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考试,还是对于生活,写作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对于考试而言,作文的分数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占着较大的比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于生活而言,学生可以通过作文表达、记录自己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写作来提升自身的语言逻辑能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对细节描写的有效指导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细节描写;作文;巧用细节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任务、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细节描写可以彰显习作的魅力,使作文的可读性更强,也可以使作文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细腻。俗话说:“大辞不理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作文中,细节描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巧用细节描写,并将细节描写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学生作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不足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习作对于细节的描写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不足之处和原因如下:
(一)细节描写不够具体
在作文写作中,多数小学生的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只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衣饰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体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造成学生细节不够具体的原因是小学生对于人物和事物的观察不充分,没有找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
(二)细节描写不够真实
作文是对经历的生活地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情,才是真正的作文。然而,多数小学生的作文对于细节的描写不够真实。比如,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往往会夸大事物本身,对事物应有的状态难以把握。造成学生细节不够真实的原因是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不够仔细,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
(三)细节描写不够生动
小学生作文中,能生动的进行细节描写的比较少。比如,学生对于太阳的描写一般都会用“火热的”、“耀眼的”、“耀眼的”这些形容词,却很少有学生会运用到“艳阳高照”、“骄阳似火”这样的形容词。造成学生细节不够生动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不熟练,对形容词等词语的积累不足。
二、学生作文中细节描写的有效指导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全面的观察,增加细节描写的具体性
观察是人的本能,但是用心观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并且事物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从多个角度观察、思考事物的特点,并找到最引人关注、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比如,以牡丹花作为描写对象时,老师要教会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重点,例如,牡丹花的颜色、香味等等,而对于牡丹花叶和花茎的描写要“点到为止”。例句:晚春的公园,变成了一片花海,在挺直的花茎上面,绽放着一朵朵的富麗堂皇、风流潇洒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玉,黄的似金。
(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认真的体验,增加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小学生很难用合适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实地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切身的体验,学生就会对事物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更要让学生深入地体验生活。比如,在以《春天的色彩》为作文题目时,老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花花鸟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加真实,更加丰富。例如,有的学生这样写:春天是白色的,一朵朵白云随风飘过;春天是绿色的,一棵棵小数随风摆动;春天是黄色的,一片片菜花随风摇曳。
(三)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文段写成笔记,增加细节描写的生动性
生动的作文往往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课堂上讲的一些写作技巧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或者阅读材料,并将其中优美的文段写成笔记,从而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丰富的素材积累会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活力,可读性也会更高。比如,在描写月亮时,若学生没有丰富的词语、素材积累,学生描写月亮的形容词一般是“弯弯的”、“圆圆的”、“皎洁的”等等,这样的形容词过于单调,并且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有丰富的词汇积累的学生则会写出这样的句子:“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地。月亮睁开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在它那银盘似的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容。”
结束语:
作文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作文写作能力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细节描写是作文的生命力,它可以有效地增加作文的具体性、真实性,也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优美。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事物和生活,真实地体验事物和生活,并且不断地积累写作的词汇和素材。这样,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1]铁维清.教学生习作,不容忽视细节描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147-147.
[2]林翔.巧用细节彰显习作魅力 ——谈作文中细节描写的有效指导[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87.
关键词:细节描写;作文;巧用细节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任务、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细节描写可以彰显习作的魅力,使作文的可读性更强,也可以使作文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细腻。俗话说:“大辞不理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作文中,细节描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巧用细节描写,并将细节描写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学生作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不足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习作对于细节的描写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不足之处和原因如下:
(一)细节描写不够具体
在作文写作中,多数小学生的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只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衣饰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还是难以体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造成学生细节不够具体的原因是小学生对于人物和事物的观察不充分,没有找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
(二)细节描写不够真实
作文是对经历的生活地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情,才是真正的作文。然而,多数小学生的作文对于细节的描写不够真实。比如,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往往会夸大事物本身,对事物应有的状态难以把握。造成学生细节不够真实的原因是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不够仔细,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
(三)细节描写不够生动
小学生作文中,能生动的进行细节描写的比较少。比如,学生对于太阳的描写一般都会用“火热的”、“耀眼的”、“耀眼的”这些形容词,却很少有学生会运用到“艳阳高照”、“骄阳似火”这样的形容词。造成学生细节不够生动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不熟练,对形容词等词语的积累不足。
二、学生作文中细节描写的有效指导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全面的观察,增加细节描写的具体性
观察是人的本能,但是用心观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并且事物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从多个角度观察、思考事物的特点,并找到最引人关注、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比如,以牡丹花作为描写对象时,老师要教会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重点,例如,牡丹花的颜色、香味等等,而对于牡丹花叶和花茎的描写要“点到为止”。例句:晚春的公园,变成了一片花海,在挺直的花茎上面,绽放着一朵朵的富麗堂皇、风流潇洒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玉,黄的似金。
(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认真的体验,增加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小学生很难用合适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实地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切身的体验,学生就会对事物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更要让学生深入地体验生活。比如,在以《春天的色彩》为作文题目时,老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花花鸟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加真实,更加丰富。例如,有的学生这样写:春天是白色的,一朵朵白云随风飘过;春天是绿色的,一棵棵小数随风摆动;春天是黄色的,一片片菜花随风摇曳。
(三)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文段写成笔记,增加细节描写的生动性
生动的作文往往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课堂上讲的一些写作技巧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或者阅读材料,并将其中优美的文段写成笔记,从而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丰富的素材积累会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活力,可读性也会更高。比如,在描写月亮时,若学生没有丰富的词语、素材积累,学生描写月亮的形容词一般是“弯弯的”、“圆圆的”、“皎洁的”等等,这样的形容词过于单调,并且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有丰富的词汇积累的学生则会写出这样的句子:“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地。月亮睁开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在它那银盘似的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容。”
结束语:
作文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作文写作能力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细节描写是作文的生命力,它可以有效地增加作文的具体性、真实性,也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优美。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事物和生活,真实地体验事物和生活,并且不断地积累写作的词汇和素材。这样,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1]铁维清.教学生习作,不容忽视细节描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147-147.
[2]林翔.巧用细节彰显习作魅力 ——谈作文中细节描写的有效指导[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