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画画,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农村初中生学习美术课的重要的突破口。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形式多样化的教学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显得老套、生硬、缺乏新意,而且教法化,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套路:讲、练、评。其实美术学科特点很强,发挥的空间很大,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常变换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如在《人物头像》的课程中,教师先有针对地准备一样有明显比例问题的作品,把学生分组,然后竞赛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再探索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画自已、家人、喜欢的明星。也可以用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分组写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加。如这一课程可以趁热打铁,在后面加上人物漫画或人物卡通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感官要求越来越高,美术又是一门视觉的艺术,更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但许多的印刷品经过多次翻印,色彩偏色严重,图片数量偏少、尺寸偏小,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去看、去画,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刺激学生感官,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教学示范,用大师的作品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慢慢在学生心中激发出热爱艺术的火花。
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等都要灵活变化。只有这样,才更能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变化、知识技能的演进,更能够打好他们”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基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会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
二、生活化的教学
工作以来,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用自由之笔,画生活之情,显创新之趣。如:让学生观察房屋造型、橱窗布置、公共小设施以及欣赏服饰等,让他们发表对色彩、造型、功能的喜好意见,并提出创造性的构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还是老师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话题。美术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初一年级的服装设计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忘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
这一点是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美术的”学困期“而提出的,因为只有画得好,学生才能有兴趣。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有一个缓慢的递进过程,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内容进行写生或临摹,也可以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构图等基本知识传授,让学生多观察、多想,最好让学生多看老师的示范。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可以从简单的静物开始,有的甚至可以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后还可以进行记忆表现,这样既可以增加写生的趣味,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然,美術课的各方面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课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设计而设计,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只有多种多样、切合实际、精心设计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受到美的教育。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尽职尽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农村初中生学习美术课的重要的突破口。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形式多样化的教学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显得老套、生硬、缺乏新意,而且教法化,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套路:讲、练、评。其实美术学科特点很强,发挥的空间很大,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常变换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如在《人物头像》的课程中,教师先有针对地准备一样有明显比例问题的作品,把学生分组,然后竞赛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再探索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画自已、家人、喜欢的明星。也可以用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分组写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加。如这一课程可以趁热打铁,在后面加上人物漫画或人物卡通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感官要求越来越高,美术又是一门视觉的艺术,更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但许多的印刷品经过多次翻印,色彩偏色严重,图片数量偏少、尺寸偏小,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去看、去画,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刺激学生感官,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教学示范,用大师的作品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慢慢在学生心中激发出热爱艺术的火花。
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等都要灵活变化。只有这样,才更能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变化、知识技能的演进,更能够打好他们”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基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会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
二、生活化的教学
工作以来,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用自由之笔,画生活之情,显创新之趣。如:让学生观察房屋造型、橱窗布置、公共小设施以及欣赏服饰等,让他们发表对色彩、造型、功能的喜好意见,并提出创造性的构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还是老师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话题。美术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初一年级的服装设计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忘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
这一点是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美术的”学困期“而提出的,因为只有画得好,学生才能有兴趣。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有一个缓慢的递进过程,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内容进行写生或临摹,也可以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构图等基本知识传授,让学生多观察、多想,最好让学生多看老师的示范。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可以从简单的静物开始,有的甚至可以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后还可以进行记忆表现,这样既可以增加写生的趣味,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然,美術课的各方面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课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设计而设计,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只有多种多样、切合实际、精心设计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受到美的教育。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