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故事情节往往曲折多变,出人意料,甚至让人匪夷所思,欲罢不能,这就是故事巨大的魅力所在。写文章也应该如此。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猜不着”不就是情节起伏,构思奇妙吗?《水浒》中写李逵先后杀死四只老虎,手起刀落,毫不费事,真个是英雄了得,但是却远远不及景阳岗武松打虎那么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武松打虎写得波澜起伏,险象环生,能紧紧抓住读者。所以记叙类文章的构思应有情节和情感的水位落差,造成遏止、积蓄、冲击、突破,以形成一波三折,从而产生曲折生动的艺术美,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目的。
那么,记叙类文章掀起情节波澜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何谓悬念?悬念即作者在文中预先设置的能引起读者兴趣、关切、焦虑并急欲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简言之,悬念就是让你的心悬起来。美国文坛有则《四封电报》的故事:“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和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收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亡。’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中。’”这篇百字超短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巴布猎狮身亡掀起第一个波澜;运巴布尸收到的却是狮尸,掀起第二个波澜;“无误”的回电则掀起第三个波澜。三个波澜都是作者艺术地设置悬念的结果:猎狮会出现什么情形?巴布猎狮的具体经过是怎么回事?运巴布尸怎么成了运狮尸?悬念叠起,直至第四封电报方才圆满释去悬念。再比如,日本作家星新一就是一个设置悬念的高手,在他的《机会》一文中,悬念是他小说中推动情节的构架要素:小偷光顾豪宅——悬念。面对小偷,阿尔是正义和法律的化身,他坚持秉公执法,将小偷送交警察。突然笔锋一转,阿尔让小偷去开自己的金库!金库能让小偷随便去开吗?小偷当然不敢开,但在枪口的逼迫下,他壮着胆子,按照主人所说密码开了金库,打开了其中一个包着现金的纸包——这又是一个悬念,让小偷这样干吗?接下去,偷儿不但安然无恙,还得到了一张大钞的“奖赏”,我相信,非但小偷无法相信,肯定所有的读者都会对这位款爷有匪夷所思之感。谁知此后的笔锋又一转,他放回手枪,然后叫来了警察,在得到警察的同意后,他索要被盗证明,“因为听说它对于减免税款是必需的!”这一连串悬念的设置过程,实际也是完成人物性格刻画的过程,让读者一直期待着明了事态的发展,扣人心弦。
(二)利用巧合,引人入胜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就是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文章情节的故事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制造巧合也能使情节曲折起伏。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相爱却很贫寒的夫妻,丈夫为了给妻子一头漂亮的秀发买一把梳子,就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手表。妻子为了给丈夫的手表配上一条美观的链子,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长发。当一个拿着梳子一个拿着表链子出现时,那是怎样痛心而感人的场面呀!不过,要知道巧合就是偶然。利用巧合使文章波澜起伏,但这巧合又应是合乎生活逻辑,合乎生活情理的,决不是瞎编乱造。
(三)铺陈误会,提兴增趣
这种方法就是首先故意把你引入一个他事先设置好的圈套里,让你认为是这么回事,结果却是另一回事,从而达到情节的起伏。且看下文:
大街上,人们来的来,去的去。突然,一个人不要命地往前跑,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后面不远处有一人没命地追,一边追一边喊:“抓……抓住他……抓住他!……”街道两旁的人心想,前面这人是偷盗还是抢劫?反正肯定不是好人,于是有好几个热心青年见义勇为帮着追,终于抓住了那个人。后面追的人赶了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发了……奖金,想……不请客……没门!……”
这篇文章就是巧妙地制造误会,扣人心弦,结尾真相大白,让人提兴增趣,情节的曲折使主题更加突出,讽刺也更加辛辣。
(四)波折顿转,别开生面
波折顿转法,说白了就是文章出现大的逆转,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一般是在结尾时出人意料,但看似意外,想一想又在意料之中。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能够在监狱里过上一个冬天而故意犯下许多不大的过错或罪过,但是却怎么也没有如愿以偿,后来他来到教堂外面听到里面的赞美诗,想起自己以前也是个自食其力的人,怎么就到了这等地步呢?正在苏比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丢进了监狱,罪名是企图破坏社会治安。这个结尾的着力突转实在意料之中,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
(五)抑扬互用,曲折多姿
抑扬互用,亦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用这种方法也会使记叙类文章顿生波澜,文采飞扬。如课文《荔枝蜜》就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蜜蜂的感情经历了由“不大喜欢——不觉动了情——喜欢——梦中变蜜蜂”的前后反差。正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曲折多姿,扣人心弦,情趣盎然。运用扬抑法要把握好“扬”或“抑”的分寸,不可过分夸大或贬低;在欲扬先抑中,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在欲抑先扬中,扬的目的是为了抑。重点各有不同,不能轻重倒置,详略不分。
要说明的是,考场上,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另类作文”,这些文章有的也很有故事性,只是思想灰暗,格调低下,即使有一个很曲折的故事情节,由于不符合考场作文评分要求,也不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记叙类文章掀起情节波澜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何谓悬念?悬念即作者在文中预先设置的能引起读者兴趣、关切、焦虑并急欲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简言之,悬念就是让你的心悬起来。美国文坛有则《四封电报》的故事:“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和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收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亡。’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中。’”这篇百字超短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巴布猎狮身亡掀起第一个波澜;运巴布尸收到的却是狮尸,掀起第二个波澜;“无误”的回电则掀起第三个波澜。三个波澜都是作者艺术地设置悬念的结果:猎狮会出现什么情形?巴布猎狮的具体经过是怎么回事?运巴布尸怎么成了运狮尸?悬念叠起,直至第四封电报方才圆满释去悬念。再比如,日本作家星新一就是一个设置悬念的高手,在他的《机会》一文中,悬念是他小说中推动情节的构架要素:小偷光顾豪宅——悬念。面对小偷,阿尔是正义和法律的化身,他坚持秉公执法,将小偷送交警察。突然笔锋一转,阿尔让小偷去开自己的金库!金库能让小偷随便去开吗?小偷当然不敢开,但在枪口的逼迫下,他壮着胆子,按照主人所说密码开了金库,打开了其中一个包着现金的纸包——这又是一个悬念,让小偷这样干吗?接下去,偷儿不但安然无恙,还得到了一张大钞的“奖赏”,我相信,非但小偷无法相信,肯定所有的读者都会对这位款爷有匪夷所思之感。谁知此后的笔锋又一转,他放回手枪,然后叫来了警察,在得到警察的同意后,他索要被盗证明,“因为听说它对于减免税款是必需的!”这一连串悬念的设置过程,实际也是完成人物性格刻画的过程,让读者一直期待着明了事态的发展,扣人心弦。
(二)利用巧合,引人入胜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就是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文章情节的故事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制造巧合也能使情节曲折起伏。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相爱却很贫寒的夫妻,丈夫为了给妻子一头漂亮的秀发买一把梳子,就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手表。妻子为了给丈夫的手表配上一条美观的链子,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长发。当一个拿着梳子一个拿着表链子出现时,那是怎样痛心而感人的场面呀!不过,要知道巧合就是偶然。利用巧合使文章波澜起伏,但这巧合又应是合乎生活逻辑,合乎生活情理的,决不是瞎编乱造。
(三)铺陈误会,提兴增趣
这种方法就是首先故意把你引入一个他事先设置好的圈套里,让你认为是这么回事,结果却是另一回事,从而达到情节的起伏。且看下文:
大街上,人们来的来,去的去。突然,一个人不要命地往前跑,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后面不远处有一人没命地追,一边追一边喊:“抓……抓住他……抓住他!……”街道两旁的人心想,前面这人是偷盗还是抢劫?反正肯定不是好人,于是有好几个热心青年见义勇为帮着追,终于抓住了那个人。后面追的人赶了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发了……奖金,想……不请客……没门!……”
这篇文章就是巧妙地制造误会,扣人心弦,结尾真相大白,让人提兴增趣,情节的曲折使主题更加突出,讽刺也更加辛辣。
(四)波折顿转,别开生面
波折顿转法,说白了就是文章出现大的逆转,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一般是在结尾时出人意料,但看似意外,想一想又在意料之中。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能够在监狱里过上一个冬天而故意犯下许多不大的过错或罪过,但是却怎么也没有如愿以偿,后来他来到教堂外面听到里面的赞美诗,想起自己以前也是个自食其力的人,怎么就到了这等地步呢?正在苏比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丢进了监狱,罪名是企图破坏社会治安。这个结尾的着力突转实在意料之中,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
(五)抑扬互用,曲折多姿
抑扬互用,亦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用这种方法也会使记叙类文章顿生波澜,文采飞扬。如课文《荔枝蜜》就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蜜蜂的感情经历了由“不大喜欢——不觉动了情——喜欢——梦中变蜜蜂”的前后反差。正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曲折多姿,扣人心弦,情趣盎然。运用扬抑法要把握好“扬”或“抑”的分寸,不可过分夸大或贬低;在欲扬先抑中,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在欲抑先扬中,扬的目的是为了抑。重点各有不同,不能轻重倒置,详略不分。
要说明的是,考场上,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另类作文”,这些文章有的也很有故事性,只是思想灰暗,格调低下,即使有一个很曲折的故事情节,由于不符合考场作文评分要求,也不可能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