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求在目标、表述方式、内容和功能上都要表现出创造性的特点。因此,语文老师有责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形成一发展一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也显得十分必要了。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待学生的好奇和质疑,激发创造的内部因素
创造,也叫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接触到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这时教师如满足他的好奇心,耐心解答他的问题,他就会觉得有成就感,那些快乐成功的经验有助于保持他的好奇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如果教师对他的好奇心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他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以后连求知的欲望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因此教师要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且积极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高涨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质疑中创新。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学生说:“我没有工夫讨论你这种愚蠢的想法”。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永远不要用最容易的方法解决学生们的争论,切不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或正确的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为了激发创造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人如果缺乏想象力,他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发展。所以,有人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无限。“想象力是智力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创造的先导。对教师而言,保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质上就是为学生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甚至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重视学生的“幻想”,使他们养成非刻板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是想象里的开发者。例如,学习《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眼前展现一幅王羲之与友人们“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引曲水以流觞,列坐在水边,喝酒吟诗的画面。这是何等的盛况。从而更能体会下文“兴尽悲来”的情感。
三、建立民主氛围。调动创造情绪。创设外部良好的环境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模式,平等的教与学的方式,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基础。
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是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忽略甚至颠倒主客关系,大搞家长式的“一言堂”,大搞“填鸭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间流动着深厚的情感和主观价值成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1)必须注意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在心理上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因而增加信心,不需外力奖惩的控制,他就会自愿读书求知。有了和谐的气氛,学生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在面对课业时,才不致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2)把教学艺术与情感相结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情绪有正负之分,如兴奋、快乐等属于正面情绪,像伤心、焦虑、恐惧则属于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可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负面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学的艺术在于怎样发挥学生的正面情绪的最大潜能,以促成教学的成功。讲究教学艺术,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这样一个班级,任课老师反映纪律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数学课却是个例外,原因是他们的数学老师风趣幽默,对学生亲切和蔼。我想这位数学老师无疑是把教学艺术和情感处理得非常恰当。
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高创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多维化的处理教学信息;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提高创造能力。
总之,让我们重视创新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会达到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形成一发展一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也显得十分必要了。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待学生的好奇和质疑,激发创造的内部因素
创造,也叫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接触到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这时教师如满足他的好奇心,耐心解答他的问题,他就会觉得有成就感,那些快乐成功的经验有助于保持他的好奇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如果教师对他的好奇心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他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以后连求知的欲望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因此教师要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且积极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高涨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质疑中创新。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学生说:“我没有工夫讨论你这种愚蠢的想法”。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永远不要用最容易的方法解决学生们的争论,切不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或正确的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为了激发创造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人如果缺乏想象力,他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发展。所以,有人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无限。“想象力是智力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创造的先导。对教师而言,保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质上就是为学生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甚至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重视学生的“幻想”,使他们养成非刻板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是想象里的开发者。例如,学习《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眼前展现一幅王羲之与友人们“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引曲水以流觞,列坐在水边,喝酒吟诗的画面。这是何等的盛况。从而更能体会下文“兴尽悲来”的情感。
三、建立民主氛围。调动创造情绪。创设外部良好的环境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模式,平等的教与学的方式,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基础。
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是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忽略甚至颠倒主客关系,大搞家长式的“一言堂”,大搞“填鸭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间流动着深厚的情感和主观价值成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1)必须注意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在心理上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因而增加信心,不需外力奖惩的控制,他就会自愿读书求知。有了和谐的气氛,学生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在面对课业时,才不致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2)把教学艺术与情感相结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情绪有正负之分,如兴奋、快乐等属于正面情绪,像伤心、焦虑、恐惧则属于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可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负面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学的艺术在于怎样发挥学生的正面情绪的最大潜能,以促成教学的成功。讲究教学艺术,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这样一个班级,任课老师反映纪律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数学课却是个例外,原因是他们的数学老师风趣幽默,对学生亲切和蔼。我想这位数学老师无疑是把教学艺术和情感处理得非常恰当。
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高创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多维化的处理教学信息;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提高创造能力。
总之,让我们重视创新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会达到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