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一些解读《再别康桥》的文章一味沉溺于感性的赞美,这种解读不免带有一些极端化倾向,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文本的内在矛盾分析出来,从而避免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
关键词:矛盾;关键语句;内在结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分析就从这首诗的题目开始,所谓再别,就是第二次告别,从正常原生语义角度来看,应该是和人告别,但从原诗来看,这里并没有和人告别,也不是和剑桥告别,而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诗中不难分析出,徐志摩和云彩作别,矛盾的第一层次就出来了,诗人为啥要和云彩告别,现实生活中,有和云彩告别的吗?诗题中的一个“别”字,交代出了文章的主题,也蕴含着悲伤、不舍、无可奈何的情调。“西天的云彩”文章此处运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西天”指的是西方世界,也就是作者留学的地方,而“云彩”则象征作者此刻的心情,即使非常绚烂,但最终还是要消逝。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这种情感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出来,值得读者深思。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河的美应该是表层的,深层是徐志摩的一种特殊情感,作者在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讲究,一是意象的运用适应了环境的特点,二是注重运用意象的修辞。在夕阳的照耀下,柳树发出金色的光,所以作者称之为“金柳”,同时招摇的青荇,运用拟人的手法,讲静态美演绎成了动态美,从诗中不难发现,这是在歌颂康河的美,自己亲临康河,如痴如醉眼前的美景,美到自己想化为康河的一条水草。但需要分析的是,这仅仅是康河的美吗?我认为不完全是。是下文中: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样就回答了上面的一个疑问,这种特殊的情感应该是所谓“彩虹似的梦”,他的美是因为这里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怎么在诗人的笔下,就比天上虹还要美呢?因为这里有他“彩虹似的梦”。梦这个字非常关键,不可小觑。梦有过去的和未来,通过沉淀这俩字,暗示是过去的。康河之美,原因在于过去的、长期的沉淀在这里的梦,彩色的梦,就是彩色的记忆。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梦是不可寻的,作者说寻梦,实际上就是重温旧梦,享受往日美好的回忆,往日的梦美好到什么程度呢?“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美好就要放歌,放歌就要大声歌唱,尽情的歌唱,接下来,矛盾又出现了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当作者写到“满载一船星辉”,正要歌唱的时候,好像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正准备满身心的投入歌唱,此时,作者却又说但我不能放歌,歌是不能唱出来的。这里不免又出现了一个小矛盾,也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意脉的高潮,既是美好的、值得大声歌唱的,但是又不能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关键的关键,悄悄是无声的,而笙箫却是有声的,这是全诗的纲领、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这种悄悄的感觉才是独享的,充满诗意的,最美妙、最幸福的音乐。这种自我体悟,有个重大的特点,即他是秘密的,是不能公开的,不能和任何人独享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把文章一个隐晦的矛盾分析透了,就可以回答了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既然是“再别康桥”却不是和康桥告别,是和云彩告别?因为云彩是无声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还有云知。而云又恰恰是无声的,可以保守秘密的。懂得了这一点,才可以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种无法与他人共享的情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无声的、秘密的回味与陶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意谓一片云彩也不带走,让神圣的梦境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完好无损地留在康桥,留在诗人的记忆中。由于全诗采用的是复沓的表现方法,诗的结尾在情感表达上不但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也为诗人此后再回康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为什么要轻轻、悄悄?因为过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经不便于公开了,不像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可以从《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觉察到,而且徐志摩已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结婚了,我们从诗中体会到了徐志摩淡淡的纠结,但他的胸怀却是宽广的,徐志摩的这首诗写的很优雅,很潇洒,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说痛苦和忧愁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独有的,他把过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保留在记忆里,非常甜蜜的独享。
徐志摩寄情于山水,情怀与草木,写下了名篇再别康桥,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徐志摩细腻的情感,对于意象和辞藻认真的把握,给读者营造出了静谧、和谐、绚烂美丽的意境,并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美的境界诠释的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总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可叹的是,俄顷之回忆,却成了不死的时间,刹那的永恒。
关键词:矛盾;关键语句;内在结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分析就从这首诗的题目开始,所谓再别,就是第二次告别,从正常原生语义角度来看,应该是和人告别,但从原诗来看,这里并没有和人告别,也不是和剑桥告别,而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诗中不难分析出,徐志摩和云彩作别,矛盾的第一层次就出来了,诗人为啥要和云彩告别,现实生活中,有和云彩告别的吗?诗题中的一个“别”字,交代出了文章的主题,也蕴含着悲伤、不舍、无可奈何的情调。“西天的云彩”文章此处运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西天”指的是西方世界,也就是作者留学的地方,而“云彩”则象征作者此刻的心情,即使非常绚烂,但最终还是要消逝。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这种情感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出来,值得读者深思。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河的美应该是表层的,深层是徐志摩的一种特殊情感,作者在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讲究,一是意象的运用适应了环境的特点,二是注重运用意象的修辞。在夕阳的照耀下,柳树发出金色的光,所以作者称之为“金柳”,同时招摇的青荇,运用拟人的手法,讲静态美演绎成了动态美,从诗中不难发现,这是在歌颂康河的美,自己亲临康河,如痴如醉眼前的美景,美到自己想化为康河的一条水草。但需要分析的是,这仅仅是康河的美吗?我认为不完全是。是下文中: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样就回答了上面的一个疑问,这种特殊的情感应该是所谓“彩虹似的梦”,他的美是因为这里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怎么在诗人的笔下,就比天上虹还要美呢?因为这里有他“彩虹似的梦”。梦这个字非常关键,不可小觑。梦有过去的和未来,通过沉淀这俩字,暗示是过去的。康河之美,原因在于过去的、长期的沉淀在这里的梦,彩色的梦,就是彩色的记忆。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梦是不可寻的,作者说寻梦,实际上就是重温旧梦,享受往日美好的回忆,往日的梦美好到什么程度呢?“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美好就要放歌,放歌就要大声歌唱,尽情的歌唱,接下来,矛盾又出现了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当作者写到“满载一船星辉”,正要歌唱的时候,好像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正准备满身心的投入歌唱,此时,作者却又说但我不能放歌,歌是不能唱出来的。这里不免又出现了一个小矛盾,也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意脉的高潮,既是美好的、值得大声歌唱的,但是又不能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关键的关键,悄悄是无声的,而笙箫却是有声的,这是全诗的纲领、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这种悄悄的感觉才是独享的,充满诗意的,最美妙、最幸福的音乐。这种自我体悟,有个重大的特点,即他是秘密的,是不能公开的,不能和任何人独享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把文章一个隐晦的矛盾分析透了,就可以回答了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既然是“再别康桥”却不是和康桥告别,是和云彩告别?因为云彩是无声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还有云知。而云又恰恰是无声的,可以保守秘密的。懂得了这一点,才可以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种无法与他人共享的情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无声的、秘密的回味与陶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意谓一片云彩也不带走,让神圣的梦境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完好无损地留在康桥,留在诗人的记忆中。由于全诗采用的是复沓的表现方法,诗的结尾在情感表达上不但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也为诗人此后再回康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为什么要轻轻、悄悄?因为过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经不便于公开了,不像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可以从《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觉察到,而且徐志摩已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结婚了,我们从诗中体会到了徐志摩淡淡的纠结,但他的胸怀却是宽广的,徐志摩的这首诗写的很优雅,很潇洒,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说痛苦和忧愁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独有的,他把过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保留在记忆里,非常甜蜜的独享。
徐志摩寄情于山水,情怀与草木,写下了名篇再别康桥,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徐志摩细腻的情感,对于意象和辞藻认真的把握,给读者营造出了静谧、和谐、绚烂美丽的意境,并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美的境界诠释的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总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可叹的是,俄顷之回忆,却成了不死的时间,刹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