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的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和专家探讨的热点。我认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尤为重要,有效课堂的要素是读、品、练,我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谈谈有效课堂的要素。
一、读——高效课堂的基础
读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础,读是学生感受语言,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诵读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润物无声、雕琢无痕的功效,二是学生自由诵读,少提要求,不要束缚学生,作为高中学生,过多的方法指导,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我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文本,为下面的赏析做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发现自己印象颇为深刻的精彩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读出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然后让学生交流诵读的感受,我引导学生扣住精彩语言谈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作者用一组四字短语,富有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他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小老头,很有亲切感;从“穿着肥大的长袍”衣着描写,看出他不拘小节,很大方。
学生2:“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翻”“点”两个动词让我感到任公的幽默,看到他的老顽童形象。还有任公说的话显示出了他谦逊、自信、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
还有学生抢着发言,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从肖像、神态、语言、行动、侧面等几个方面,感受到了一位学识渊博、自由洒脱、拥有真性情、极富感染力的学者。是什么魔法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讨热情?是诵读,是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诵读。
二、品——高效课堂的核心
品就是品味语言,揣摩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生成语感的有效手段。在讲授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悟形象,揣摩语言悟情感。
品味语言悟形象。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是任公在开场白中自我介绍的一句,我让学生品析“喽”字及动作,经过思考,两个学生尝试读和做动作,“喽”读轻声,先生幽默、自信,睿智可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没有迂腐的学究气,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作者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为什么说“表演”?品析一下,学生很快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一位年近半百的著名学者,演讲如此忘我,如此投入,情感动人,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
揣摩语言悟情感。课后练习二作者提到“文章要深,要远,要高”,那么,这高远深沉之处在哪里?任公的讲演两万多字,引文不下百篇,作者独选《桃花扇》等三篇,他想展示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战乱终于平定,诗人喜极而泣。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三、练——课堂有效的升华
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两次练笔。
其一,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生1:“任公先生,我曾对你有误解,认为您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今天我对您改变了看法,您是一个让我敬重的人!”
学生2:“任公先生,您的率真,您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您是一个伟大的人。我要学习您这种精神。”
其二,外貌描写:我们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住个性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妈四十出头的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梳着不长不短的马尾,圆圆的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勤劳朴实,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勤劳朴实,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
读、品、练是语文有效课堂的要素。
一、读——高效课堂的基础
读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础,读是学生感受语言,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诵读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润物无声、雕琢无痕的功效,二是学生自由诵读,少提要求,不要束缚学生,作为高中学生,过多的方法指导,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我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文本,为下面的赏析做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发现自己印象颇为深刻的精彩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读出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然后让学生交流诵读的感受,我引导学生扣住精彩语言谈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作者用一组四字短语,富有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他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小老头,很有亲切感;从“穿着肥大的长袍”衣着描写,看出他不拘小节,很大方。
学生2:“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翻”“点”两个动词让我感到任公的幽默,看到他的老顽童形象。还有任公说的话显示出了他谦逊、自信、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
还有学生抢着发言,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从肖像、神态、语言、行动、侧面等几个方面,感受到了一位学识渊博、自由洒脱、拥有真性情、极富感染力的学者。是什么魔法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讨热情?是诵读,是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诵读。
二、品——高效课堂的核心
品就是品味语言,揣摩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生成语感的有效手段。在讲授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悟形象,揣摩语言悟情感。
品味语言悟形象。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是任公在开场白中自我介绍的一句,我让学生品析“喽”字及动作,经过思考,两个学生尝试读和做动作,“喽”读轻声,先生幽默、自信,睿智可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没有迂腐的学究气,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作者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为什么说“表演”?品析一下,学生很快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一位年近半百的著名学者,演讲如此忘我,如此投入,情感动人,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
揣摩语言悟情感。课后练习二作者提到“文章要深,要远,要高”,那么,这高远深沉之处在哪里?任公的讲演两万多字,引文不下百篇,作者独选《桃花扇》等三篇,他想展示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战乱终于平定,诗人喜极而泣。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三、练——课堂有效的升华
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两次练笔。
其一,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生1:“任公先生,我曾对你有误解,认为您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今天我对您改变了看法,您是一个让我敬重的人!”
学生2:“任公先生,您的率真,您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您是一个伟大的人。我要学习您这种精神。”
其二,外貌描写:我们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住个性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妈四十出头的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梳着不长不短的马尾,圆圆的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勤劳朴实,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勤劳朴实,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
读、品、练是语文有效课堂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