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的传播速度可以用“迅猛”来形容。新时期,高校要合理开展流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与以往的音乐课程目标相比,高校流行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知识观、课程观等有所超越。当前,高校流行音乐课程建设可以借鉴和参照音乐人类学、文化教育学以及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音乐价值观,科学界定课程建设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校流行音乐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流行音乐认识意义的特殊性
流行音乐不能向听者提供逻辑认识,这并不是说逻辑因素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构成中不起作用(这一点与其他艺术是一样的),是指音乐不可能像其他艺术一样去显示这种认识,显示这种逻辑判断。流行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提供的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对现实的逻辑认识。流行音乐表现的逻辑、概念因素是十分微弱的,这一点它与装饰和建筑艺术比较相似。因此,流行音乐作品的认识意义具有特殊性:通过流行音乐,听者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握和认识现实中某种被概括的部分,而这种认识与对作品本身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认识性质区别,不妨把流行音乐与文学做一比较。一个读者在读小说后,他可以从中认识到小说的内容、反映的特定社会环境、历史时代和民族范畴、作家对时代环境的態度、作家与作品所展示的冲突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欣赏流行音乐时,如果它没有与其他语义性和造型性的因素结合,那么听者所能得到的认识则是:流行音乐结构的总体就是作品本身;作曲家受当时客观现实的影响,心理产生感情变化;对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听者在感情上发生变化。
从对现实客体认识的可能性上讲,流行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处于最后一位,它只是在表情因素的力量上胜过其他艺术。对这种音乐感情内容的体验要求人们具有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听流行音乐贯注于自身感情,而不是贯注于某一人物或观念符号的那种被客观化的感情上。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流行音乐体裁,了解它表达情感内容的方式,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而声音是语言这种概念性符号的载体。流行音乐语言的各种词汇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空间、社会群体约定基础上的符号。当它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和传递时,这种声音自然具有明确的特殊性。
二、从多元化课程构建流行音乐审美意识
从多元文化课程建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音乐课程建构中涉及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以“民族附加模式”为主,兼顾“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其原因在于学校音乐课程知识是以西方音乐知识为基础和实体,例如,音乐记谱法、音乐审美观、音乐的律制等都是以西方音乐作为基础,这就使得人们的音乐价值观和音乐思维模式往往会受到西方音乐文化模式的影响而呈现单一化趋势,人们的音乐思维和音乐观念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高校音乐课程可以以世界各大洲的地理区划来设计教学单元,分别展现。从欧洲到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编排方式,流行音乐版块教材的音乐内容较为丰富,还配有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乐器图片,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环球之旅”系列,内容包括亚洲之声、欧洲漫游、走进非洲、大洋洲采风、北美掠影、拉丁美洲风情,这套初中教材每册都单独设置一个单元介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内容范围辐射到五大洲,这种设计版块划分清晰,展现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易于归纳和记忆。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的“世界音乐”内容也是以此设计的,内容包括亚非音乐神韵、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例如,《毛毛雨》这样的歌曲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摩登歌曲”。就像“摩登”一词本身,这是一种受英语流行音乐影响很深的歌曲。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在性质上和城巿小调一脉相承,风格上则吸收了当时的西方流行音乐,并和中国城巿世俗小调相结合。这一时期较著名的流行音乐作曲家还有许如辉、严华,歌手则有黎明晖、王人美等。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通过广播、电影、舞厅和唱片传播,在上海注册的唱片公司就有“百代”等三十余家。音乐风格上,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中西结合,表现出两种倾向。
再如,《梦回唐朝》曾流行一时,是一首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又具有中国气质的重金属摇滚歌曲。乐曲一开始,是遥远的隐约声响,然后梆子响起,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声音记忆。电吉他、合成器随之铺陈出辉煌的声浪,厚重的电贝斯则让音乐带有深度。主唱丁武的嗓音高亢,从真声到假声无痕过渡,独一无二,如同来自遥远时代的中国侠士的呼啸。乐队成员一米八以上的身高和飘逸的长发,也带有古代侠士的风采。在音乐创作上,《梦回唐朝》也是一个传奇,悠长的前奏带有“新世纪”电子乐的味道,并和中国风韵相结合。进入喧嚣的摇滚乐部分,声音厚实、层次丰富,吉他、贝斯和架子鼓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属于一流,而且营造出的意境别具一格;电贝斯在这里不是节奏型的低音,而是像地狱中被缚的悲剧英雄,嘶吼向前。歌唱带有诗词吟诵的古典腔韵,声音却是粗野无羁,但这声音既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注重旋律,又非朋克的狂呼乱叫。
三、结语
21世纪,高校音乐课程建构的文化选择不能再以科学知识为圭臬,不能冷冰冰地剥夺学生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精神依恋。在音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之下,21世纪的高校流行音乐教学一定会在反思与批判20世纪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流行
音乐文化。
(1.哈尔滨师范大学;2.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地区流行声乐课堂教学新思路研究”(项目编号:2018A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与以往的音乐课程目标相比,高校流行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知识观、课程观等有所超越。当前,高校流行音乐课程建设可以借鉴和参照音乐人类学、文化教育学以及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音乐价值观,科学界定课程建设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校流行音乐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流行音乐认识意义的特殊性
流行音乐不能向听者提供逻辑认识,这并不是说逻辑因素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构成中不起作用(这一点与其他艺术是一样的),是指音乐不可能像其他艺术一样去显示这种认识,显示这种逻辑判断。流行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提供的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对现实的逻辑认识。流行音乐表现的逻辑、概念因素是十分微弱的,这一点它与装饰和建筑艺术比较相似。因此,流行音乐作品的认识意义具有特殊性:通过流行音乐,听者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握和认识现实中某种被概括的部分,而这种认识与对作品本身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认识性质区别,不妨把流行音乐与文学做一比较。一个读者在读小说后,他可以从中认识到小说的内容、反映的特定社会环境、历史时代和民族范畴、作家对时代环境的態度、作家与作品所展示的冲突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欣赏流行音乐时,如果它没有与其他语义性和造型性的因素结合,那么听者所能得到的认识则是:流行音乐结构的总体就是作品本身;作曲家受当时客观现实的影响,心理产生感情变化;对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听者在感情上发生变化。
从对现实客体认识的可能性上讲,流行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处于最后一位,它只是在表情因素的力量上胜过其他艺术。对这种音乐感情内容的体验要求人们具有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听流行音乐贯注于自身感情,而不是贯注于某一人物或观念符号的那种被客观化的感情上。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流行音乐体裁,了解它表达情感内容的方式,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而声音是语言这种概念性符号的载体。流行音乐语言的各种词汇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空间、社会群体约定基础上的符号。当它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和传递时,这种声音自然具有明确的特殊性。
二、从多元化课程构建流行音乐审美意识
从多元文化课程建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音乐课程建构中涉及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以“民族附加模式”为主,兼顾“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其原因在于学校音乐课程知识是以西方音乐知识为基础和实体,例如,音乐记谱法、音乐审美观、音乐的律制等都是以西方音乐作为基础,这就使得人们的音乐价值观和音乐思维模式往往会受到西方音乐文化模式的影响而呈现单一化趋势,人们的音乐思维和音乐观念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高校音乐课程可以以世界各大洲的地理区划来设计教学单元,分别展现。从欧洲到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编排方式,流行音乐版块教材的音乐内容较为丰富,还配有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乐器图片,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环球之旅”系列,内容包括亚洲之声、欧洲漫游、走进非洲、大洋洲采风、北美掠影、拉丁美洲风情,这套初中教材每册都单独设置一个单元介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内容范围辐射到五大洲,这种设计版块划分清晰,展现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易于归纳和记忆。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的“世界音乐”内容也是以此设计的,内容包括亚非音乐神韵、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例如,《毛毛雨》这样的歌曲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摩登歌曲”。就像“摩登”一词本身,这是一种受英语流行音乐影响很深的歌曲。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在性质上和城巿小调一脉相承,风格上则吸收了当时的西方流行音乐,并和中国城巿世俗小调相结合。这一时期较著名的流行音乐作曲家还有许如辉、严华,歌手则有黎明晖、王人美等。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通过广播、电影、舞厅和唱片传播,在上海注册的唱片公司就有“百代”等三十余家。音乐风格上,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中西结合,表现出两种倾向。
再如,《梦回唐朝》曾流行一时,是一首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又具有中国气质的重金属摇滚歌曲。乐曲一开始,是遥远的隐约声响,然后梆子响起,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声音记忆。电吉他、合成器随之铺陈出辉煌的声浪,厚重的电贝斯则让音乐带有深度。主唱丁武的嗓音高亢,从真声到假声无痕过渡,独一无二,如同来自遥远时代的中国侠士的呼啸。乐队成员一米八以上的身高和飘逸的长发,也带有古代侠士的风采。在音乐创作上,《梦回唐朝》也是一个传奇,悠长的前奏带有“新世纪”电子乐的味道,并和中国风韵相结合。进入喧嚣的摇滚乐部分,声音厚实、层次丰富,吉他、贝斯和架子鼓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属于一流,而且营造出的意境别具一格;电贝斯在这里不是节奏型的低音,而是像地狱中被缚的悲剧英雄,嘶吼向前。歌唱带有诗词吟诵的古典腔韵,声音却是粗野无羁,但这声音既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注重旋律,又非朋克的狂呼乱叫。
三、结语
21世纪,高校音乐课程建构的文化选择不能再以科学知识为圭臬,不能冷冰冰地剥夺学生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精神依恋。在音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之下,21世纪的高校流行音乐教学一定会在反思与批判20世纪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流行
音乐文化。
(1.哈尔滨师范大学;2.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地区流行声乐课堂教学新思路研究”(项目编号:2018A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