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学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引擎得益于德国人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素质以及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世界公认为是其核心的秘密武器之一,可以说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及其特点
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职业技术院校以及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导培养,是一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将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长能力三个递进的层次,在各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按照模块管理实施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实施都以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为背景进行培训。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学生为形成某种职业素质、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等职能,教师通过启发、讨论、小组学习等方法,优先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核心问题。二是企业主要通过日常教学、职业工作任务驱动等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具备“怎么做以及怎么做能更好”的能力。其主要核心是所有的培训活动的组织必须“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成为了职业活动的指导者、咨询者,学生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总结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鲜明的教學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企业主动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出于人力资源培养和生产需要,能够主动参与培训,不仅可以有效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能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让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实践,这为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平台。
(三)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不管是企业还是职业学校,致力于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其结果造就了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以德国为例。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层出不穷,为德国的企业生产出持续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我国实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 “大众化、低水平”特点显著。现行职业教育决定了人才培养侧重于考虑人的发展,面向的往往是市场某一领域的一般性岗位需求,培养模式上则更多侧重理论知识教学,普遍在实践技能专用性程度上不高。从企业人力资本需求而言,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企业一般对特殊技能人才需求不大。所以说,我国还是一种以通用性技能为主导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关系,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投资培训成本如何分担,如果投资成本不能合理分担将会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低和所产生投资培训成本的分担问题,是目前阻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对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一)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联系的平台,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实践,从而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了解自己知识和实际操作上的不足,为自身后继的理论学习寻求目标和依据,带着目标学,尽可能有的放矢。同时在企业里面,学生可以接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务操作,在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以及职业道德等必需的从业规范。
(二)实行“双结合”的学习制度。即学工结合、工读交替式的灵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业,并且由于机械等各个专业间都是相通的,一般在个人能力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也可以进行多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工作,从而学工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这种学习制度,其最大的优势是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能够直观体会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之处,从而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有章可循,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印证,帮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
(三)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创建示范校,通过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有关轮训制度,派遣年轻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并到培训机构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专业教学环节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作者单位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及其特点
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职业技术院校以及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导培养,是一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将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长能力三个递进的层次,在各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按照模块管理实施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实施都以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为背景进行培训。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学生为形成某种职业素质、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等职能,教师通过启发、讨论、小组学习等方法,优先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核心问题。二是企业主要通过日常教学、职业工作任务驱动等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具备“怎么做以及怎么做能更好”的能力。其主要核心是所有的培训活动的组织必须“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成为了职业活动的指导者、咨询者,学生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总结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鲜明的教學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企业主动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出于人力资源培养和生产需要,能够主动参与培训,不仅可以有效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能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让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实践,这为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平台。
(三)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不管是企业还是职业学校,致力于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其结果造就了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以德国为例。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层出不穷,为德国的企业生产出持续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我国实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 “大众化、低水平”特点显著。现行职业教育决定了人才培养侧重于考虑人的发展,面向的往往是市场某一领域的一般性岗位需求,培养模式上则更多侧重理论知识教学,普遍在实践技能专用性程度上不高。从企业人力资本需求而言,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企业一般对特殊技能人才需求不大。所以说,我国还是一种以通用性技能为主导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关系,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投资培训成本如何分担,如果投资成本不能合理分担将会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低和所产生投资培训成本的分担问题,是目前阻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对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一)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联系的平台,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实践,从而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了解自己知识和实际操作上的不足,为自身后继的理论学习寻求目标和依据,带着目标学,尽可能有的放矢。同时在企业里面,学生可以接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务操作,在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以及职业道德等必需的从业规范。
(二)实行“双结合”的学习制度。即学工结合、工读交替式的灵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业,并且由于机械等各个专业间都是相通的,一般在个人能力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也可以进行多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工作,从而学工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这种学习制度,其最大的优势是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能够直观体会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之处,从而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有章可循,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印证,帮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
(三)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创建示范校,通过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有关轮训制度,派遣年轻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并到培训机构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专业教学环节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作者单位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