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必备技能。本文从课堂教学组织的角度出发,分析语文课堂的特征,阐述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实施,提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教学组织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及人文价值的体现[1]。这就说明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拥有了高水准的语文素养,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建构完善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拥有终身自主学习的优秀素养。语文能力的来源对于大部分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来讲,都是源于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经验,让学生通过完善的课堂教学提升语文素养,但是具体的操作又如何呢?下面我谈谈如何从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化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设定教学主题,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的主题很重要,一些一线教师认为,经验丰富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一堂课的节奏,因为在多年的从教中,已经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总是用相似的导入、分析进行一节课的设置,但 是这种忽视学生不同时代特征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教学观念,如果想通过课堂组织的优化提升学生的素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一)教学主题的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只是正式上课时的教与学,而且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教师的视角设定的,学生是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在短时间内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认同,语文信息素养的提高就缓慢而实效性差了。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需要教师从教案的设计开始,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要有所体现,预习及课堂的流程都需要注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有侧重、有层次地跟随教师学习,而教师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的调整
很多教师注重课堂的秩序,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跟随教师的提问、讲授进行,课堂秩序很重要,这是课业进行的保障,但是有时候,秩序是相对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掌握节奏即可,善于引导,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调控的。首先,教师需要课堂的反馈,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难题,在讨论中最大的争议是什么,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调控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掌握是全方位的。[2]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最关键:环境控制,主要是控制课堂情绪,积极是好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
二、兼顾知识传授,注重素养提升
(一)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教师的认知已经不能停留在授课这一单一的领域,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各个科目的题目,而是感触社会,建立自我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为学生行为处世的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育,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苏教版的教材改革前,关于《师恩难忘》这一课文的学习,教学目标依旧是字词的积累、中心思想的学习、主要段落的分析等等。学生缺少体会,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改革后的教学目标虽然变化不大,但是情境的创设大大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教师会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演体会什么是师恩,为什么难忘。
(二)语文素养的表现特点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并不只是简单地多认识些字,阅读作文水平提高,等等,大家喜欢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方式考量,这本是无可厚非,但用于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太笼统,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看他是否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在平时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表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理解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表现。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素养包括了积累词句,思维方式的展开,学习方法的运用和交际能力及文化品位,在生活中的审美情操。[3]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可一些教育专家针对文素养提出的新概念,即我们应正确的认识素养二字,它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更是价值观的正视、人格的养成。
三、完善教学手段,注意方法得当
(一)教学手段的完善方式
首先,语音是一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使语言的表达更传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短暂的沉默,观察下面的学生,让学生产生愧疚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火,打扰到其他人的学习,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从而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学习。比如,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停顿下来,或者课堂气氛失控时暂停一下,然后慢慢地重复一遍,有意地停顿,不但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是一个回想的过程,给学生时间,紧跟教师节奏。其次,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保持严厉,要配合亲切的语气、平和的神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有一种老师对我很满意的感觉,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状态。当然,课堂纪律也很重要,教师的言行要适当,宽严有致,与知识点一起注入学生的脑海。注意手势语的运用,手势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调控课堂节奏的作用,握拳收声,挥手朗读,举手示意提问,等等,需要老师自己总结。最后教师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板书要安排得合理科学,速度要适应学生的平均水准,讲授时的语言一定要足够精准,字迹工整,以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反馈要及时,适当地使用幽默感,但要收放自如。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应具有灵活性及确实性的特点,遵循三个原则:基于学生水平、认识知识难度、了解学生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自身受到重视,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硬性要求。应该说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的难度不会因教学方法的选择而降低,但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要相信在兴趣指导下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超出你的想象。以苏教版的诗词《所见》来讲,教师都了解这首诗很有趣,充满了童趣的氛围,一静一动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之后的所想,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单纯的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缺少画面感,这样教学目标就达不到,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这时候教师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则会使学生很快融入情景,激发模仿的兴趣,从而理解诗词内涵。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
[3][美]乔治“J”波斯纳著.课程分析(第三版)[M].仇光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教学组织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及人文价值的体现[1]。这就说明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拥有了高水准的语文素养,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建构完善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拥有终身自主学习的优秀素养。语文能力的来源对于大部分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来讲,都是源于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经验,让学生通过完善的课堂教学提升语文素养,但是具体的操作又如何呢?下面我谈谈如何从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化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设定教学主题,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的主题很重要,一些一线教师认为,经验丰富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一堂课的节奏,因为在多年的从教中,已经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总是用相似的导入、分析进行一节课的设置,但 是这种忽视学生不同时代特征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教学观念,如果想通过课堂组织的优化提升学生的素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一)教学主题的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只是正式上课时的教与学,而且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教师的视角设定的,学生是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在短时间内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认同,语文信息素养的提高就缓慢而实效性差了。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需要教师从教案的设计开始,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要有所体现,预习及课堂的流程都需要注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有侧重、有层次地跟随教师学习,而教师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的调整
很多教师注重课堂的秩序,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跟随教师的提问、讲授进行,课堂秩序很重要,这是课业进行的保障,但是有时候,秩序是相对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掌握节奏即可,善于引导,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调控的。首先,教师需要课堂的反馈,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难题,在讨论中最大的争议是什么,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调控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掌握是全方位的。[2]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最关键:环境控制,主要是控制课堂情绪,积极是好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
二、兼顾知识传授,注重素养提升
(一)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教师的认知已经不能停留在授课这一单一的领域,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各个科目的题目,而是感触社会,建立自我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为学生行为处世的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育,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苏教版的教材改革前,关于《师恩难忘》这一课文的学习,教学目标依旧是字词的积累、中心思想的学习、主要段落的分析等等。学生缺少体会,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改革后的教学目标虽然变化不大,但是情境的创设大大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教师会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演体会什么是师恩,为什么难忘。
(二)语文素养的表现特点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并不只是简单地多认识些字,阅读作文水平提高,等等,大家喜欢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方式考量,这本是无可厚非,但用于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太笼统,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看他是否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在平时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表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理解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表现。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素养包括了积累词句,思维方式的展开,学习方法的运用和交际能力及文化品位,在生活中的审美情操。[3]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可一些教育专家针对文素养提出的新概念,即我们应正确的认识素养二字,它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更是价值观的正视、人格的养成。
三、完善教学手段,注意方法得当
(一)教学手段的完善方式
首先,语音是一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使语言的表达更传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短暂的沉默,观察下面的学生,让学生产生愧疚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火,打扰到其他人的学习,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从而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学习。比如,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停顿下来,或者课堂气氛失控时暂停一下,然后慢慢地重复一遍,有意地停顿,不但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是一个回想的过程,给学生时间,紧跟教师节奏。其次,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保持严厉,要配合亲切的语气、平和的神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有一种老师对我很满意的感觉,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状态。当然,课堂纪律也很重要,教师的言行要适当,宽严有致,与知识点一起注入学生的脑海。注意手势语的运用,手势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调控课堂节奏的作用,握拳收声,挥手朗读,举手示意提问,等等,需要老师自己总结。最后教师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板书要安排得合理科学,速度要适应学生的平均水准,讲授时的语言一定要足够精准,字迹工整,以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反馈要及时,适当地使用幽默感,但要收放自如。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应具有灵活性及确实性的特点,遵循三个原则:基于学生水平、认识知识难度、了解学生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自身受到重视,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硬性要求。应该说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的难度不会因教学方法的选择而降低,但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要相信在兴趣指导下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超出你的想象。以苏教版的诗词《所见》来讲,教师都了解这首诗很有趣,充满了童趣的氛围,一静一动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之后的所想,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单纯的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缺少画面感,这样教学目标就达不到,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这时候教师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则会使学生很快融入情景,激发模仿的兴趣,从而理解诗词内涵。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
[3][美]乔治“J”波斯纳著.课程分析(第三版)[M].仇光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