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国外专家来中国做报告,都会拿出一张发达国家的喇叭口形态的图表,显示GDP、各类工业产量等在增长,同时污染物浓度在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2013年以前,我们拿不出这张图。如今我们也能拿出来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逐步走向“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成功合龙!”最后一段桥面梁被起吊机的铁臂高高吊起,吊装到位。今年6月29日,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大桥施工现场,主桥钢梁顺利合龙。大桥通车后,漩门大坝将被拆除。
玉环市被漩门海峡分割,北边的一半连接着大陆,南边的一半孤悬于浙东海域。40多年前,玉环人民移山填海,建起漩门大坝,将南北两半连为一体。“前后有半个山头大小的石料被扔了下去。”当地人说。
如今,为何要拆坝建桥?原来,大坝在便利交通出行的同时,阻碍了海水更新,导致海湾生态恶化。玉环果断决定拆坝建桥,恢复和改善海湾生态环境。玉环再改地图,这背后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刻变化。
以往围湖造田,现在退田还湖;以往“人逼沙退”,现在“人退绿进”……从“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飞跃,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我们走过了一条从矛盾冲突到日益和谐的发展之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潘家华说。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深化认识,持续大力推进。
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上世纪80年代,保护环境被确立为基本国策;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中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些年来,环境保护的理念一直在升华和飞跃,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环保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做了好多以前想做但做不成的事。长久期盼的局面就出现在眼前,我为此兴奋不已!”90岁高龄的原国家环保局第一任局长曲格平,以半个世纪的环保人生见证着美丽中国建设。
科学治理,久久为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近年来,环境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总量、环境质量“双控制”。中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一系列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生态保护重大工程,落地见效。
公众参与,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今年5月,我在河北看到一条流淌着黑水的河流,马上拍照上传举报。当天晚上,就收到县环境分局官微回复。”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作为生态环境部聘请的“特邀观察员”,马军感到,中国的环境信息公开以及多方共同参与、良性互动,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等举措,走在世界前列。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态度不够坚决、工作还不到位。”“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仍然存在差距。”第二轮首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福建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反馈了督察情况。督察对象正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的第一轮督察中,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余个。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9月1日,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施行,强化对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的监管,新增多项罚则。近年来,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等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继修订,长期以来“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现象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相继出台。
制度规定长出钢牙利齿,不再是“没有牙齿的老虎”。
执法情况公开透明。
“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已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领域全面推行。截至2019年底,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污染源监管动态信息库1909个,涵盖污染源82.75万家;环境执法人员信息库入库人员达4.58万人。
“对哪家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由谁去开展,都是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执法情况向社会公开,企业想‘走后门’都不知道找谁。”内蒙古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强说。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使得“两山”理念深入人心。
“山东齐河县在大力开展黄河湿地生态修复的同时,打造‘中国驿’和博物馆群;鲁北化工延长海水资源利用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刚从山东调研回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很是兴奋。近年来,他时常到基层调研,发现儿时的美好景象正在慢慢归来,很多地方山更绿、水更清。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我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并进一步转化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常纪文表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和成效,也在影响着其他發展中国家,示范作用不断显现。”
“中国过去数十年间在环境修复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改变了曾经被污染的一些土地、河水和天空。世界可借鉴中国理念和经验,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下定决心改善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高度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
目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胜利到全面建成美丽中国,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
驰而不息,攻坚克难,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奋力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我们定将创造更多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