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说考核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索尼曾经是一个辉煌的名字。1946年创立,是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世界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第一台晶体管微型录像机的开发者,是风行天下的特丽珑彩电、Walkman随身听、PSP游戏机的制造商,甚至是中曾根首相自豪的“左脸”。索尼也曾经是全球500强的前30强,是管理学教材中不变的创新楷模,是当今如日中天的三星曾经崇拜和追赶的标杆。
  然而如此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近年来却深陷危机。2001年,苹果IPod横空出世,风光无限的索尼随身听从此一蹶不振。2003年春出现约9亿美元的季度巨亏。2008~2010连续三个财年亏损,2011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更是巨亏55.69亿美元(数据来源:索尼公司网站www.sony.com)。
  这简直就是丑小鸭的穿越版——凤凰变鸡。原因何在?前索尼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原名土井利忠)归咎于考核。他提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天外伺郎认为,绩效主义过度强调员工的外在动力,压抑了内在动力,由此导致激情集团、挑战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的消失,最终造成索尼业绩下滑。
  没有考核就等于没有管理
  据说,这句话出自大名鼎鼎的德鲁克。而对此深信不疑且身体力行的,韦尔奇显然是其中之一。这位GE前任的、被称为天下第一的CEO,在那本教企业家如何《赢》的书里,说到:“在我奉行的价值观里,要找出一个真正有推动力的,那就是有鉴别力的考评”。韦尔奇建立了一套20-70-10的考评制度:使用“坦诚、明确的业绩衡量体系,有清晰的期望值、目标和时间表,以及一个表现稳定可靠的评价程序”,鉴别出20%的绩优员工、70%的绩中员工和10%的绩差员工,绩优者“得到大量的褒奖”,绩差者“不得不离开”。
  可见,GE实行的,就是不折不扣的绩效主义。不同的是,GE没有因此被毁,依然基业长青(巧合的是,索尼也是《基业长青》列出的18家愿景型公司(visionary company)之一,并且是唯一的一家非美国公司)。而且1896年有道琼斯成份股以来,初始入选且依然健在的,仅此一家。韦尔奇认为,区别考评制度可以给公司带来显著效果;不会削弱团队精神,反而可以给团队建设带来积极影响;此外,这套制度也不会受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因为GE将它推向了全球各个分部,“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俄亥俄,事情都进行得同样顺利”。
  撇开GE和韦尔奇,“没有考核就等于没有管理”的逻辑在于:管理是通过别人或与别人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考核是监控目标进程,并据以调整后续行动,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以这个逻辑而言,没有考核,的确可以等同于没有管理。
  祸兮福兮?
  那么,绩效主义到底是企业的“脓包”(王石语)?还是企业的长生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绩效主义,除了它,还有没有别的什么主义。
  按天外伺郎的定义,绩效主义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用一个熟悉的词儿来表述,就是工效挂钩,或绩效工资。分解开来,两个概念,一是任务导向,二是物质激励。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加入其对立面,人员导向和精神激励,形成两个成对维度:任务——人员导向,物质——精神激励。借助这两个维度,就可以构建一个两维四分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考核理念,或者直接称管理理念,可分为四种,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理想主义、绩效主义、福利主义和田园主义。天外伺郎批判的,是绩效主义;而他所崇尚的,也是索尼曾经拥有的,是理想主义:任务导向加精神激励,有激情,讲奉献。中国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此类似。福利主义,有福利,没压力,可见于当今的垄断国企和政府机关部门。田园主义,有点像管理方格论所说的乡村俱乐部,但在物质上更简朴,更接近老子的小国寡民,或陶渊明的桃花源。
  如果把这四种理念当作实现目标的思路,显而易见,没有唯一,没有最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只是契合,是权变,是南橘北枳、东邻西施。换句话说,绩效主义是祸是福,是脓包还是长生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天外伺郎本人技术出身,抨击绩效主义,也多从技术和技术员工的角度出发。一直以来,索尼均以创新为本,创新是它的立业根基。以至于管理学一讲创新,必讲两个企业:3M和索尼。而绩效主义与创新格格不入。创新需要长期积累,绩效主义是短视的,偏爱速成;创新要担风险,绩效主义迫使员工尽量追求低风险决策;创新需要自由,绩效主义以统一的量化标准限制了自由的范围;创新在收获成果之前,可能会有很多次失败,但绩效主义会在收获成果之前,令失败者出局。
  大体来讲,组织的四个职能领域:生产、市场、管理和技术,契合绩效主义的程度依次递减。所以,虽然索尼已不再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产品,但走进中关村各大卖场,索尼依然铺天盖地,品质优良。甚至让你怀疑,索尼巨亏,其实是一场阴谋,就像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疑似阴谋一样。绩效主义在职能领域的适应性差异,本质上源于:劳动投入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产出过程是机械的,还是有机的;最终产出是创意的,还是有形的。越接近前者,越契合绩效主义。这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钱学森之问:答案是学术领域不适合绩效主义。
  人是一种怀旧的动物。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孔子怀念上三代,九斤老太絮叨一代不如一代。罗大佑怀念我们过早逝去、甚至未必有过的《童年》。套用一句流行语:哥怀的不是旧,是理想。童年就是一种理想,人始于理想。大大小小的组织也一样。家庭始于爱情,企业始于愿景。但能坚持理想的是圣人,能终于爱情的是神仙家庭,能坚持愿景的可基业长青。所以柯林斯和波勒斯将那些基业长青的公司称为“愿景型公司”;所以天外伺郎将理想主义时代的索尼,看作是一个“理想的工厂”,“有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
  然而,正像安泰离不开大地,理想也无法脱离现实太久。一味的理想主义,在激情消失之后,剩下的可能是假大空(国人应该对此深有体会)。所以,随着企业的发展,初创时期的理想主义也会逐步转向绩效主义。索尼的悲剧,恐怕不在于转,而在于转的太过,以至过犹不及。绩效主义的典型,富士康若说不是,想来没人敢说是。一贯的绩效主义,在提升机械效率(相对于创新效率)的同时,可能导致员工的异化,出现隐性怠工、破坏性生产,甚至N连跳等行为。所以绩效主义的出路在于福利主义:富士康加薪了,请心理学家咨询了。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国门后,发现辖下的欧洲员工有点不可思议:竟然在周末不接老板电话、不出席老板主持的会议!印象中勤奋到过劳死的日本员工,近年来也出现了一点苗头:拒绝加薪、拒绝升职!这让念兹在兹的中国员工情何以堪啊!其实道理也简单,无非是吃饱了撑的,想“家”了:田园将芜,胡不归?可见,考核理念在发展阶段上的权变性,本质上源于人的需求和组织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   管理是普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看出上述四种理念的影子。中国的前30年,是理想主义,理想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这30年,是现实主义,现实到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下一个30年,希望能是福利主义、和谐社会。至于田园主义,恐怕只是奢望,因为我们缺少精神家园。走在我们前面的欧洲和日本,差不多已经过了福利主义的阶段,下一步或许是二者的混合:回归绩效主义和迈向田园主义。
  一分为三
  何谓一分为三?考核理念已经权变、已经因时因人而异了,还需要一分为三吗?需要!因为一分为三不仅在于权变,还在于权变的方向和力度。一分为三在考核理念上的体现,可见图2。
  也许是当今中国唯一堪称国学大师的庞朴先生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华文明的最大智慧,但一直不被真正和透彻理解。所谓一分为三,也即对立统一。其要点在于:(1)有A,(2)有A的对立面B,(3)AB朝着对方的方向发展。以图2而言,任务导向与人员导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互为对立面(孰A孰B无所谓),并处于不间断的互相转化之中。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福利主义会有两个发展方向:绩效主义和田园主义。当人员导向朝着任务导向的转化成为主导时,福利主义回归绩效主义,而当物质激励朝着精神激励的转化成为主导时,福利主义迈向田园主义。此为权变的方向。
  权变的力度是指,在每一种理念类型中,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的要素,但其合适的比例并不确定。比如,一味的理想主义和一贯的绩效主义会带来负面效应,但并不意味着100%的物质激励加0%的精神激励,或相反的组合是不合适的。相反,可能在某种情形下,这种组合恰是最佳拍档。事实上,100~0和0~100的任何两个数字的组合,都有可能成为最佳,关键是看情境。这个正是一分为三的精髓,也正是太极图中,区分阴阳两仪的那条S型曲线的奥义所在:其两端,分别代表着阴阳状态的0与100的组合。这个“三”,或这条曲线,还有另外一个显然常被误解的名称:中庸。中庸的动态、精妙与难以把握,连孔子也只能慨叹:“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回过头再看索尼,如果不是以创新立业(比如腾讯,甚至微软),或者只是在生产、营销甚至管理领域淡化理想主义,或许也不至于被绩效主义毁掉。而韦尔奇之后的GE,也将公司的宣传语,由“带来美好生活”,改成了“梦想启动未来”,开始突出创新、想象力,这,正是绩效主义的短板。所以,结论是:《易》者,不易之道也。这里的“道”,可进一步理解为:反己道而行之;或者行美国诗人惠特曼之言:“我自相矛盾?好吧,我自相矛盾。”
其他文献
来自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者David Collinson最近在《领导力》(Leadership)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百忧解型领导和正面思考的局限性》。文章提出,过于正面的领导方式,盲目忠诚的组织乐观主义,导致了财务上的错误估计,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作者创造了“百忧解(Prozac,一种治疗精神抑郁的药物)型领导”一词,认为乐观主义是看似出于良好意愿,实则令人上瘾的毒药。  在分析与研究了近
期刊
全世界有超过50%的人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3M公司的产品。詹姆斯 · 柯林斯和杰里 · 波勒斯在《基业长青》中写道:“如果拿生命做赌注,赌我们研究的哪一家公司会在未来50~100年继续成功和适应,我们会把赌注下在3M上。”  在《商业周刊》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评选的2007 年度全球最具创新性的50 家企业中,3M公司名列第七。近百年来,3M共开发了69000 多种新产品,平均约每2天开发3个新
期刊
自“5·25”创始人吴长江辞职事件后,雷士照明(HK.02222)这家原本被香港财经媒体评为“杰出上市企业”的“行业典范公司”,已经一步步陷入口水与危局的泥潭之中。  以“7·13罢工事件”、“8·12断供事件”为代表,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已经被内讧严重拖累;以游行队伍手中“逼走吴总,股价狂跌,经营惨淡,施耐德滚蛋”的口号为代表,创始人和投资方的矛盾已然无以复加;网络看客关心的是“猛于虎的外资会不会鲸
期刊
所谓“绩效主义”,是指“唯绩效是举”、以绩效论英雄,单纯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种资源分配决定因素的绩效管理行为。虽然有人认为,土井利忠(笔名天外伺朗)认为“绩效主义导致索尼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减弱”的观点是日本传统管理思想充满怀旧情结在向欧美绩效主义发难,是因为其自身及其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受到不公正对待而发泄的不满,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持有这种观点的不乏其人,稻盛和夫就是其中之一,而欧美国
期刊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绩效管理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作为管理者手中的“利器”,绩效考核的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研究成果和培训资料也是汗牛充栋。但是,伴随着绩效管理的发展,对其质疑的声音却从未停止。早有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建议:废除员工的定额标准,废除管理人员的量化指标;近有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原名土井利忠)发表文章称“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2012年5月,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在其微博中称“绩效主义”是企业的
期刊
近年,随着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进一步饱和,业务增长空间急剧缩小,企业效益、价值的增长陷入了困境。同时随着企业价值链外延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如何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重塑价值创造方式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正在成为各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绩效管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力方法。  毋庸置疑,企业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是企业运营的不变追求和本质目标。因此
期刊
穷人也能贷款  宜信是一家以“信用”为基础的P2P(peer-to-peer)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公司。它为中国没有受到传统金融体系重视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筹措资金、实现发展;为大众富裕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多年来,中国有资金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和高成长人群一直处于资金贫血状态。他们不符合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所严格要求的贷款条件,如贷款必须有一定资产做抵押等,因而无法获得贷款。宜信公司设计了完全
期刊
战国时期,纵横家在列国纷争中如鱼得水,为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另类资源,苏秦、张仪为其代表。对纵横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战国策》;对纵横理论的总结,主要见于《鬼谷子》。纵横家的诞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如果不是兼并战争造成的丛林状态,就没有纵横思想的形成基础。纵横哲学来自中国传统的阴阳相对和变易转化思想,但其价值目标单一化,聚焦于现实功利。纵横家以游说列国作为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他们的主要兴趣集
期刊
所有员工,可以自己决定何时上班、工作多久;员工可以决定自己的工资,公司也会提供其他公司的薪酬资料供员工参考;员工想要自立门户,公司会出资帮助;新来的员工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在公司各部门逛逛,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工作;员工还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培训项目;还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员工可以拥有最长连续三年的假期……  这就是巴西塞姆勒公司(Semco)的管理方式,在很多人看来,如此放权会让员工变得懒惰;没有
期刊
1996年岁末,去旧迎新之际,中国人照例展望未来。香港回归、十五大、三峡工程……即将发生的诸多大事,激起人们对新一年的向往和期待。看起来,新的一年将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秦池“标王”坠地  一切如姬长孔所料,3.2亿元夺标,再一次让小小的秦池酒厂名声大噪。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电视天天对着8亿观众反复喊着秦池酒的名字,那是件令秦池人心醉的事情”。  在姬长孔的如意算盘中,利用“标王”的光环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