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空间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线性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工作量巨大,如何保障设计方案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又能兼具管线、河道、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等专项规划,为行业相关部门提出了高标准的发展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北京市推出了“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平台),通过现代化的平台信息共享和统筹联动审批,进一步加快规划阶段项目前期进度,基本解决了项目设计方案的总体符合性、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和各相关委办局政策符合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关键词:多规合一、协同审批;信息共享;统筹联动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缩短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周期,2018年11月7日,北京市规划和发改部门发布《北京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运行规则 (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是以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为引领,实现本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一张蓝图”为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种规划信息共享共用,进而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的工作平台。
1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工作流程及内容梳理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前期工作主要分为规划方案协同和设计方案协同两个阶段。
(1)项目规划方案协同,在前期研究启动阶段,将原来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分阶段依次办理的规划方案(规划条件)、项目管线综合、雨污水排除规划、河道规划条件、城市道路定线条件等整合为规划协同条件统筹协调一次完成;同时,对影响方案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范围进行了提示,加快了规划阶段项目进度,基本解决了规划国土的总体符合性、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相关委办局政策符合性。
(2)项目设计方案协同,在策划生成阶段,提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刚性要求,充分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要求,通过整合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及市政管线设计综合等设计方案,协调好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绿化等设施之间及地上、地下设施之间的关系,从设计方案、成本测算、实施计划等方面做出的全面、具体的实施安排。简单总结就是把以前的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管线设计综合+附属设计方案进行整合,深度在选址和用地预审方面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实现多规合一全面落地,快了方案设计进度,提升了设计质量;同时,加强对建设用地规模的联合审核、对项目开办和运行维护资金的前期论证、限额设计等进一步优化并控制了项目投资。
2 协同平台项目审批案例对比分析
为了解项目审批周期情况,量化审批效果,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对比多规协同审批流程和原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流程,主要分析“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建立以来,从前期工作函到立项批复之间各个环节的优化成果,得出在审批周期的变化。
具体项目有:武窑桥改建工程、日新路(湖亦路~京哈高速)道路工程、宋梁路北延(潞苑北大街~京平高速)道路工程、锅炉厂南路西延(北辛安路~古城南街)道路工程 4个项目为“多规合一”协同项目,其余为传统流程项目。
从分析得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对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上图可直观看出在整个前期工作审批周期中,“多规合一”项目总耗时最短,平均需要 360 个自然日,而传统流程项目则平均需要 1 044 个自然日,审批周期远远长于“多规合一”项目。另外从每个阶段来看,当项目完成前期研究进入审批阶段后,“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开始充分发挥其优势。“多规合一”项目从前期工作函至协同意见函阶段平均需要 261 个自然日,而传统流程项目平均仅需要 74 个自然日,主要原因是“多规合一”项目在本阶段需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并可能多次在协同平台征询发改、城管、交通、园林绿化、水务、人防、文物等多个部门的意见,各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后才可核发协同意见函,为下阶段审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锅炉厂南路西延(北辛安路~古城南街)道路工程由于项目自身原因,在多规合一平台进行多轮研究,此阶段耗时较长。
“多规合一”项目从协同意见函至选址意见书阶段平均需要72个自然日,传统流程项目平均需要666个自然日,主要因为传统流程项目在此阶段方案尚未稳定,各部门对方案有不同意见且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建设单位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征询相关主管单位意见,由此导致对设计方案的不断调整,待方案稳定后规划部门才能核发选址意见书。而“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方案的反复研究提前到了核发协同意见函(即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批复)之前,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线上联动,大大缩短了审批阶段的周期。
3 协同平台审批实施效果
(1)串联改并联,且限时审批,缩短项目審批周期。综合实施方案把主体设计方案与附属设计方案、管线设计综合在一起,串联编制改为综合编制,串联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加快了编、审进度。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项目单位反映协同审批是重大利好。
(2)从工作内容上,改变从技术合理、服从城乡规划、土地预审校核的被动方式,改为编制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把保护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作为方案优选的设计思想,解决土地“批而未供、未批先建”等问题,真正做到多规合一。
(3)减免、合并手续办理。例如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取消规划用地许可证办理、节能评估等。减少审批前置手续,加快了项目审批。例如环评、水评、洪评等的后置,加快了可研审批。
(4)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共享基础信息资料和设计资料,在同一个平台上推送,减少文件报送时间和手续,提高了效率。
(5)多规合一在储备阶段工作主要由政府完成,在策划生成阶段工作主要交给市场社会主体完成,厘清了政府和市场关系,做到放、管、服。
4 结束语
多规协同平台参与单位扩展覆盖范围,不含电力、铁路、军队等影响方案稳定的单位协同,这部分仍需要建设单位像以往那样去征求意见,难度大、时间长。目前综合实施方案在规划、用地、主体与附属、管线等方面做到了统筹,部分内容达到初设深度,但其他委办局仍按照其各自之前的管理制度出协同意见,其专业审查后置,该阶段仅作原则性审查,容易出现后期反复。完善机制,促进主体与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策划生成阶段,道路主体单位形成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而管线等配套主体单位不明或进度不统一,导致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难以统筹,如何实现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在投资机制和建设模式方面出台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肖献文.交通施工企业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0,35(3):98-101.
[2]肖献文.交通施工企业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4):85-88.
[3]龚强,张一林,雷丽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论[J].经济研究,2019,
54(4):133-148.
关键词:多规合一、协同审批;信息共享;统筹联动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缩短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周期,2018年11月7日,北京市规划和发改部门发布《北京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运行规则 (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是以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为引领,实现本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一张蓝图”为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种规划信息共享共用,进而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的工作平台。
1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工作流程及内容梳理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前期工作主要分为规划方案协同和设计方案协同两个阶段。
(1)项目规划方案协同,在前期研究启动阶段,将原来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分阶段依次办理的规划方案(规划条件)、项目管线综合、雨污水排除规划、河道规划条件、城市道路定线条件等整合为规划协同条件统筹协调一次完成;同时,对影响方案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范围进行了提示,加快了规划阶段项目进度,基本解决了规划国土的总体符合性、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相关委办局政策符合性。
(2)项目设计方案协同,在策划生成阶段,提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刚性要求,充分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要求,通过整合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及市政管线设计综合等设计方案,协调好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绿化等设施之间及地上、地下设施之间的关系,从设计方案、成本测算、实施计划等方面做出的全面、具体的实施安排。简单总结就是把以前的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管线设计综合+附属设计方案进行整合,深度在选址和用地预审方面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实现多规合一全面落地,快了方案设计进度,提升了设计质量;同时,加强对建设用地规模的联合审核、对项目开办和运行维护资金的前期论证、限额设计等进一步优化并控制了项目投资。
2 协同平台项目审批案例对比分析
为了解项目审批周期情况,量化审批效果,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对比多规协同审批流程和原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流程,主要分析“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建立以来,从前期工作函到立项批复之间各个环节的优化成果,得出在审批周期的变化。
具体项目有:武窑桥改建工程、日新路(湖亦路~京哈高速)道路工程、宋梁路北延(潞苑北大街~京平高速)道路工程、锅炉厂南路西延(北辛安路~古城南街)道路工程 4个项目为“多规合一”协同项目,其余为传统流程项目。
从分析得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对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上图可直观看出在整个前期工作审批周期中,“多规合一”项目总耗时最短,平均需要 360 个自然日,而传统流程项目则平均需要 1 044 个自然日,审批周期远远长于“多规合一”项目。另外从每个阶段来看,当项目完成前期研究进入审批阶段后,“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开始充分发挥其优势。“多规合一”项目从前期工作函至协同意见函阶段平均需要 261 个自然日,而传统流程项目平均仅需要 74 个自然日,主要原因是“多规合一”项目在本阶段需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并可能多次在协同平台征询发改、城管、交通、园林绿化、水务、人防、文物等多个部门的意见,各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后才可核发协同意见函,为下阶段审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锅炉厂南路西延(北辛安路~古城南街)道路工程由于项目自身原因,在多规合一平台进行多轮研究,此阶段耗时较长。
“多规合一”项目从协同意见函至选址意见书阶段平均需要72个自然日,传统流程项目平均需要666个自然日,主要因为传统流程项目在此阶段方案尚未稳定,各部门对方案有不同意见且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建设单位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征询相关主管单位意见,由此导致对设计方案的不断调整,待方案稳定后规划部门才能核发选址意见书。而“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方案的反复研究提前到了核发协同意见函(即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批复)之前,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线上联动,大大缩短了审批阶段的周期。
3 协同平台审批实施效果
(1)串联改并联,且限时审批,缩短项目審批周期。综合实施方案把主体设计方案与附属设计方案、管线设计综合在一起,串联编制改为综合编制,串联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加快了编、审进度。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项目单位反映协同审批是重大利好。
(2)从工作内容上,改变从技术合理、服从城乡规划、土地预审校核的被动方式,改为编制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把保护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作为方案优选的设计思想,解决土地“批而未供、未批先建”等问题,真正做到多规合一。
(3)减免、合并手续办理。例如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取消规划用地许可证办理、节能评估等。减少审批前置手续,加快了项目审批。例如环评、水评、洪评等的后置,加快了可研审批。
(4)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共享基础信息资料和设计资料,在同一个平台上推送,减少文件报送时间和手续,提高了效率。
(5)多规合一在储备阶段工作主要由政府完成,在策划生成阶段工作主要交给市场社会主体完成,厘清了政府和市场关系,做到放、管、服。
4 结束语
多规协同平台参与单位扩展覆盖范围,不含电力、铁路、军队等影响方案稳定的单位协同,这部分仍需要建设单位像以往那样去征求意见,难度大、时间长。目前综合实施方案在规划、用地、主体与附属、管线等方面做到了统筹,部分内容达到初设深度,但其他委办局仍按照其各自之前的管理制度出协同意见,其专业审查后置,该阶段仅作原则性审查,容易出现后期反复。完善机制,促进主体与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策划生成阶段,道路主体单位形成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而管线等配套主体单位不明或进度不统一,导致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难以统筹,如何实现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在投资机制和建设模式方面出台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肖献文.交通施工企业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0,35(3):98-101.
[2]肖献文.交通施工企业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4):85-88.
[3]龚强,张一林,雷丽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论[J].经济研究,2019,
54(4):1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