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语文教学以积极铸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其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文化的吸收与继承”作为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方面,关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文化意蕴,在掷地有声的语用实践过程中,促进文化浸润和语言实践的融合。提出巧借助朗读之力,夯实语言内功;紧扣语言之魂,落实涵泳品味;搭建文化平台,践行学以致用,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夯基固本;学以致用;涵泳品味;文化渗透;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5-0082-02
当下语文教学以积极铸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其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文化的吸收与继承”作为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方面,关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文化意蕴,在掷地有声的语用实践中,促进文化浸润和语言实践的融合,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笔者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 巧借朗读之力,夯实语言内功
汉语有着独特的音律美,而春联的“抑扬顿挫”既体现了这种音律美,又包含着春联所特有的文化之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品味。
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一副春联为例子,尝试运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进行朗诵,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抑”是指声音低下去,“扬”是将声音高上去,“顿”意为有节奏地停顿,“挫”是有语气语调的转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借助形象化的声音再现,再现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合理运用低沉、高昂、停顿、转折的语气朗读课文中的一副春联,并指出,这种朗读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和谐动听”。“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体现了汉语独特的音律之美,而且也体现了春联特有的形式之美,也是其文化之美。
如此教学有助于夯实学生语言内功。
二、紧扣语言之魂,落实涵泳品味
教材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建而成,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借助教材进行语言品味时,就需要采用润物无声的策略,激活学生的内在意识,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寻觅。为此,笔者围绕着《春联》一文中语言价值的训练“点”进行深度地品味与涵泳。
1.在对比中辨析,高效品味语言
春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语言整饬对仗,用词凝练简洁,通过品味辨析,可感知其文化意蕴。
笔者以文中“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句春联的教学为例,在初步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找出春联中意思相仿的词语。有不少学生原本对“门第”一词不甚了解,但根据下联中的“人家”顺势消除理解的障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对比,尝试将“人家”一词带入上联中,在诵读品悟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人家”一词的重复之弊,从而让学生探寻出春联创作上的秘妙,尤其是用词讲究、避免重复的重要性。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围绕着对联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充分激活自主性的过程中深入咀嚼,真正感知春联表达的秘妙,获得了“我发现,我快乐”的愉悦体验。
2.在联想中拓展,感受语言丰富的文化魅力
春联遣词造句简洁凝练,表达的意蕴往往并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借助于暗喻、类比的方式进行委婉、含蓄地表达。这不仅是春联创作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紧扣这一写法对春联进行解读与感知,就能真正探寻春联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以教学“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为例,教师引领学生从春联的文字表达入手,将关注力聚焦在“百业兴”上,理解其意指各行各业都繁荣兴旺。随后,教师拓展了这样几幅春联: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神舟飞船吻明月,航天英雄会嫦娥。让学生在研读这些春联之后,分别罗列出春联指向农业、商业、科技等不同的行业,并从具体的语言中感受不同行业“兴旺”繁盛的景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借助于拓展的资源,在自然想象的过程中、在师生对话的交互中,使春联的内容之美和内涵之美,都得到了最有效地开掘与生发,学生在历练语言能力的同时悄然无声地进行文化浸润,感受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化魅力。
3.紧扣表达契机,实践运用语言
学以致用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最常规、最核心的理念,不管是对文本独到言语形式的体悟,还是对创作策略的辨析悦纳,最终都需要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
例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了形象地说明春联的特点,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子进行了详实地解说。如果将这副春联放置在第一自然段中,你觉得应该作为哪一种类别的例子呢?很多学生纷纷结合第一自然段的例子,将其放在“对新一年美好祝愿”这一类别中,并从对联中提炼出“辞旧岁、贺新年”作为佐证。教师则顺势进行了引导:“红桃”会怎样向人们表达祝愿呢?从而让学生借助这一载体进行联想,在落实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深入感受生活中春联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不仅感受了春联的内容之美,更感受了春联的情感之美,同时也相机解决了说明文“举例子”这一表达方法的内在密码。整个过程正是在寻求习意、习言和习法中走向融合,起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文化平台,践行学以致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以致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最后的归宿。因此,当我们依托教材习得文化知识、借助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之后,就需要引领学生洞察语文运用的基本规律,进而感受文化的价值,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如在这篇《春联》教学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掌握了春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律,还对“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有了更加深入地感知。但从学以致用的理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并没有真正结束,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着“春联”这一切入口,组织开展与春联创作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借助网络资源或者自主创编,出示几幅春联,在学生进行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其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接着,教师再紧扣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依托春联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创造性运用。如人物对联:李时珍以苦为乐,____ ;
盘古顶天立地, ____ ;事件对联:竺可桢治学严谨, ____ ;景色对联:九寨沟诗情画意, ____ ;
动物对联:惹人喜爱珍珠鸟, ____ ……
这些对联全部来自于本册教材中的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学生借助对联的形式寻找教材课文中的其他内容对出下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关注了对联言语形式“对仗工整”的特点,同时也对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感知与提炼,将原始的閱读经验和正在发生的阅读实践进行了有机对接,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感悟与语言创新实践的有机交融,从而在最佳的契机中进行文本渗透,使得语言实践活动效益最大化。
语言能力和文化渗透作为语文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绝不是割裂开来的,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准确、丰富地开掘课程资源,紧扣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将文化渗透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夯基固本;学以致用;涵泳品味;文化渗透;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5-0082-02
当下语文教学以积极铸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其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文化的吸收与继承”作为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方面,关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文化意蕴,在掷地有声的语用实践中,促进文化浸润和语言实践的融合,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笔者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 巧借朗读之力,夯实语言内功
汉语有着独特的音律美,而春联的“抑扬顿挫”既体现了这种音律美,又包含着春联所特有的文化之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品味。
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一副春联为例子,尝试运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进行朗诵,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抑”是指声音低下去,“扬”是将声音高上去,“顿”意为有节奏地停顿,“挫”是有语气语调的转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借助形象化的声音再现,再现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合理运用低沉、高昂、停顿、转折的语气朗读课文中的一副春联,并指出,这种朗读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和谐动听”。“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体现了汉语独特的音律之美,而且也体现了春联特有的形式之美,也是其文化之美。
如此教学有助于夯实学生语言内功。
二、紧扣语言之魂,落实涵泳品味
教材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建而成,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借助教材进行语言品味时,就需要采用润物无声的策略,激活学生的内在意识,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寻觅。为此,笔者围绕着《春联》一文中语言价值的训练“点”进行深度地品味与涵泳。
1.在对比中辨析,高效品味语言
春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语言整饬对仗,用词凝练简洁,通过品味辨析,可感知其文化意蕴。
笔者以文中“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句春联的教学为例,在初步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找出春联中意思相仿的词语。有不少学生原本对“门第”一词不甚了解,但根据下联中的“人家”顺势消除理解的障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对比,尝试将“人家”一词带入上联中,在诵读品悟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人家”一词的重复之弊,从而让学生探寻出春联创作上的秘妙,尤其是用词讲究、避免重复的重要性。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围绕着对联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充分激活自主性的过程中深入咀嚼,真正感知春联表达的秘妙,获得了“我发现,我快乐”的愉悦体验。
2.在联想中拓展,感受语言丰富的文化魅力
春联遣词造句简洁凝练,表达的意蕴往往并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借助于暗喻、类比的方式进行委婉、含蓄地表达。这不仅是春联创作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紧扣这一写法对春联进行解读与感知,就能真正探寻春联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以教学“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为例,教师引领学生从春联的文字表达入手,将关注力聚焦在“百业兴”上,理解其意指各行各业都繁荣兴旺。随后,教师拓展了这样几幅春联: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神舟飞船吻明月,航天英雄会嫦娥。让学生在研读这些春联之后,分别罗列出春联指向农业、商业、科技等不同的行业,并从具体的语言中感受不同行业“兴旺”繁盛的景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借助于拓展的资源,在自然想象的过程中、在师生对话的交互中,使春联的内容之美和内涵之美,都得到了最有效地开掘与生发,学生在历练语言能力的同时悄然无声地进行文化浸润,感受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化魅力。
3.紧扣表达契机,实践运用语言
学以致用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最常规、最核心的理念,不管是对文本独到言语形式的体悟,还是对创作策略的辨析悦纳,最终都需要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
例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了形象地说明春联的特点,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子进行了详实地解说。如果将这副春联放置在第一自然段中,你觉得应该作为哪一种类别的例子呢?很多学生纷纷结合第一自然段的例子,将其放在“对新一年美好祝愿”这一类别中,并从对联中提炼出“辞旧岁、贺新年”作为佐证。教师则顺势进行了引导:“红桃”会怎样向人们表达祝愿呢?从而让学生借助这一载体进行联想,在落实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深入感受生活中春联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不仅感受了春联的内容之美,更感受了春联的情感之美,同时也相机解决了说明文“举例子”这一表达方法的内在密码。整个过程正是在寻求习意、习言和习法中走向融合,起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文化平台,践行学以致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以致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最后的归宿。因此,当我们依托教材习得文化知识、借助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之后,就需要引领学生洞察语文运用的基本规律,进而感受文化的价值,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如在这篇《春联》教学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掌握了春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律,还对“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有了更加深入地感知。但从学以致用的理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并没有真正结束,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着“春联”这一切入口,组织开展与春联创作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借助网络资源或者自主创编,出示几幅春联,在学生进行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其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接着,教师再紧扣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依托春联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创造性运用。如人物对联:李时珍以苦为乐,____ ;
盘古顶天立地, ____ ;事件对联:竺可桢治学严谨, ____ ;景色对联:九寨沟诗情画意, ____ ;
动物对联:惹人喜爱珍珠鸟, ____ ……
这些对联全部来自于本册教材中的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学生借助对联的形式寻找教材课文中的其他内容对出下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关注了对联言语形式“对仗工整”的特点,同时也对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感知与提炼,将原始的閱读经验和正在发生的阅读实践进行了有机对接,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感悟与语言创新实践的有机交融,从而在最佳的契机中进行文本渗透,使得语言实践活动效益最大化。
语言能力和文化渗透作为语文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绝不是割裂开来的,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准确、丰富地开掘课程资源,紧扣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将文化渗透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