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胡志明小道”后必须装聋作哑
1964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反抗美国及其支持的南越政权的军事斗争进入高潮,为赢得国际支持,作为越共后盾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请求中国派电影摄制组深入南越解放区,拍摄当地军民抗美救国的纪录片,从而向国际社会展示。在此之前,北越和越共曾聯手安排法国《人道报》记者进入解放区采访并报道,在国际赢得上良好的反响。中方很快做出积极回应,责成解放军八一厂组建一支摄影队,加上来自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的记者,共同组成10人规模的“中国新闻工作队”,开始了艰险的异国之旅。
1965年1月12日,10名中国人和负责护送的10名北越士兵登上中国产解放牌大卡车,由清化营地驶入神秘的“胡志明小道”,前往遥远的南方越共根据地。在漫长的旅途中,中国记者和摄影师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他们感到苦恼的是,必须装聋作哑,不能开口说中文,以免被美军和南越方面察觉。北越翻译解释说:“‘胡志明小道’沿途都有美国飞机撒下的窃听器,非常灵敏,我们一说汉语,他们就有可能知道。”
1965年8月20日,中国新闻工作队抵达越共总部。
多次前线报道险些丧命
中国记者到南越的主要任务是实地采访、拍摄越共军民的抗美斗争,当时战斗十分激烈,再加上美军的现代化装备,每次采访拍摄都要冒很大风险。1966年6月l8日,八一厂摄影师张炎平等人和越共翻译、警卫员到13号公路拍摄一场伏击战,刚完成任务,美军的炮弹和武装直升机就到了。那一带都是稻田,无处躲藏,只能往弹坑里跳,因为弹坑被重复击中的慨率很小。但弹坑里都是水,张炎平小心保护的拍摄器材还是进了水,宝贵的胶片损失大半。美军直升机刚走,火力强大的攻击机又来了,张炎平等三人只能靠着一棵大树躲避。一颗炸弹在离他们30多米远的地方爆炸,硝烟把大家的脸薰黑了,他们的耳朵过了五六天才恢复听觉。
在中国新闻工作队的记忆里,偷拍岘港是最冒险的一次行动。众所周知,岘港是当时美军在南越最大的军事基地,其附近有大型机场、导弹发射阵地、军火库,还部署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超过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正因为如此,岘港戒备森严,中国新闻工作队要抵近拍摄难度很大。越共高层为中国新闻工作队找到一户船家,船主是当地一对亲越共的老夫妻和他们的女儿。行动的前一天晚上,中国工作队员悄悄登上渔船,在天快亮的时候划到岘港基地外围。长期以来,美军都把防御重点放在岘港北部的锚地,对在港口四周穿行的当地渔船戒心不大,因为越南渔民太多了,管不过来。在整整一天的拍摄中,越南船家对中国客人非常照顾,还请他们品尝了美国产的啤酒。中国摄影师不好意思在船上“方便”,靠岸又怕引起美军的注意,所以他们一直忍到晚上回驻地。
随着中国新闻工作队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人参战”的消息传到美军和南越当局的耳朵里,中国工作队员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有时到敌占区进行秘密采访的中国记者一住进村子,就被潜伏在村里的南越特工发现,很快大批美军和南越军就乘直升机赶来,然后挨门挨户搜查。遇到这种情况,越共就马上安排中国人躲进秘道。
多个中国品牌为越共实施后勤运输
在南越的日子里,中国新闻工作队总能看到中国货:越共游击队员的食品、用品乃至武器,几乎都是中国援助的。越共游击队员对中国的援助非常感激,一位女游击队员对中国朋友说:“中国对我们太好了,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你们按照越南妇女的体型专门设计的。”一位老游击队员走了很远的路,专程来看望中国摄影师,他表示:“早年在我们抗击法国殖民军时,就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现在还是这样。我以前一直没见过中国同志,所以特地来看看。”
经过23个月的艰苦工作,中国新闻工作队完成了在南越的工作,准备启程回国。1966年8月13日,越共南方总部政治局负责人向中国朋友赠送了几件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一支缴获自美军的M72火箭筒,里面有一发完整的火箭弹,弹筒上有击发瞄准装置;一支M79单兵用榴弹枪,它使用的榴弹装有100多粒钢珠,专门杀伤步兵;一部红外夜视镜,能在夜间看清50米远的目标。越共负责人说:“这些都是我们从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最新装备,送给中国同志带回国内加以研究,以便造出更新的武器打击敌人。”考虑到礼尚往来,遵照国内的指示,中国新闻工作队把随身携带的35毫米德国产阿莱佛莱克斯摄影机和阿克法彩色胶片赠给越共南方解放电影制片厂。1966年9月5日,中国工作队一行穿越湄公河三角洲进入柬埔寨境内,9月24日从金边飞到广州,结束了漫漫征途。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3.1469期)B⑧
1964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反抗美国及其支持的南越政权的军事斗争进入高潮,为赢得国际支持,作为越共后盾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请求中国派电影摄制组深入南越解放区,拍摄当地军民抗美救国的纪录片,从而向国际社会展示。在此之前,北越和越共曾聯手安排法国《人道报》记者进入解放区采访并报道,在国际赢得上良好的反响。中方很快做出积极回应,责成解放军八一厂组建一支摄影队,加上来自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的记者,共同组成10人规模的“中国新闻工作队”,开始了艰险的异国之旅。
1965年1月12日,10名中国人和负责护送的10名北越士兵登上中国产解放牌大卡车,由清化营地驶入神秘的“胡志明小道”,前往遥远的南方越共根据地。在漫长的旅途中,中国记者和摄影师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他们感到苦恼的是,必须装聋作哑,不能开口说中文,以免被美军和南越方面察觉。北越翻译解释说:“‘胡志明小道’沿途都有美国飞机撒下的窃听器,非常灵敏,我们一说汉语,他们就有可能知道。”
1965年8月20日,中国新闻工作队抵达越共总部。
多次前线报道险些丧命
中国记者到南越的主要任务是实地采访、拍摄越共军民的抗美斗争,当时战斗十分激烈,再加上美军的现代化装备,每次采访拍摄都要冒很大风险。1966年6月l8日,八一厂摄影师张炎平等人和越共翻译、警卫员到13号公路拍摄一场伏击战,刚完成任务,美军的炮弹和武装直升机就到了。那一带都是稻田,无处躲藏,只能往弹坑里跳,因为弹坑被重复击中的慨率很小。但弹坑里都是水,张炎平小心保护的拍摄器材还是进了水,宝贵的胶片损失大半。美军直升机刚走,火力强大的攻击机又来了,张炎平等三人只能靠着一棵大树躲避。一颗炸弹在离他们30多米远的地方爆炸,硝烟把大家的脸薰黑了,他们的耳朵过了五六天才恢复听觉。
在中国新闻工作队的记忆里,偷拍岘港是最冒险的一次行动。众所周知,岘港是当时美军在南越最大的军事基地,其附近有大型机场、导弹发射阵地、军火库,还部署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超过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正因为如此,岘港戒备森严,中国新闻工作队要抵近拍摄难度很大。越共高层为中国新闻工作队找到一户船家,船主是当地一对亲越共的老夫妻和他们的女儿。行动的前一天晚上,中国工作队员悄悄登上渔船,在天快亮的时候划到岘港基地外围。长期以来,美军都把防御重点放在岘港北部的锚地,对在港口四周穿行的当地渔船戒心不大,因为越南渔民太多了,管不过来。在整整一天的拍摄中,越南船家对中国客人非常照顾,还请他们品尝了美国产的啤酒。中国摄影师不好意思在船上“方便”,靠岸又怕引起美军的注意,所以他们一直忍到晚上回驻地。
随着中国新闻工作队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人参战”的消息传到美军和南越当局的耳朵里,中国工作队员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有时到敌占区进行秘密采访的中国记者一住进村子,就被潜伏在村里的南越特工发现,很快大批美军和南越军就乘直升机赶来,然后挨门挨户搜查。遇到这种情况,越共就马上安排中国人躲进秘道。
多个中国品牌为越共实施后勤运输
在南越的日子里,中国新闻工作队总能看到中国货:越共游击队员的食品、用品乃至武器,几乎都是中国援助的。越共游击队员对中国的援助非常感激,一位女游击队员对中国朋友说:“中国对我们太好了,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你们按照越南妇女的体型专门设计的。”一位老游击队员走了很远的路,专程来看望中国摄影师,他表示:“早年在我们抗击法国殖民军时,就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现在还是这样。我以前一直没见过中国同志,所以特地来看看。”
经过23个月的艰苦工作,中国新闻工作队完成了在南越的工作,准备启程回国。1966年8月13日,越共南方总部政治局负责人向中国朋友赠送了几件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一支缴获自美军的M72火箭筒,里面有一发完整的火箭弹,弹筒上有击发瞄准装置;一支M79单兵用榴弹枪,它使用的榴弹装有100多粒钢珠,专门杀伤步兵;一部红外夜视镜,能在夜间看清50米远的目标。越共负责人说:“这些都是我们从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最新装备,送给中国同志带回国内加以研究,以便造出更新的武器打击敌人。”考虑到礼尚往来,遵照国内的指示,中国新闻工作队把随身携带的35毫米德国产阿莱佛莱克斯摄影机和阿克法彩色胶片赠给越共南方解放电影制片厂。1966年9月5日,中国工作队一行穿越湄公河三角洲进入柬埔寨境内,9月24日从金边飞到广州,结束了漫漫征途。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3.1469期)B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