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最能体现职业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能更好的的培养学生个性,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分层教学 模块教学 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7-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式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因材施教,实行大分层教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愿望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两种愿望,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为国家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我校将在校生进行了分流,学生根据意愿,确定升学还是就业,通过分流,把在校生分为两大块,实行大分层教学。学生分流后实行动态管理,真正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有途径,就业有门路。
2 实施模块式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实施“大专业小模块”的教学方式(即模块式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育人质量。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将各专业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具体包括机械模块、家电模块、电气模块和数控机床加工模块,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会计专业包括财务会计和经济信息管理两个模块。其次,确定课程体系。对于每一个模块,建立了模块式课程结构,将全部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四部分。我们依据人才规格的文化素质确定开设的文化课,根据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方向,尽可能多的开设选修课,并对每个模块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量化管理和考核。第三,针对不同的模块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生前三学期学习必修的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每学期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第四、五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条件、兴趣爱好、就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模块,学习必修的专业课和选修的课程,每学期拿出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生产实习或见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3:7。模块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添加新课程,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了教学贴近社会发展。第二,培养目标的多向性。实施模块式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选择一个模块,学习一技之长。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选修两个以上模块,掌握多种技能。甚至有的同学可跨专业选修。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面。譬如,近几年来,计算机初级操作类的人才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也暴露出中职计算机专业知识单一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学校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大胆实施模块式教学(实施“1+X”模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增加专业选修科目,学生跨专业进行选修。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施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 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打破职业教育的“大统一”,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突出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相对的高质量。
针对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数学、英语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学生在学习成绩、求知态度、学习动力、学习个性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基本上是按照全国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要求和统编教材的同一进度进行,使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与学的矛盾日益加大。部分学生由此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厌学、辍学。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从就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删减理论性偏强并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多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增加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时,增加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我们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我们对就业的学生提出“合格+特长”、“能力+素质”的口号,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减少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时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对升学的学生我们提出“高分+素质”的口号,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升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升学,争取将来能更好地就业。
4 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认真修订了各学科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二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近几年,我校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或到企业轮训,以及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积极开辟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赢得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吕可英,董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M].齐鲁书社出版,1991.
[2] 齐涛,张兴民.走向教育现代化[M].青岛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分层教学 模块教学 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7-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式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因材施教,实行大分层教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愿望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两种愿望,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为国家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我校将在校生进行了分流,学生根据意愿,确定升学还是就业,通过分流,把在校生分为两大块,实行大分层教学。学生分流后实行动态管理,真正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有途径,就业有门路。
2 实施模块式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实施“大专业小模块”的教学方式(即模块式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育人质量。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将各专业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具体包括机械模块、家电模块、电气模块和数控机床加工模块,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会计专业包括财务会计和经济信息管理两个模块。其次,确定课程体系。对于每一个模块,建立了模块式课程结构,将全部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四部分。我们依据人才规格的文化素质确定开设的文化课,根据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方向,尽可能多的开设选修课,并对每个模块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量化管理和考核。第三,针对不同的模块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生前三学期学习必修的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每学期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第四、五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条件、兴趣爱好、就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模块,学习必修的专业课和选修的课程,每学期拿出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生产实习或见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3:7。模块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添加新课程,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了教学贴近社会发展。第二,培养目标的多向性。实施模块式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选择一个模块,学习一技之长。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选修两个以上模块,掌握多种技能。甚至有的同学可跨专业选修。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面。譬如,近几年来,计算机初级操作类的人才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也暴露出中职计算机专业知识单一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学校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大胆实施模块式教学(实施“1+X”模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增加专业选修科目,学生跨专业进行选修。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施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 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打破职业教育的“大统一”,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突出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相对的高质量。
针对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数学、英语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学生在学习成绩、求知态度、学习动力、学习个性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基本上是按照全国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要求和统编教材的同一进度进行,使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与学的矛盾日益加大。部分学生由此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厌学、辍学。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从就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删减理论性偏强并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多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增加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时,增加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我们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我们对就业的学生提出“合格+特长”、“能力+素质”的口号,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减少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时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对升学的学生我们提出“高分+素质”的口号,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升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升学,争取将来能更好地就业。
4 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认真修订了各学科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二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近几年,我校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或到企业轮训,以及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积极开辟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赢得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吕可英,董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M].齐鲁书社出版,1991.
[2] 齐涛,张兴民.走向教育现代化[M].青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