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领域也广大。历史的丰富多彩,为中学生提供了兴趣爱好的同时,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四维空间。本文着力探索中学生如何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生;初中历史;教学;学习方式
一、培养学生精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首先让学生熟悉历史课题,再借鉴精读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该课题,对课题有所疑问,学会从素材中查找出有效信息,思考课题的前后联系。比如在上《鸦片战争》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疑问,由小组探讨及分析原因。比如老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外国要把走私鸦片的矛头指向中国?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另外,“《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课本之后,主动去发现问题,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在课题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自主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后与同学讨论和相互探讨。
这种方法也教会了学生在阅览或者熟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从课本中发出疑问,再带着问题从历史教材中反复探寻答案,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与同学分享自己所得出的结果,养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协议的良好学习习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课题,让学生从历史故事情节通过阅读和深刻理解,去发现其中的奇闻轶事和更多的学习乐趣。多鼓励学生朗读、默读,必要时给学生们角色扮演的课堂作业,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前提前预习大概了解课本,听课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学会总结,花时间复习课本内容。
二、沟通与探讨,增强互动与丰富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促进者和指路人,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组建学习历史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打破传统的教师主体讲解的模式,提高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抛出关于历史知识的问题,由小组一起探讨,互相交流,抒发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与组员的讨论下有效破解难题,将识记方法转化为主动探索过程。最后老师检查或者批改完学生提交的探讨结果后,学生们再同老师沟通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和解题方法,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习体验。老师安排和设计探究任务,既能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经验,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历史课堂更加充满了丰富的情境和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中,老师提出问题:洋务运动的口号为什么是“自强”“求富”?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对当时的中国有何影响?要求学生们从“洋务运动的概述”中找出运动实施的时间、人物、目的等,通过熟读或默读课本内容,让他们思考“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是怎样理解的?等此类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自主思索问题,分析和探讨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过程、结局及其影响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另外,要多鼓励学生勤于探索、进行小组讨论、勇于发现等特点,让他们在交流和探索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和反思法,随时记笔记
温故而知新。总结、反思和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完历史课程后,要督促学生必须花时间去复习,历史学科涵盖的内容本来就广,全部背下来是很费时间的,再加上中学生本来就贪玩一些,如果不及时复习忘的也快。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一边记清详细的老师所讲的笔记,记笔记能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深度理解重要知识点,课后学会总结每一道题或者每一篇课文所涉及的方法和特点,老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反思法去回顾历史学习过程,提醒他们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思绪,使得他们的认知思维更加丰富,认知视野更加宽阔。总结课题能培养学生有效的归纳课文和概括整体大意的能力,反思使得学生能够督促自己不断花时间去探索与发现课题,也能使学生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彩。
四、探究性学习兴趣激发分析
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依然会保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兴趣,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兴趣上,教师需要围绕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或当前的热点事件,来设计情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初中历史《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課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今年来热度比较高的钓鱼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向学生抛出探究问题“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如今钓鱼岛争端的局势日趋紧张,那么大家知道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是什么?中国和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领土争端的?”,然后引导学生来学习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快速进入到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探究性学习情感体验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拉近他们与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深刻的留在他们的印象中,同时也能帮助其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培养其历史探究意识。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需要打破教材篇幅的局限,适当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消除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的距离感,促进其针对历史事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或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百家争鸣》的课程中,教师需要先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个方面,来介绍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背景,然后阐述各大家所秉承的思想,并鼓励学生们分析这些思想,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百家争鸣阶段中存在的特定思想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结论
教师的“教”要结合学生的“学”,师生之间多互动,注意方法与过程,教会学生在历史故事之间建立联系,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讲解中外知名和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知识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中外的历史事件,这样会使他们的记忆力得到提高,也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宝红.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76.
[2]李绍春.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95.
[3]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115-118.
[4]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06):45-49.
关键词:中学生;初中历史;教学;学习方式
一、培养学生精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首先让学生熟悉历史课题,再借鉴精读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该课题,对课题有所疑问,学会从素材中查找出有效信息,思考课题的前后联系。比如在上《鸦片战争》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疑问,由小组探讨及分析原因。比如老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外国要把走私鸦片的矛头指向中国?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另外,“《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课本之后,主动去发现问题,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在课题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自主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后与同学讨论和相互探讨。
这种方法也教会了学生在阅览或者熟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从课本中发出疑问,再带着问题从历史教材中反复探寻答案,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与同学分享自己所得出的结果,养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协议的良好学习习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课题,让学生从历史故事情节通过阅读和深刻理解,去发现其中的奇闻轶事和更多的学习乐趣。多鼓励学生朗读、默读,必要时给学生们角色扮演的课堂作业,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前提前预习大概了解课本,听课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学会总结,花时间复习课本内容。
二、沟通与探讨,增强互动与丰富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促进者和指路人,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组建学习历史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打破传统的教师主体讲解的模式,提高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抛出关于历史知识的问题,由小组一起探讨,互相交流,抒发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与组员的讨论下有效破解难题,将识记方法转化为主动探索过程。最后老师检查或者批改完学生提交的探讨结果后,学生们再同老师沟通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和解题方法,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习体验。老师安排和设计探究任务,既能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经验,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历史课堂更加充满了丰富的情境和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中,老师提出问题:洋务运动的口号为什么是“自强”“求富”?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对当时的中国有何影响?要求学生们从“洋务运动的概述”中找出运动实施的时间、人物、目的等,通过熟读或默读课本内容,让他们思考“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是怎样理解的?等此类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自主思索问题,分析和探讨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过程、结局及其影响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另外,要多鼓励学生勤于探索、进行小组讨论、勇于发现等特点,让他们在交流和探索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和反思法,随时记笔记
温故而知新。总结、反思和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完历史课程后,要督促学生必须花时间去复习,历史学科涵盖的内容本来就广,全部背下来是很费时间的,再加上中学生本来就贪玩一些,如果不及时复习忘的也快。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一边记清详细的老师所讲的笔记,记笔记能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深度理解重要知识点,课后学会总结每一道题或者每一篇课文所涉及的方法和特点,老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反思法去回顾历史学习过程,提醒他们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思绪,使得他们的认知思维更加丰富,认知视野更加宽阔。总结课题能培养学生有效的归纳课文和概括整体大意的能力,反思使得学生能够督促自己不断花时间去探索与发现课题,也能使学生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彩。
四、探究性学习兴趣激发分析
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依然会保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兴趣,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兴趣上,教师需要围绕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或当前的热点事件,来设计情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初中历史《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課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今年来热度比较高的钓鱼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向学生抛出探究问题“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如今钓鱼岛争端的局势日趋紧张,那么大家知道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是什么?中国和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领土争端的?”,然后引导学生来学习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快速进入到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探究性学习情感体验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拉近他们与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深刻的留在他们的印象中,同时也能帮助其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培养其历史探究意识。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需要打破教材篇幅的局限,适当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消除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的距离感,促进其针对历史事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或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百家争鸣》的课程中,教师需要先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个方面,来介绍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背景,然后阐述各大家所秉承的思想,并鼓励学生们分析这些思想,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百家争鸣阶段中存在的特定思想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结论
教师的“教”要结合学生的“学”,师生之间多互动,注意方法与过程,教会学生在历史故事之间建立联系,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讲解中外知名和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知识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中外的历史事件,这样会使他们的记忆力得到提高,也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宝红.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76.
[2]李绍春.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95.
[3]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115-118.
[4]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0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