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行为适当,是因为我们能够依据外界的情况和他人的态度,给出相应的反馈,以此界定“我要怎么样”,还是“我应该怎么样”。可是,有些人没有这个平衡的能力,比如小婵。
小婵是初二女生,在老师的眼里,她学习成绩好,性格温顺乖巧,说话柔声细语,小小的苹果脸上,整天挂着甜甜的笑。教数学的李老师甚至说:“我就是喜欢小婵,我女儿要是像小婵就好了。”
在班里,小婵的人缘奇好。她从家里带来糖果、糕点,在同学面前不经意地说,妈妈非让带,自己又吃不了。于是,小馋猫似的同学七七八八转眼间就把糖果、糕点分吃掉了。家里有趣的杂志、自己看过的故事书。小婵也会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小婵从不和同学起争执,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她笑一笑就过去了……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小婵得票比班长还多。
就是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婵,回到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暴君”。她在家里脾气火爆,喜怒无常,前一分钟还高高兴兴和妈妈说话,转眼间她就能又哭又闹。父母哪句话惹了她,她会怒气冲天又喊又叫,谁也拿她没办法。
从上幼儿园开始,小婵就有这个“毛病”。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小婵的乖巧懂事总是让人交口称赞;客人一走,小婵就开始胡搅蛮缠。妈妈总是原谅她,既然有客人的时候女儿很给面子。没人的时候就由她闹吧!小婵上了小学,她的双重性格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校,她乖乖听话,帮老师擦黑板,为班里打扫卫生,送同学小礼物……回到家,小婵成了小懒虫。穿衣服一定要妈妈帮忙;鞋子一定要买和同学不一样的;在学校大吃油菜的小婵,在家一见油菜就哭……开始,妈妈唬她:“再闹,就告诉你们老师去!”小婵听妈妈这样说,就能慢慢安静下来。可自从升入初中,妈妈吓唬人的话小婵再也不信了,因为她知道,妈妈不会“出卖”自己。于是,她的胡闹更加变本加厉。
其实,小婵也奇怪,自己怎么是这样的人?她不知道哪一面是真实的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究竟为谁活着。在外人面前,小婵是别人希望她什么样,她就努力变成什么样;别人觉得怎样好,她就尽快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爱好。带好吃的来学校、给同学带报刊,她都是为了讨好别人。她的讨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好学生评上了,老师夸奖,同学喜欢,这让她很是开心。但迎奉他人的怨气憋在心里太难受,小婵回家就以“小暴君”的面目示人。
小婵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关爱、与家庭教育有关。人生下来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他人生存。因此,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件事——让自己活下来,而小孩子活得舒服很重要的一点是,满足父母和其他人的期待。
从出生到学步,从幼儿到少年,来自外界的经验告诉孩子,哪些做法是父母、他人允许的,哪些言行是父母、他人期待的,哪些行为会获得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父母没有看到小婵成长中种种乖巧后面隐藏的危机,反而对她的乱发脾气处处迁就缺乏纠正,这才造就了小婵的双重性格。仔细想想,与小婵类似的情景,很多时候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在学校、在家里,我们偶尔也会变成两面人,只不过我们没有小婵那样严重罢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小婵的行为模式和她真实的内心需求所构成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乱发脾气的小婵才是真实的小婵。小婵,需要学习一些新的行为模式和经验,才能改变现状。比如,不做乖乖女时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表扬;比如,不以乱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时候,夸奖也是一剂毒药,因为你为了获得夸奖而作了伪装……
小婵应该这样做——在不应该附和他人的时候,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不以小恩小惠讨好他人;在老师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懂得感恩。试着去做吧,这样的小婵才是让大家喜欢的小婵。
小婵是初二女生,在老师的眼里,她学习成绩好,性格温顺乖巧,说话柔声细语,小小的苹果脸上,整天挂着甜甜的笑。教数学的李老师甚至说:“我就是喜欢小婵,我女儿要是像小婵就好了。”
在班里,小婵的人缘奇好。她从家里带来糖果、糕点,在同学面前不经意地说,妈妈非让带,自己又吃不了。于是,小馋猫似的同学七七八八转眼间就把糖果、糕点分吃掉了。家里有趣的杂志、自己看过的故事书。小婵也会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小婵从不和同学起争执,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她笑一笑就过去了……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小婵得票比班长还多。
就是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婵,回到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暴君”。她在家里脾气火爆,喜怒无常,前一分钟还高高兴兴和妈妈说话,转眼间她就能又哭又闹。父母哪句话惹了她,她会怒气冲天又喊又叫,谁也拿她没办法。
从上幼儿园开始,小婵就有这个“毛病”。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小婵的乖巧懂事总是让人交口称赞;客人一走,小婵就开始胡搅蛮缠。妈妈总是原谅她,既然有客人的时候女儿很给面子。没人的时候就由她闹吧!小婵上了小学,她的双重性格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校,她乖乖听话,帮老师擦黑板,为班里打扫卫生,送同学小礼物……回到家,小婵成了小懒虫。穿衣服一定要妈妈帮忙;鞋子一定要买和同学不一样的;在学校大吃油菜的小婵,在家一见油菜就哭……开始,妈妈唬她:“再闹,就告诉你们老师去!”小婵听妈妈这样说,就能慢慢安静下来。可自从升入初中,妈妈吓唬人的话小婵再也不信了,因为她知道,妈妈不会“出卖”自己。于是,她的胡闹更加变本加厉。
其实,小婵也奇怪,自己怎么是这样的人?她不知道哪一面是真实的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究竟为谁活着。在外人面前,小婵是别人希望她什么样,她就努力变成什么样;别人觉得怎样好,她就尽快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爱好。带好吃的来学校、给同学带报刊,她都是为了讨好别人。她的讨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好学生评上了,老师夸奖,同学喜欢,这让她很是开心。但迎奉他人的怨气憋在心里太难受,小婵回家就以“小暴君”的面目示人。
小婵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关爱、与家庭教育有关。人生下来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他人生存。因此,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件事——让自己活下来,而小孩子活得舒服很重要的一点是,满足父母和其他人的期待。
从出生到学步,从幼儿到少年,来自外界的经验告诉孩子,哪些做法是父母、他人允许的,哪些言行是父母、他人期待的,哪些行为会获得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父母没有看到小婵成长中种种乖巧后面隐藏的危机,反而对她的乱发脾气处处迁就缺乏纠正,这才造就了小婵的双重性格。仔细想想,与小婵类似的情景,很多时候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在学校、在家里,我们偶尔也会变成两面人,只不过我们没有小婵那样严重罢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小婵的行为模式和她真实的内心需求所构成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乱发脾气的小婵才是真实的小婵。小婵,需要学习一些新的行为模式和经验,才能改变现状。比如,不做乖乖女时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表扬;比如,不以乱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时候,夸奖也是一剂毒药,因为你为了获得夸奖而作了伪装……
小婵应该这样做——在不应该附和他人的时候,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不以小恩小惠讨好他人;在老师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懂得感恩。试着去做吧,这样的小婵才是让大家喜欢的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