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而写作水平的高低则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关键。大部分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哇”声一片,眉头紧皱,作万分痛苦状,作文的质量如何可想而知。不少教师在作文指导的方法上有问题,习惯于“布置文题——提出要求——学生动笔作文——精批细改”的作文指导模式,这种作文教学目的的功利性,教学方法的静态化,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是当下作文教学困境的症结,将原本生动有趣,能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教学活动,变成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失望而生畏的机械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也使小学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作文指导重在题材,难在选材,贵在创新。
一、广开渠道,寻找源泉
从文章的产生过程看,信息输入是写文章的先决条件。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反映了这一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一定的生活累积,作文时才能言之有情。多阅读,多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丰富他们的阅历,增大他们的见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在指导中,要帮助学生将作品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巨人的视野去感知生活,用自己的感悟到生活去与作品沟通,与作者对话。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大量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扩大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能。另外,多观察,勤累积,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只有做到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做到随着注意对象的出现立即产生积累的动机与行为。一般来说,学生往往被他们所经历的矛盾的生活、被他们所接触的人物和事件所激动,才有了写作的冲动,才有了真情实感,真知实识,真知灼见。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准备“生活札记本”,专门记录每天观察,感受到的人、事、物、情、理,并设置题目。记人的,《我今天见到最 的人》,从人物的描写方法中选一至二项刻划;写事的,《今天我最 的事》,抓住最触动情怀的事来叙述;传情的,《我今天好 》,抓住自己的一个感情波动来抒发;领悟到的,《 的启示》,抓住自己的一点思考顿悟来揭示。这样的几句话记录,让学生平时既积累写作素材,又在这种活动中训练敏锐的独特的观察慧眼,教会学生思考,学会辨别,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终极目的。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去写作,不为生活而作文,写作就失去其生命力。
二、善联巧想,开拓思维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不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不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语言去驾驭思想,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语言的内涵,学生的语言才能有自然平安的淳朴,更有生动鲜活的灵性。联想和想象可以使作文的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1.多角度挖掘,拓展思路
善于从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即思维呈显辐射状态展开,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点,甚至每一个因素出发,展开思考和联想。联想是对已有储备的发掘、调动、展开、选择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左右逢源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善于根据既定要求把本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以获得对事物较为全面的完整的认识,达到把握事物规律的目的。如以“水”为题,写篇小作文。(1)水的纯净透明,想到纯洁的心灵,“心清如水”;(2)从“君子之交淡如水”,写到人际关系;(3)水能洗净污渍想到清洁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水能灌溉庄稼,想到教师育人;(4)水泛滥成灾,想到如果过分沉迷玩乐,终会丧志;(5)水是生命之源,想到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6)由流水匆匆想到光阴易逝;(7)由一滴易干,滴滴成河想到团结就是力量;(8)有“滴水穿石”想到有恒必有成;(9)水往低处流,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的立意,从水与其他事物的關联写起,思路开阔,立意新奇。
2.启发想象,激发思维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虚为实,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上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学生正处于幻想,憧憬的年华,质朴的童话,神奇的科幻、梦中的图景都是他们最亲近、最向往的内容。
小学不少课文的作者为表达的需要,往往有意留下“空白”,寓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如在讲授《美丽的小路》时,学生通过朗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可是美丽的小路上堆满了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这时,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充分利用文中“空白”,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文章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得到了升华。如:在学习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意犹未尽。此时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如果你们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心里会怎么想的?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你们能接着往下编吗?”学生想象力丰富,写话的兴致很高。用语言描绘出了重视治葫芦上的蚜虫,使葫芦丰收的景象,学生描绘得也很细致。
三、及时展显,共赏成功
当学生进行阅读后,会有充分的体验与感受,既然有了体验与感受,就一定有希望表达、展示、交流。教师要建立让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定期地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散文、一首诗等。让学生们在交流中释放、宣泄审美热情,享受读书的愉悦,表达读书体验,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是表达的基础;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是理解的升华。“读”是“写”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一、广开渠道,寻找源泉
从文章的产生过程看,信息输入是写文章的先决条件。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反映了这一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一定的生活累积,作文时才能言之有情。多阅读,多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丰富他们的阅历,增大他们的见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在指导中,要帮助学生将作品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巨人的视野去感知生活,用自己的感悟到生活去与作品沟通,与作者对话。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大量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扩大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能。另外,多观察,勤累积,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只有做到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做到随着注意对象的出现立即产生积累的动机与行为。一般来说,学生往往被他们所经历的矛盾的生活、被他们所接触的人物和事件所激动,才有了写作的冲动,才有了真情实感,真知实识,真知灼见。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准备“生活札记本”,专门记录每天观察,感受到的人、事、物、情、理,并设置题目。记人的,《我今天见到最 的人》,从人物的描写方法中选一至二项刻划;写事的,《今天我最 的事》,抓住最触动情怀的事来叙述;传情的,《我今天好 》,抓住自己的一个感情波动来抒发;领悟到的,《 的启示》,抓住自己的一点思考顿悟来揭示。这样的几句话记录,让学生平时既积累写作素材,又在这种活动中训练敏锐的独特的观察慧眼,教会学生思考,学会辨别,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终极目的。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去写作,不为生活而作文,写作就失去其生命力。
二、善联巧想,开拓思维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不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不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语言去驾驭思想,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语言的内涵,学生的语言才能有自然平安的淳朴,更有生动鲜活的灵性。联想和想象可以使作文的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1.多角度挖掘,拓展思路
善于从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即思维呈显辐射状态展开,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点,甚至每一个因素出发,展开思考和联想。联想是对已有储备的发掘、调动、展开、选择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左右逢源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善于根据既定要求把本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以获得对事物较为全面的完整的认识,达到把握事物规律的目的。如以“水”为题,写篇小作文。(1)水的纯净透明,想到纯洁的心灵,“心清如水”;(2)从“君子之交淡如水”,写到人际关系;(3)水能洗净污渍想到清洁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水能灌溉庄稼,想到教师育人;(4)水泛滥成灾,想到如果过分沉迷玩乐,终会丧志;(5)水是生命之源,想到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6)由流水匆匆想到光阴易逝;(7)由一滴易干,滴滴成河想到团结就是力量;(8)有“滴水穿石”想到有恒必有成;(9)水往低处流,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的立意,从水与其他事物的關联写起,思路开阔,立意新奇。
2.启发想象,激发思维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虚为实,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上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学生正处于幻想,憧憬的年华,质朴的童话,神奇的科幻、梦中的图景都是他们最亲近、最向往的内容。
小学不少课文的作者为表达的需要,往往有意留下“空白”,寓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如在讲授《美丽的小路》时,学生通过朗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可是美丽的小路上堆满了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这时,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充分利用文中“空白”,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文章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得到了升华。如:在学习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意犹未尽。此时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如果你们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心里会怎么想的?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你们能接着往下编吗?”学生想象力丰富,写话的兴致很高。用语言描绘出了重视治葫芦上的蚜虫,使葫芦丰收的景象,学生描绘得也很细致。
三、及时展显,共赏成功
当学生进行阅读后,会有充分的体验与感受,既然有了体验与感受,就一定有希望表达、展示、交流。教师要建立让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定期地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散文、一首诗等。让学生们在交流中释放、宣泄审美热情,享受读书的愉悦,表达读书体验,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是表达的基础;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是理解的升华。“读”是“写”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