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技能;探索精神;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學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代替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对此无动于衷。
2、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做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感到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的。
3、组织无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小组成员不具体分工,或分工不明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有的走来走去,有的聚成一团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地嗡嗡叫,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凑热闹。这种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的合作学习是毫无效果的。
二、保证合作学习的对策
我们应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合理分组,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师进行长期培训。
2、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技能;探索精神;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學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代替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对此无动于衷。
2、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做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感到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的。
3、组织无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小组成员不具体分工,或分工不明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有的走来走去,有的聚成一团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地嗡嗡叫,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凑热闹。这种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的合作学习是毫无效果的。
二、保证合作学习的对策
我们应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合理分组,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师进行长期培训。
2、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