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务新媒体的理论落地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发展,政务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领域所发挥的功能日益引人注目。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由李勃所著的《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一书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流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主张借助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思路交融: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分析紧密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一幅幅精彩而丰富的画卷。马克思本人就极其看重借助于媒体宣传自身,并以此来反观自省和自我修正,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日臻成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不断探索中开辟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将近百年,百年传播实践依赖信息科技。当下,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符合时代的新的表达方式与新的呈现场域。也因此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拓展出新的发展方向。学术界对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相关研究(无论专著还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也多有建树。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进行多元分层性质的分析,有着研究视角精细,宏觀把握却不足的特点。相比之下,本书则从新媒体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整体性影响切入,并且充分融合了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剖析、人际心理接受、信息传播、认知规律、技术发展等各种跨学科要素,颇具系统性,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分析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化繁为简:从现实问题探寻应对路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传播主体更趋于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的媒体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作者提出应一体两面地看待“挑战”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建构了大众传播的结构框架,阐释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另一方面,作者结合当前竞争加剧的国际形势、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众声喧哗的现实情况,提出争取话语权的具体举措,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这种将挑战转化为具体问题,并有的放矢的寻求解决方法的研究思路,连接了研究机遇和研究问题两个思考点,推动全书形成了从现状到策略的分析逻辑,也使得全书在研究理论上保持系统性与整体性。
  贴合实际:媒介技术助力传播效能。该书从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内部角度指的是从内部改进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外部角度指的是从外部营造传播环境、影响传播客体、建立完备的监督审查机制等,既注重内部的自律性,也强调外部的他律性,以内因与外因的双重角度切入,以此共谋可持续的传播效果,并有力地规划出了我国当代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通衢。总体来说,策略问题是本书的逻辑终点,亦是我们在现实中充分利用新媒体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意义所在。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不难发现本书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既适应中国国情,又与媒介技术的发展轨迹相结合,因而具有较高的现实可行性。该书以信息技术平台为研究的入射角,在科学系统地分析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五维度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相关问题,以及相关的新媒体策略。该书内容丰富、指导性强,体现了作者夯实的学术功底,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治理宗教极端主义的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BZZ009)、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疆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JYSKYB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前,电视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与休闲媒介,其一方面为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则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更加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態实现跨屏融合,有利于扩展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延伸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为
期刊
摘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开辟特别微视频系列报道——《中国24小时》,全景讲述中国发展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传递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深激起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该系列微视频运用实景拍摄和动漫特效等手法,俯瞰华夏百态,近观百姓生活,震撼的视效场景和精美的国漫风格征服了不少海内外网友。宣传方面,人民日报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路线,打通多个社交媒体“大动脉”,联动各地各級
期刊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尚未消弭。特殊之年,行业引导和监管形成全媒化覆盖。新主流剧更注重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她”题材在剧集创作中成为年度现象,现实题材剧更凸显人文底色,观众焦点渐渐转向性别平等和教育平等,头部剧集群数量和社会效益多面放大。多屏时代,产业模式和市场结构整合加速,台网融合并进,从条块分割走向有序竞争。互联网技术的审美化加速大众产品与分众产品的互补,短剧集、短剧、微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福州广播电视台积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推出了多款现象级融媒体作品。这些优质的融媒体作品,注重调准精度,在学习与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当先锋、走前列;着力挖掘深度,实现全过程高标准品控,做到人有我优,以质取胜;全面做足热度,充分应用系统集成的理念,实现整体设计、多路分发,深度融入了需求旺盛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关键词:媒
期刊
摘要: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政府与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新体系正在形成。政府与媒体均与公共利益密切关联,二者的目标任务、价值立场具有高度一致性,加之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促使政府与媒体逐步产生互为依赖的新型协同互动关系。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应积极承担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使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媒体是社会治理的合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之变,将维护和增进公
期刊
摘要:人民政协报社把做好2021全国两会新闻宣传报道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全国两会报道小组,前后方紧密联动,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产品;用议题设置和分析评论引导两会舆论,并聘请政协委员作为“特殊记者”参与报道,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此外,编辑处理过的稿件同时供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公共大屏等进行二次创作,初步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生产方式。  关键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唐宫夜宴》 中
期刊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
期刊
“双一流”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一战略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科建设,目的是加快国内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发展型人才。在“双一流”建设发展中,高校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只有将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技能,研究如何将新媒体、新技术等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的“双一流”发展。由胡洪春、
期刊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是相对所谓的“旧”媒体而言,即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不断改变着传统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张小波所著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动画的发展与创作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动画艺术的发展逻辑,该书对媒介生态环境、动画艺术的改革、经典的新媒体动画电影等均进行了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