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的发展经历了起起落落,早在20世纪初,“国学”一词就被国人提及,“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然而,当时国学的价值却一味地被贬低:“国学,乃是包罗万有,而其实一无所有的一种中国特有的学问。”国学地位的没落以及被否定,致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被人们一再地忽视,从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被遗弃,道德文化每况愈下的状况。时至今日,国学教育重新被人们提及,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始掀起了“国学教育”的热潮,其中,国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呼声越来越高。多数学者首先肯定了国学教育对幼儿的积极作用,认为国学教育对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绪、情感、道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这一低龄化的特殊群体进行国学教育时,又会出现怎样的难题呢?
一、幼儿园国学:形式化凸显
国学的学习分为文献学习和德性学习。所谓文献学习,即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完整体系;所谓德性学习,即通过对个人进行德性的学习和感化,使其习得古人的良好德性。显然,幼儿阶段对国学的学习属于后者,然而,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化倾向。
(一)国学课程作为幼儿园招生噱头
幼儿家长作为幼儿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者,让家长满意是当前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于是,各大幼儿园在暑期招生时,招生简章上就会赫然写着“国学课程”的字样,甚至有些幼儿园会把开设国学课程作为其“金字招牌”,以招揽生源。然而,这其中的多数幼儿园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学教师以及成体系的国学课程资源,并不具备开设国学课程的资格。
(二)国学学习只在表面上做文章
国学作为国粹,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幼儿深入学习、内化。然而,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更多的是把国学学习的重心放在表面化的内容之上,认为幼儿穿上汉服、行叩拜礼、背诵国学内容即为精通国学了。可见,幼儿园在国学课程教学上会错了意。行叩拜礼、穿汉服只是幼儿国学学习的拓展内容,而训练幼儿背诵晦涩难懂的《三字经》等传统经史子集相关内容,以幼儿能够背诵多少内容作为学习成果的考核,更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幼儿在不了解国学真正内涵的前提下直接进行背诵,不但不能够理解国学的精髓,达不到国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会落个不经、不史、不子、不集。
(三)读经即是学习国学
国学包括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哲学伦理、语言等文明载体,国学的学习应涵盖中国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养生、十二生肖等内容,仅仅通过经学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由于教育者以及社会大众对国学的理解不透彻,认为国学学习就是读经,于是就形成了“全民读经学国学”的场景。
二、国学形式化,“病灶”在哪里
当前,人们尝试着拂去西学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尘埃,去寻找国学的价值和魅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使国学学习在形式化道路上渐行渐远。
(一)敬畏心不足
对国学的敬畏,是学习国学的前提。在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国学的敬畏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学教育的质量。教师只有怀着对国学敬畏的心态去体会、理解以及内化国学,才有可能真正地把国学的精华传授给幼儿。而现实国学学习的境况是,幼儿园盲目开设国学课程,教师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教而教,缺乏对国学的敬畏之情以及忠诚之感。试想,幼儿除了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固定的“死”知识之外,还能够获得什么?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冉冉升起对国学的敬仰之情?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二)考核评价困难多
学习国学是一个自身文化浸润的过程,是长期内化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内隐性。国学学习重在内隐化、知识化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对其进行表面的评价。然而,内化的知识、文化很难给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即对幼儿是否守孝道、爱传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出现了人们片面地以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内容为考核幼儿学习效果的标准这一现状。
(三)国学教师胜任力有待考察
国学教师在国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学的热化,国学教师数量的增加与国学教师培训班级的增多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普通幼儿教师只能“临时转岗”,即不具备国学课程教学知识、经验的幼儿教师临时进行国学课程的讲授。这些不能完全胜任国学教学任务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了种种的不适应,他们无法挖掘已有的专业知识来对国学课程进行全面地理解、内化。对国学理解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使得幼儿教师面临着“何为国学”“该不该对幼儿教授国学”“如何教授国学”等一连串问题。
(四)方法不适切
目前,幼儿园国学教育较为常见的依旧是强调幼儿对国学内容进行记忆,延续了赫尔巴特传统的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授为主,以已有的国学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内容)为中心,以完成国学教育教学内容为目的,对幼儿进行灌输式教授。因此出现了“多媒体呈现国学内容——幼儿教师简略介绍——幼儿教师领读——幼儿背诵”的固定化模式,教师希望短时间内将文字晦涩、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完全传输给幼儿,而能够对国学真实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深度讲解,以使幼儿能够真正理解的教师少之又少。
三、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寻脉而医
历来,幼儿是否应该进行国学教育饱受争议,其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指出,国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其所指代的对象也多是与当前时代脱钩。持此类观点的人们认为,作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幼儿是无须学国学的。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国学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幼儿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虽然国学内容不尽适用于幼儿,择适切内容即可。赞同后一观点的人相对多一些。幼儿园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如何摆脱形式化,实现国学教育的重建,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学学习不仅要“用古”,还要“疑古”
人们在论述国学无用论时,强调的重要点之一就是,国学是无科学的经验之学。显然,赞同这一观点的人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诚然,根据经验得来的学问具有其弊端性,但是一叶障目的毛病我们不能犯。因此,对国学的学习一定要以科学精神为依据。幼儿园在进行国学学习时,应怀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即要“用古”。中国传统的知识、经验、精华、文化,如中国工艺、中国戏剧等,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我们还要有“疑古”的心态。质疑孔融要不要让梨,该不该让梨;质疑鬼神说的科学性;等等。如此,运用科学的精神,即“用古”又“疑古”,才能在国学学习中汲取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是国学重建的重要一步。 (二)国学学习不仅要热心,还要用心
国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国学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办教育者的满腔热情,更需要大家“用心”办国学。国学教育需要在团队合作上用心:在幼儿园内部,国学课程的开设需要经过园长引领、教务组研讨、幼儿教师实施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幼儿园外部,国学学习需要地方教育系统与幼儿园相互协调、共同实施。国学教学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用心:面对市场化的需求,各地幼儿园纷纷开设国学课,国学班到处都是,而真正能够胜任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导致国学班的创设与国学教师的增长不成比例。因此,加强国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国学教育需要在资金投入上用心:以资金为依托是国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前提,资金不足会影响到国学课程的引进、开发以及国学教师的工作效能。当前,许多幼儿园投入极大的热情在开设国学课程上,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国学教育的资金投入,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三)国学学习不仅要静态学习,还要动态体会
国学不能仅局限在对其进行静态的知识性学习,更应体现在实践课程、日常生活之中。在静态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材料的呈现应多样化,诸如对文字晦涩难懂但对幼儿有启发性作用的内容,教师应考虑对材料进行改编,以话剧或绘本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在对幼儿进行静态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诸如通过启发式教学、小步子计划等方式。同时,国学的学习还应体现动态化,国学的学习过程是情境性、文化浸润的过程,强调的是大情境中学习者与环境的真实互动。国学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诸如通过设立国学长廊、国学小书屋等方式,让幼儿浸润在国学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学习国画,体验中国戏剧唱法,学习蔡伦造纸法等方式,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幼儿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能投入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桑兵,张凯,於梅舫,杨思机.国学的历史[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陈德艳.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张志伟,干青松.在人大听国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一、幼儿园国学:形式化凸显
国学的学习分为文献学习和德性学习。所谓文献学习,即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完整体系;所谓德性学习,即通过对个人进行德性的学习和感化,使其习得古人的良好德性。显然,幼儿阶段对国学的学习属于后者,然而,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化倾向。
(一)国学课程作为幼儿园招生噱头
幼儿家长作为幼儿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者,让家长满意是当前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于是,各大幼儿园在暑期招生时,招生简章上就会赫然写着“国学课程”的字样,甚至有些幼儿园会把开设国学课程作为其“金字招牌”,以招揽生源。然而,这其中的多数幼儿园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学教师以及成体系的国学课程资源,并不具备开设国学课程的资格。
(二)国学学习只在表面上做文章
国学作为国粹,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值得幼儿深入学习、内化。然而,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更多的是把国学学习的重心放在表面化的内容之上,认为幼儿穿上汉服、行叩拜礼、背诵国学内容即为精通国学了。可见,幼儿园在国学课程教学上会错了意。行叩拜礼、穿汉服只是幼儿国学学习的拓展内容,而训练幼儿背诵晦涩难懂的《三字经》等传统经史子集相关内容,以幼儿能够背诵多少内容作为学习成果的考核,更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幼儿在不了解国学真正内涵的前提下直接进行背诵,不但不能够理解国学的精髓,达不到国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会落个不经、不史、不子、不集。
(三)读经即是学习国学
国学包括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哲学伦理、语言等文明载体,国学的学习应涵盖中国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养生、十二生肖等内容,仅仅通过经学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由于教育者以及社会大众对国学的理解不透彻,认为国学学习就是读经,于是就形成了“全民读经学国学”的场景。
二、国学形式化,“病灶”在哪里
当前,人们尝试着拂去西学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尘埃,去寻找国学的价值和魅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使国学学习在形式化道路上渐行渐远。
(一)敬畏心不足
对国学的敬畏,是学习国学的前提。在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国学的敬畏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学教育的质量。教师只有怀着对国学敬畏的心态去体会、理解以及内化国学,才有可能真正地把国学的精华传授给幼儿。而现实国学学习的境况是,幼儿园盲目开设国学课程,教师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教而教,缺乏对国学的敬畏之情以及忠诚之感。试想,幼儿除了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固定的“死”知识之外,还能够获得什么?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冉冉升起对国学的敬仰之情?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二)考核评价困难多
学习国学是一个自身文化浸润的过程,是长期内化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内隐性。国学学习重在内隐化、知识化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对其进行表面的评价。然而,内化的知识、文化很难给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即对幼儿是否守孝道、爱传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出现了人们片面地以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内容为考核幼儿学习效果的标准这一现状。
(三)国学教师胜任力有待考察
国学教师在国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学的热化,国学教师数量的增加与国学教师培训班级的增多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普通幼儿教师只能“临时转岗”,即不具备国学课程教学知识、经验的幼儿教师临时进行国学课程的讲授。这些不能完全胜任国学教学任务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了种种的不适应,他们无法挖掘已有的专业知识来对国学课程进行全面地理解、内化。对国学理解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使得幼儿教师面临着“何为国学”“该不该对幼儿教授国学”“如何教授国学”等一连串问题。
(四)方法不适切
目前,幼儿园国学教育较为常见的依旧是强调幼儿对国学内容进行记忆,延续了赫尔巴特传统的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授为主,以已有的国学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内容)为中心,以完成国学教育教学内容为目的,对幼儿进行灌输式教授。因此出现了“多媒体呈现国学内容——幼儿教师简略介绍——幼儿教师领读——幼儿背诵”的固定化模式,教师希望短时间内将文字晦涩、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完全传输给幼儿,而能够对国学真实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深度讲解,以使幼儿能够真正理解的教师少之又少。
三、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寻脉而医
历来,幼儿是否应该进行国学教育饱受争议,其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指出,国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其所指代的对象也多是与当前时代脱钩。持此类观点的人们认为,作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幼儿是无须学国学的。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国学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幼儿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虽然国学内容不尽适用于幼儿,择适切内容即可。赞同后一观点的人相对多一些。幼儿园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如何摆脱形式化,实现国学教育的重建,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学学习不仅要“用古”,还要“疑古”
人们在论述国学无用论时,强调的重要点之一就是,国学是无科学的经验之学。显然,赞同这一观点的人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诚然,根据经验得来的学问具有其弊端性,但是一叶障目的毛病我们不能犯。因此,对国学的学习一定要以科学精神为依据。幼儿园在进行国学学习时,应怀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即要“用古”。中国传统的知识、经验、精华、文化,如中国工艺、中国戏剧等,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我们还要有“疑古”的心态。质疑孔融要不要让梨,该不该让梨;质疑鬼神说的科学性;等等。如此,运用科学的精神,即“用古”又“疑古”,才能在国学学习中汲取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是国学重建的重要一步。 (二)国学学习不仅要热心,还要用心
国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国学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办教育者的满腔热情,更需要大家“用心”办国学。国学教育需要在团队合作上用心:在幼儿园内部,国学课程的开设需要经过园长引领、教务组研讨、幼儿教师实施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幼儿园外部,国学学习需要地方教育系统与幼儿园相互协调、共同实施。国学教学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用心:面对市场化的需求,各地幼儿园纷纷开设国学课,国学班到处都是,而真正能够胜任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导致国学班的创设与国学教师的增长不成比例。因此,加强国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国学教育需要在资金投入上用心:以资金为依托是国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前提,资金不足会影响到国学课程的引进、开发以及国学教师的工作效能。当前,许多幼儿园投入极大的热情在开设国学课程上,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国学教育的资金投入,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三)国学学习不仅要静态学习,还要动态体会
国学不能仅局限在对其进行静态的知识性学习,更应体现在实践课程、日常生活之中。在静态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材料的呈现应多样化,诸如对文字晦涩难懂但对幼儿有启发性作用的内容,教师应考虑对材料进行改编,以话剧或绘本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在对幼儿进行静态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诸如通过启发式教学、小步子计划等方式。同时,国学的学习还应体现动态化,国学的学习过程是情境性、文化浸润的过程,强调的是大情境中学习者与环境的真实互动。国学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诸如通过设立国学长廊、国学小书屋等方式,让幼儿浸润在国学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学习国画,体验中国戏剧唱法,学习蔡伦造纸法等方式,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幼儿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能投入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桑兵,张凯,於梅舫,杨思机.国学的历史[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陈德艳.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张志伟,干青松.在人大听国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