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雪无痕,才留下的新鲜印记顷刻间暧昧不清。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雪花落地的簌然之声。所有起伏将在一夜抹平,发生过却没有踪迹。
寒夜里似乎又听到梁簌溟的那句名言:个人永远不会被发现。其实,他真正担心的不是“发现”的问题,而是个人的事功无法留下痕迹,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在时间机器面前,个人除非居高至伟,否则,即使留下痕迹,顶多也是雪泥鸿爪。
守着2008年初极冷的寒夜,我们想要回望过往十年的一些个体,他们在四川,他们被媒体统称为“政治明星”,抑或“改革官员”,因此,如果从地缘因素出发,我们更情愿将他们看作一群。这些人,经过巴山蜀水熏染,几千年耕读文化在他们身上结晶而成的新“士大夫”特征——反思精神、忧民情怀、勤于开拓。他们以激越但并不张扬的个性,将郭沫若定义的川人特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丰富的革命性、彻底的建设性”,无论在张锦明、李仲彬、刘谦祥的身上,还是在冷刚、白刚、曾万明身上,这种“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职业操守。
对于这些政治精英来说,人生画卷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供泼墨;对区域政治发展来说,这一页页翻将过去的三千多个日夜,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细致耐心的梳理。
细说从头,我们选择1998年作为起点,原因在于,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蜀地一个偏远的小乡步云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直选乡长,当6236位乡民在雨中紧握手中的选票,庄严郑重地履行选民权利的时候,那一个时刻所汇聚的民主温度,纵然跨越十年至今没有冷却。
那一天,步云乡民是踏着泥泞而来,这无疑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的一大隐喻。随之而来的争议以及叫停,使得当初的改革者张锦明不得不“退守”体制内寻求空间,一个身形单薄的女子,肩上载负着沉重的社会期待,所幸的是,四川移民文化浇筑而成的宽容政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改革风险。
“张锦明们”是孤独的,在改革措施不能见容于体制时,他们在逆境中透出一丝蜀人特有的旷达,即使成为“孤星”也能坚守心中的精神坐标;而当腾挪空间一旦来临,他们一定会运用政治智慧,在仕途上溅起几朵瑰丽的浪花。
十年时间,“张锦明们”在基层民主改革上的坚守,令四川成为中国选举民主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而2003年之后,在成都周边城乡统筹试验场,冷刚、白刚、曾万明等改革者的集体登场,标志着地理意义上的四川盆地真正实现了政治意义上的板块隆起。
为什么是四川?偏居西南的蜀地为何成为中国政府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合力体系,其文化、社会、经济、地缘诸多要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耦合,才成就了四川这一创新板块?
四川与浙江,同为斩获中国政府创新奖最多的区域,一个偏居西南,一个位居沿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一个经济充满活力;一个政治明星、改革官员辈出,一个在区域创新活动的背后却难以发现 “人”的踪影。为何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四川的人”,而对后者的关注则是“浙江的事”?
诸多疑问,都需要一一给出答案。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雪花落地的簌然之声。所有起伏将在一夜抹平,发生过却没有踪迹。
寒夜里似乎又听到梁簌溟的那句名言:个人永远不会被发现。其实,他真正担心的不是“发现”的问题,而是个人的事功无法留下痕迹,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在时间机器面前,个人除非居高至伟,否则,即使留下痕迹,顶多也是雪泥鸿爪。
守着2008年初极冷的寒夜,我们想要回望过往十年的一些个体,他们在四川,他们被媒体统称为“政治明星”,抑或“改革官员”,因此,如果从地缘因素出发,我们更情愿将他们看作一群。这些人,经过巴山蜀水熏染,几千年耕读文化在他们身上结晶而成的新“士大夫”特征——反思精神、忧民情怀、勤于开拓。他们以激越但并不张扬的个性,将郭沫若定义的川人特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丰富的革命性、彻底的建设性”,无论在张锦明、李仲彬、刘谦祥的身上,还是在冷刚、白刚、曾万明身上,这种“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职业操守。
对于这些政治精英来说,人生画卷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供泼墨;对区域政治发展来说,这一页页翻将过去的三千多个日夜,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细致耐心的梳理。
细说从头,我们选择1998年作为起点,原因在于,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蜀地一个偏远的小乡步云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直选乡长,当6236位乡民在雨中紧握手中的选票,庄严郑重地履行选民权利的时候,那一个时刻所汇聚的民主温度,纵然跨越十年至今没有冷却。
那一天,步云乡民是踏着泥泞而来,这无疑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的一大隐喻。随之而来的争议以及叫停,使得当初的改革者张锦明不得不“退守”体制内寻求空间,一个身形单薄的女子,肩上载负着沉重的社会期待,所幸的是,四川移民文化浇筑而成的宽容政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改革风险。
“张锦明们”是孤独的,在改革措施不能见容于体制时,他们在逆境中透出一丝蜀人特有的旷达,即使成为“孤星”也能坚守心中的精神坐标;而当腾挪空间一旦来临,他们一定会运用政治智慧,在仕途上溅起几朵瑰丽的浪花。
十年时间,“张锦明们”在基层民主改革上的坚守,令四川成为中国选举民主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而2003年之后,在成都周边城乡统筹试验场,冷刚、白刚、曾万明等改革者的集体登场,标志着地理意义上的四川盆地真正实现了政治意义上的板块隆起。
为什么是四川?偏居西南的蜀地为何成为中国政府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合力体系,其文化、社会、经济、地缘诸多要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耦合,才成就了四川这一创新板块?
四川与浙江,同为斩获中国政府创新奖最多的区域,一个偏居西南,一个位居沿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一个经济充满活力;一个政治明星、改革官员辈出,一个在区域创新活动的背后却难以发现 “人”的踪影。为何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四川的人”,而对后者的关注则是“浙江的事”?
诸多疑问,都需要一一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