在当地属于主流媒体,一般具有“唯一”性,但从多项调查报告显示,受新媒体冲击,这类城市台运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结合自身“独一无
期刊
摘 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推动了互联网新媒体飞速发展,正在逼迫传统媒体的重新构架与体制的解放和创新。文章以弥勒电视台的新媒体工作实践为例,探讨县市级广电如何打造有影响力的微信新媒体。  关键词 县市;广电;新媒体  中圖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59-02  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推动了互联网多元化新媒体飞速发展,正在逼迫传统
期刊
摘 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电视媒体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在全媒体时代下,三网融合技术和无线联网技术给电视媒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发展得到了更广阔的平台支持。为此,在全媒体时代,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实现自己的转型发展得到了有关人员的重视。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广播电视台为例,具体为该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下的转型发展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 重庆市永川区广播电视台;永川手机台;全媒体时代;转
期刊
摘 要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暴走”表情包与本土新生网络表情一道,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亚文化。表情包的传播因素很多,文章以“暴漫”为例,从“表情包”可以满足公众的情绪表达需要,寻求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以及制作简单,传播方便这三点原因分析表情包的流行传播。  关键词 表情包;“暴走漫画”;身份认同;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