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一六四四年,是明朝灭亡、清朝执政的时间节点。跟以往古代改朝换代有所不同,先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进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歪脖树上;后是清朝顺治皇帝把李自成撵出紫禁城,并开始在金銮殿里发号施令。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清军入关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大敌当前,民族大义让之前为敌的两个死对头——李自成余部和朱由检余部走到了一起,在川东鄂西组成“夔东十三家”,形成反清大本营。九泉之下的崇祯皇帝和逼死他的李自成,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两个冤家的下属就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宜昌兴山县,崇山峻岭,绵延起伏,尤茅麓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李自成余部和侄孙李来亨在此地实行“屯田自给”的政策,不增加百姓负担,军民关系融洽。他们领导抗清义军在此地筑炮台,建兵营,打兵器,设瞭望哨,存世达十三年之久,是“夔东十三家”抗清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没有哪个王朝会容许反政府武装存在,明朝如此,执政的清朝政府也是如此。对清朝廷来说,剿杀李自成旧部及南明余党不容置疑。由朝廷颁旨,地方官员去执行。想不到的是,动议围剿“夔东十三家”的,是一个叫李国英的汉人向朝廷建议的。李国英曾经也端着明朝的饭碗吃饭,朝廷待他不薄,政治上,官至总兵官;经济上,赚得盆满钵满;生活上,妻妾成群。如此受明朝皇恩的官员,理应效忠于大明王朝。而事实却相反,当爱新觉罗家族杀向中原时,此人马上反水,翻脸比翻书还快。投降清军的李国英,靠剿杀南明将士一步步爬上了四川总督的高位。
李国英主动建议,并非清廷不想剿灭反政府武装,实因康熙皇帝还是一个娃娃,还未亲政,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忙着勾心斗角,无暇顾他。公元一六六二年七月的某一天,朝廷接到了四川总督李国英发动四川、湖广、陕西三省会剿“闯逆余党”的奏请。虽然四位辅政大臣昔日勾心斗角,相互抬杠,但在消灭“夔东十三家”上却空前团结,目标一致。因此,李国英的奏请,很快获得朝廷批准。
清廷兵部随即调兵遣将,部署四川、湖广、陕西三路清军计二十万人向川东鄂西包抄而来,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因清军封锁严密,皆未成功。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此时的“夔东十三家”除李来亨部以外,悉数被剿。
康熙三年初,靖西将军穆里玛——康熙皇帝辅政大臣之一、权倾朝野的鳌拜的亲弟弟,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湖广宜昌兴山县,将李来亨部团团包围于茅麓山上。
总指挥穆里玛接旨后踌躇满志,压根儿就没把李来亨放在眼里,计划一两个月就提着他的脑袋向皇上复命。为求功名,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前线。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给儿子带来的却是一条不归路。其实,穆里玛这样乐观并非没有道理。想当初,清朝偏居东北一隅,一步步坐大,已把中原收入囊中。区区一个川东鄂西、一个茅麓山,何足挂齿?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来亨做了精心布置,凭借陡峭的山势,积极构筑防御工事,率领战士修炮台、战壕。为防止清军奸细混入,甄别敌我行人身份,还在茅麓山要道精心设置了“七步半”台阶,步伐不对,即刻拿下。有奸细刚走完“七步半”,就被生擒,至死都不明白是怎么露出破绽的。
山上的生活极端艰苦。大敌当前,战士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依旧筹备檑木、滚石;还沿途挖设陷阱,备足火炮、大刀、弓箭等武器,严阵以待。一场大战、恶战即将打响,山河呜咽,松涛阵阵,尽显悲壮。
茅麓山山高路险,义军居高临下。待清军靠近,李来亨一声令下,炮火、弓箭、檑木、滚石齐发,毙敌近千人。穆里玛的儿子苏尔马、指挥官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等高级将领被悉数击毙,清军受到重创。经此一役,穆里玛意识到,茅麓山的确是块硬骨头,在北京制订的速战速决计划太过于乐观了。
面对据险而守的李来亨,穆里玛一筹莫展,急命四川总督李国英和提督郑蛟麟领兵前来助战,商量对策。
李国英虽然也是东北人,毕竟在四川山区待的时间长一些。望着绵延起伏的茅麓山,李国英向穆里玛建议:“硬攻不是办法,难能奏效,还会造成大量士兵伤亡。茅麓山虽然易守难攻,但缺少粮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围而不战。久之,茅麓山不攻自破。”穆欣然接受。
一场浩大的围山行动在茅麓山下掀起,大批清军、民工将茅麓山山脚挖出了两米深、两米宽的壕沟,切断了李来亨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这一招确实狠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义军饿死、病死的逐日增多。突围,成了义军唯一的选择。李来亨率领义军乘着夜色冲向山下,奋勇拼杀,无奈寡不敌众,在数十倍于己的清军面前,李来亨已无优势可言,两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形势愈发严峻,白日里隐约听到乌鸦越来越多的鸣叫。
围困了数月,清军仍不敢贸然进攻。穆里玛坚信,弹尽粮绝的李来亨一定会缴械投降。他对李国英说:“你在前朝时官比李来亨大、职位比李来亨高,你都投降了,他李来亨能不投降?”说得李国英尴尬万分,无地自容。穆里玛指派一信使上山劝降,信使刚过“七步半”,即被拿下,押到李来亨面前。
李来亨明白投降意味着什么,可以苟且偷生,委以高官厚禄。但想到义父的死,想到闯王的失败,他悲痛欲绝,决心不成功便成仁,自己绝不投降,唯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弟兄们。
李来亨召集众将在一起,高声说道:“弟兄们,大家跟着我出生入死,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对不起大家!我李来亨给大家行礼了。”李来亨深鞠一躬,喉头哽咽,便说不下去了。
人群鸦雀无声,有啜泣声传来,气氛悲壮。停了停,李来亨大声说:“想活命的,即可跟着此人下山,我李来亨绝不为难大家,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李来亨话音刚落,众将士齐呼:
“决不下山!”
“决不投降!”
口号声响彻山谷,惊得树上的鸟儿四散飞起。
李来亨见大家不愿离去,转身对穆里玛的信使说:“原本我是想让大伙儿随你下山的,你也看到了,兄弟們不愿意苟且偷生。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对不起了!”
李来亨厉声喊道:“勤务兵!”
“在!”
“把此人拉下去斩了!”
瑟瑟发抖的穆里玛的信使被两名士兵就地正法。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李来亨派人在山寨里堆上木柴,一把火将其点燃,与妻子、儿子、众将士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这是公元一六六四年八月四日,熊熊燃烧的大火映红了峡江半边天。山下的百姓见了,皆掩面而泣。
风在呜咽,大雨倾盆。茅麓山的山洪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怒吼,河水咆哮着向东而去。
作者简介:朱白丹,男,湖北宜昌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北京文学》《芳草》《短篇小说》《当代小说》等刊物。著有长篇文化散文《沧桑百湖》《走遍湖北》;小说集《怪味豆》《兄弟同台》(与弟合著);散文集《风景》《情系夷陵》《夷陵那棵山楂树》《兄弟同台》(与弟合著);文学评论集《说三道四》等。曾获湖北省第六届、第七届“楚天文艺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清军入关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大敌当前,民族大义让之前为敌的两个死对头——李自成余部和朱由检余部走到了一起,在川东鄂西组成“夔东十三家”,形成反清大本营。九泉之下的崇祯皇帝和逼死他的李自成,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两个冤家的下属就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宜昌兴山县,崇山峻岭,绵延起伏,尤茅麓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李自成余部和侄孙李来亨在此地实行“屯田自给”的政策,不增加百姓负担,军民关系融洽。他们领导抗清义军在此地筑炮台,建兵营,打兵器,设瞭望哨,存世达十三年之久,是“夔东十三家”抗清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没有哪个王朝会容许反政府武装存在,明朝如此,执政的清朝政府也是如此。对清朝廷来说,剿杀李自成旧部及南明余党不容置疑。由朝廷颁旨,地方官员去执行。想不到的是,动议围剿“夔东十三家”的,是一个叫李国英的汉人向朝廷建议的。李国英曾经也端着明朝的饭碗吃饭,朝廷待他不薄,政治上,官至总兵官;经济上,赚得盆满钵满;生活上,妻妾成群。如此受明朝皇恩的官员,理应效忠于大明王朝。而事实却相反,当爱新觉罗家族杀向中原时,此人马上反水,翻脸比翻书还快。投降清军的李国英,靠剿杀南明将士一步步爬上了四川总督的高位。
李国英主动建议,并非清廷不想剿灭反政府武装,实因康熙皇帝还是一个娃娃,还未亲政,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忙着勾心斗角,无暇顾他。公元一六六二年七月的某一天,朝廷接到了四川总督李国英发动四川、湖广、陕西三省会剿“闯逆余党”的奏请。虽然四位辅政大臣昔日勾心斗角,相互抬杠,但在消灭“夔东十三家”上却空前团结,目标一致。因此,李国英的奏请,很快获得朝廷批准。
清廷兵部随即调兵遣将,部署四川、湖广、陕西三路清军计二十万人向川东鄂西包抄而来,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因清军封锁严密,皆未成功。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此时的“夔东十三家”除李来亨部以外,悉数被剿。
康熙三年初,靖西将军穆里玛——康熙皇帝辅政大臣之一、权倾朝野的鳌拜的亲弟弟,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湖广宜昌兴山县,将李来亨部团团包围于茅麓山上。
总指挥穆里玛接旨后踌躇满志,压根儿就没把李来亨放在眼里,计划一两个月就提着他的脑袋向皇上复命。为求功名,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前线。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给儿子带来的却是一条不归路。其实,穆里玛这样乐观并非没有道理。想当初,清朝偏居东北一隅,一步步坐大,已把中原收入囊中。区区一个川东鄂西、一个茅麓山,何足挂齿?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来亨做了精心布置,凭借陡峭的山势,积极构筑防御工事,率领战士修炮台、战壕。为防止清军奸细混入,甄别敌我行人身份,还在茅麓山要道精心设置了“七步半”台阶,步伐不对,即刻拿下。有奸细刚走完“七步半”,就被生擒,至死都不明白是怎么露出破绽的。
山上的生活极端艰苦。大敌当前,战士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依旧筹备檑木、滚石;还沿途挖设陷阱,备足火炮、大刀、弓箭等武器,严阵以待。一场大战、恶战即将打响,山河呜咽,松涛阵阵,尽显悲壮。
茅麓山山高路险,义军居高临下。待清军靠近,李来亨一声令下,炮火、弓箭、檑木、滚石齐发,毙敌近千人。穆里玛的儿子苏尔马、指挥官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等高级将领被悉数击毙,清军受到重创。经此一役,穆里玛意识到,茅麓山的确是块硬骨头,在北京制订的速战速决计划太过于乐观了。
面对据险而守的李来亨,穆里玛一筹莫展,急命四川总督李国英和提督郑蛟麟领兵前来助战,商量对策。
李国英虽然也是东北人,毕竟在四川山区待的时间长一些。望着绵延起伏的茅麓山,李国英向穆里玛建议:“硬攻不是办法,难能奏效,还会造成大量士兵伤亡。茅麓山虽然易守难攻,但缺少粮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围而不战。久之,茅麓山不攻自破。”穆欣然接受。
一场浩大的围山行动在茅麓山下掀起,大批清军、民工将茅麓山山脚挖出了两米深、两米宽的壕沟,切断了李来亨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这一招确实狠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义军饿死、病死的逐日增多。突围,成了义军唯一的选择。李来亨率领义军乘着夜色冲向山下,奋勇拼杀,无奈寡不敌众,在数十倍于己的清军面前,李来亨已无优势可言,两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形势愈发严峻,白日里隐约听到乌鸦越来越多的鸣叫。
围困了数月,清军仍不敢贸然进攻。穆里玛坚信,弹尽粮绝的李来亨一定会缴械投降。他对李国英说:“你在前朝时官比李来亨大、职位比李来亨高,你都投降了,他李来亨能不投降?”说得李国英尴尬万分,无地自容。穆里玛指派一信使上山劝降,信使刚过“七步半”,即被拿下,押到李来亨面前。
李来亨明白投降意味着什么,可以苟且偷生,委以高官厚禄。但想到义父的死,想到闯王的失败,他悲痛欲绝,决心不成功便成仁,自己绝不投降,唯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弟兄们。
李来亨召集众将在一起,高声说道:“弟兄们,大家跟着我出生入死,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对不起大家!我李来亨给大家行礼了。”李来亨深鞠一躬,喉头哽咽,便说不下去了。
人群鸦雀无声,有啜泣声传来,气氛悲壮。停了停,李来亨大声说:“想活命的,即可跟着此人下山,我李来亨绝不为难大家,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李来亨话音刚落,众将士齐呼:
“决不下山!”
“决不投降!”
口号声响彻山谷,惊得树上的鸟儿四散飞起。
李来亨见大家不愿离去,转身对穆里玛的信使说:“原本我是想让大伙儿随你下山的,你也看到了,兄弟們不愿意苟且偷生。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对不起了!”
李来亨厉声喊道:“勤务兵!”
“在!”
“把此人拉下去斩了!”
瑟瑟发抖的穆里玛的信使被两名士兵就地正法。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李来亨派人在山寨里堆上木柴,一把火将其点燃,与妻子、儿子、众将士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这是公元一六六四年八月四日,熊熊燃烧的大火映红了峡江半边天。山下的百姓见了,皆掩面而泣。
风在呜咽,大雨倾盆。茅麓山的山洪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怒吼,河水咆哮着向东而去。
作者简介:朱白丹,男,湖北宜昌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北京文学》《芳草》《短篇小说》《当代小说》等刊物。著有长篇文化散文《沧桑百湖》《走遍湖北》;小说集《怪味豆》《兄弟同台》(与弟合著);散文集《风景》《情系夷陵》《夷陵那棵山楂树》《兄弟同台》(与弟合著);文学评论集《说三道四》等。曾获湖北省第六届、第七届“楚天文艺奖”。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