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成上市是否意味着这家颇多大国企遗风的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从此否极泰来?
12月25日,圣诞节。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保)的10亿A股,将在这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不无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A股网下申购——从保险股缺位到中国前三大保险股齐发,中间经历了正好一年。一年间,A股市场业已翻天覆地,上证综指从2700点一度冲高6124点,太保受资金追捧的热度与中国人寿(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首发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挂牌前一周的12月18日,太保宣布将以每股30元的价格发行10亿股A股,融资300亿元。发行价对应的2007年预测市盈率为35.8倍。
在A股IPO行将冲过终点线之际,太保董事长高国富12月14日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高国富透露,太保已着手H股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于2008年初启动H股上市计划,并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股H股。
回望上市历程,太保曾经历了一波三折:偿付能力不足,未能连续三年盈利,太平洋金融学院违规,董事长易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上翻……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的强势作风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太保上市的重要因素。但对太保这家还保留着颇多大国企遗风的公司来说,能否在上市之后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尚待观察。
出乎预料的定价
如果说此前在A股市场上保险股缺位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回归所引发的争论,是“保险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那么,太保此次上市引发的争论,则是“太保值不值这个价”。
从人寿和平安上市开始,投资者已然接受了对保险公司以 “内涵价值”(EV)而非市盈率来估值。但太保披露发行价区间的当晚,即有多家机构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价格“偏高”。
在太保全国路演及询价过程中,共有159家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报价,报价区间总体在19元/股至40.5元/股。据高国富介绍,在最后发行价的选择上,太保选择了四个均价中的最低价呈报证监会,由此轻松获得了证监会的通过。
一位资深的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询价之前,他曾综合太保的盈利能力及业务发展前景,预期太保的股价在25元左右。但结果证明,最终定价超出了此前普遍的市场预期。
太保董事长高国富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坦言,这个定价超乎他的预料。但他表示,第一,这是投资者给的价;第二,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太保对这个价格有信心。“国际上很多寿险公司的财报都是亏损的,但往往也能卖高价,就是因为内涵价值高。”
高国富将保险行业比喻成一头慢牛,规模做得越大,投资效益越好,内涵价值越高。“如果我们的内涵价值做上去,我们对这个股价还是有信心的。”
根据太保的招股说明书,太保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473.33亿元,509.14亿元及560.34亿元。在相应的三年,太保的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11.3亿元和10.1亿元。
高国富介绍,太保寿险保费一项中,2006年比2005年的年增长只有4.52%,而2007年上半年寿险保费与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首年新保和期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007年17%。此外,资本市场的转暖,也令太保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太保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6%。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实现了38亿元利润,全年来说,突破64亿元利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高国富说。
远离多元化
相比于得天独厚的中国人寿和锐意进取的中国平安,太保显得特点并不鲜明。以至于在路演中,高国富被机构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太保和人寿、平安有何不同?”
太保成立于1991年5月,其前身为1987年交通银行设立的保险部。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分业经营的浪潮中,交行将保险部剥离成为独立的保险公司。
在路演中,高国富这样向机构投资者概括太保的特点:其一,在中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中,人保和人寿一业独大,平安知名于金融控股,而太保则保持了产寿险均衡发展,比例三七开,和全国保险市场的产寿险比例基本相当;其二,太保聚精会神做保险,不走多元化投资道路。
从市场份额来看,太保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在9%和10.5%之间,位居全国第三;产险份额在11%到13%之间,始终全国第二。以资产规模计,太保排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位列第三。另外,人寿与平安早已于2003年和2005年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机构投资者。太保的资产管理公司直到2006年6月才成立,在大手笔的投资中也少见踪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人寿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平安为4000亿元,太保则约2000亿元,有相当大的差距。
太保的公司架构也相对简单,旗下现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等三家子公司,另有全资控股的香港太保,以及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合资的太平洋安泰,此外别无分支。
高国富认为,太保专注保险,首先是因为觉得保险市场值得继续深耕开拓。 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期保险行业的保费规模增长是21.7%,而且这个增幅并未到尽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保险行业仍会高速发展,机遇巨大。”高国富说。
另外,高国富认为,太保并没有搞多元化经营的本钱。“我们这代人用余下来的工作时间,去专门从事这个保险行当,可能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再花时间搞搞证券、基金或者别的什么。”
“在看得见的未来, 虽然我们不排除做一些财务性的投资,但不大会去控股银行、基金。”高国富说。
高国富认为,太保和人寿、平安在多元化投资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是风格问题,难言优劣。但他表示,“金融机构很少因主业倒闭。凡出现问题的,都是在投资上面。保险公司关键是投资性风险。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
先A后H
太保为上市已绸缪数年。因A股IPO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受限于2004年亏损这一硬伤的太保,原计划在H股市场首发,等条件成熟后再发A股。但这个计划后来发生了变动。在证监会、保监会和地方政府三方力量的推动下,太保得到国务院的特批,并成为继中国中铁之后,中国第二家先A后H的公司。这一变化主要缘于监管部门的安排和调整。
此前,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内,都选择了在香港市场首发,再回归A股。回归A股时,定价方式都是择取H股一段时期的收盘平均价,再加以适当的折扣。而太保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诺,将会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H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太保A股30元的发行价,已将“先A后H”的因素考虑在内。换言之,如果没有H股发售的顾虑,定价有可能会更高。
因为A股的发行价格已经偏高,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预计太保H股的发行价格将会与A股持平,考虑到香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太可能会大幅度超出30元。
三关过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一直强调的“稳健”,与太保刚刚卸下诸多历史包袱、元气尚未恢复也有关系。太保和中国人寿、平安相比之大不同,也在于上市过程更加曲折。
直至2007年初,太保尚有多重障碍。为确保上市计划,太保集团于2004年成立的太平洋金融学院即将解散,今年已停止招生;2005年入股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寿险近25%的外资股东凯雷已将其持股转让给太保集团,并进而在太保集团持股19.9%;之前,澳大利亚保险集团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下称澳保集团)与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财险达成的入股动议,暂被搁置。业内称之为“连过三关”。
2003年至2006年,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出现不足,并曾收到保监会的“黄牌警告”。直到2007年之前,太保寿险还被保监会限制增设分支机构,并限制向股东分红。
太保也曾是中国保险业第一集团军中,惟一因偿付能力不足而受到警告的公司。在此背景下,2005年年底,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入太保,部分缓解了太保的偿付能力危机,但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缺口一直到2007年才得到彻底解决。
太保寿险子公司引进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补充了资本金,也曾造成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和集团治理结构上的问题。据高国富介绍,在凯雷股权上翻之前,寿险董事会和集团董事会往往意见分歧。在他到任太保之后,发现太保内部针对要不要集团整体上市或者子公司谁先上市的问题,有许多争论。
经过一个月的广泛讨论之后,意见最终统一,认同集团整体上市模式。“凯雷上翻之后,集团化管理被弱化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高国富说。
至此次发行前,太保形成了一种中央、外资和地方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央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持总股本的20%,为第一大股东;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旗下基金所控制的投资实体Parallel Investors Holdings Limited及Carlyle Holdings Mauritius Limited合计持股19.9%,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市国资系统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08%,为第三大股东。太保完成A+H上市后,大股东的股份将会有一定稀释,但持股结构不会生变。
虽然股权结构上是三足鼎立,但太保与上海市国资系统仍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在2001年重新登记发起人股东时,除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余四家发起人股东——申能、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及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均为上海市国资公司。
上海市政府也是太保得以顺利上市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高国富称,对于太保上市,无论是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还是现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当时担纲的金融服务办,“基本上是有求必应。”2004年的亏损后来得到特批,上海市政府也出力颇多。
在高国富的主持下,太保结束了其前任王国良主导设立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03年,太保获得保监会批准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并联合复旦大学及其他几家出资股东设立了太平洋金融学院。由于资金运用超出了《保险法》规定的范围,保监会多次要求整改。从2006年一直到2007年一季度,太保花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此事。
最终,太保兼顾了各方面利益,解决方案为:2007年停止招生;复旦之外,所有办学合作方都退出,金融学院的牌照给复旦大学,保证在读的三届2500名学生完成学业;太保负担所有的工程款和负债,并获得所有的资产;地上教育设施免费给学院使用,直到2010年学生全部毕业,之后全部资产交还太保。
招股书上,太保已为金融学院计提了3.25亿元的坏账准备,高国富认为这已绰绰有余。据他介绍,现在看中金融学院所占1234亩教育用地这块资产的潜在买家很多,但太保并不急于把这块资产处理掉。
太保和荷兰国际集团(ING)设有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太平洋安泰到目前运营已有九年,但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之前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太保计划在上市之后退出太平洋安泰,并已与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多个买家接触。2007年上半年,太保曾放出出售风声,但由于上市任务较为紧急,又将工作暂停下来。
高国富表示,出售太平洋安泰的股份,到现在为止,并无实质性进展,但董事会已作出了出售股权的决议。他说,当年太保参股太平洋安泰是为了培养人才,吸收国际先进的保险理念和保险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太平洋安泰的处理问题上并不着急。
在企业年金市场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2007年,太保出于财务性投资的目的,参股上海长江养老保险公司20%。高国富表示,上市之后,太保还将设立一个自己的养老保险公司,来直接参与企业年金业务。
高国富透露,太保上市后,将在国资委及证监会的许可范围内,着手探索股权激励计划,具体如何操作,需要观察其他企业,如宝钢、中国远洋、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做法,再“摸着石头过河”。
12月25日,圣诞节。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保)的10亿A股,将在这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不无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A股网下申购——从保险股缺位到中国前三大保险股齐发,中间经历了正好一年。一年间,A股市场业已翻天覆地,上证综指从2700点一度冲高6124点,太保受资金追捧的热度与中国人寿(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首发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挂牌前一周的12月18日,太保宣布将以每股30元的价格发行10亿股A股,融资300亿元。发行价对应的2007年预测市盈率为35.8倍。
在A股IPO行将冲过终点线之际,太保董事长高国富12月14日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高国富透露,太保已着手H股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于2008年初启动H股上市计划,并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股H股。
回望上市历程,太保曾经历了一波三折:偿付能力不足,未能连续三年盈利,太平洋金融学院违规,董事长易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上翻……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的强势作风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太保上市的重要因素。但对太保这家还保留着颇多大国企遗风的公司来说,能否在上市之后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尚待观察。
出乎预料的定价
如果说此前在A股市场上保险股缺位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回归所引发的争论,是“保险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那么,太保此次上市引发的争论,则是“太保值不值这个价”。
从人寿和平安上市开始,投资者已然接受了对保险公司以 “内涵价值”(EV)而非市盈率来估值。但太保披露发行价区间的当晚,即有多家机构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价格“偏高”。
在太保全国路演及询价过程中,共有159家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报价,报价区间总体在19元/股至40.5元/股。据高国富介绍,在最后发行价的选择上,太保选择了四个均价中的最低价呈报证监会,由此轻松获得了证监会的通过。
一位资深的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询价之前,他曾综合太保的盈利能力及业务发展前景,预期太保的股价在25元左右。但结果证明,最终定价超出了此前普遍的市场预期。
太保董事长高国富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坦言,这个定价超乎他的预料。但他表示,第一,这是投资者给的价;第二,从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太保对这个价格有信心。“国际上很多寿险公司的财报都是亏损的,但往往也能卖高价,就是因为内涵价值高。”
高国富将保险行业比喻成一头慢牛,规模做得越大,投资效益越好,内涵价值越高。“如果我们的内涵价值做上去,我们对这个股价还是有信心的。”
根据太保的招股说明书,太保在2004年、2005年及2006年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473.33亿元,509.14亿元及560.34亿元。在相应的三年,太保的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11.3亿元和10.1亿元。
高国富介绍,太保寿险保费一项中,2006年比2005年的年增长只有4.52%,而2007年上半年寿险保费与同期相比,增长了约30%;首年新保和期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007年17%。此外,资本市场的转暖,也令太保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太保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6%。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实现了38亿元利润,全年来说,突破64亿元利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高国富说。
远离多元化
相比于得天独厚的中国人寿和锐意进取的中国平安,太保显得特点并不鲜明。以至于在路演中,高国富被机构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太保和人寿、平安有何不同?”
太保成立于1991年5月,其前身为1987年交通银行设立的保险部。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分业经营的浪潮中,交行将保险部剥离成为独立的保险公司。
在路演中,高国富这样向机构投资者概括太保的特点:其一,在中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中,人保和人寿一业独大,平安知名于金融控股,而太保则保持了产寿险均衡发展,比例三七开,和全国保险市场的产寿险比例基本相当;其二,太保聚精会神做保险,不走多元化投资道路。
从市场份额来看,太保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在9%和10.5%之间,位居全国第三;产险份额在11%到13%之间,始终全国第二。以资产规模计,太保排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位列第三。另外,人寿与平安早已于2003年和2005年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机构投资者。太保的资产管理公司直到2006年6月才成立,在大手笔的投资中也少见踪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人寿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平安为4000亿元,太保则约2000亿元,有相当大的差距。
太保的公司架构也相对简单,旗下现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等三家子公司,另有全资控股的香港太保,以及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合资的太平洋安泰,此外别无分支。
高国富认为,太保专注保险,首先是因为觉得保险市场值得继续深耕开拓。 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期保险行业的保费规模增长是21.7%,而且这个增幅并未到尽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保险行业仍会高速发展,机遇巨大。”高国富说。
另外,高国富认为,太保并没有搞多元化经营的本钱。“我们这代人用余下来的工作时间,去专门从事这个保险行当,可能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不要说再花时间搞搞证券、基金或者别的什么。”
“在看得见的未来, 虽然我们不排除做一些财务性的投资,但不大会去控股银行、基金。”高国富说。
高国富认为,太保和人寿、平安在多元化投资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是风格问题,难言优劣。但他表示,“金融机构很少因主业倒闭。凡出现问题的,都是在投资上面。保险公司关键是投资性风险。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
先A后H
太保为上市已绸缪数年。因A股IPO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受限于2004年亏损这一硬伤的太保,原计划在H股市场首发,等条件成熟后再发A股。但这个计划后来发生了变动。在证监会、保监会和地方政府三方力量的推动下,太保得到国务院的特批,并成为继中国中铁之后,中国第二家先A后H的公司。这一变化主要缘于监管部门的安排和调整。
此前,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内,都选择了在香港市场首发,再回归A股。回归A股时,定价方式都是择取H股一段时期的收盘平均价,再加以适当的折扣。而太保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诺,将会以不低于A股发行价的价格发行9亿H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太保A股30元的发行价,已将“先A后H”的因素考虑在内。换言之,如果没有H股发售的顾虑,定价有可能会更高。
因为A股的发行价格已经偏高,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预计太保H股的发行价格将会与A股持平,考虑到香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太可能会大幅度超出30元。
三关过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国富一直强调的“稳健”,与太保刚刚卸下诸多历史包袱、元气尚未恢复也有关系。太保和中国人寿、平安相比之大不同,也在于上市过程更加曲折。
直至2007年初,太保尚有多重障碍。为确保上市计划,太保集团于2004年成立的太平洋金融学院即将解散,今年已停止招生;2005年入股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寿险近25%的外资股东凯雷已将其持股转让给太保集团,并进而在太保集团持股19.9%;之前,澳大利亚保险集团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下称澳保集团)与太保集团子公司太保财险达成的入股动议,暂被搁置。业内称之为“连过三关”。
2003年至2006年,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出现不足,并曾收到保监会的“黄牌警告”。直到2007年之前,太保寿险还被保监会限制增设分支机构,并限制向股东分红。
太保也曾是中国保险业第一集团军中,惟一因偿付能力不足而受到警告的公司。在此背景下,2005年年底,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入太保,部分缓解了太保的偿付能力危机,但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缺口一直到2007年才得到彻底解决。
太保寿险子公司引进凯雷作为战略投资者,补充了资本金,也曾造成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和集团治理结构上的问题。据高国富介绍,在凯雷股权上翻之前,寿险董事会和集团董事会往往意见分歧。在他到任太保之后,发现太保内部针对要不要集团整体上市或者子公司谁先上市的问题,有许多争论。
经过一个月的广泛讨论之后,意见最终统一,认同集团整体上市模式。“凯雷上翻之后,集团化管理被弱化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高国富说。
至此次发行前,太保形成了一种中央、外资和地方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央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持总股本的20%,为第一大股东;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旗下基金所控制的投资实体Parallel Investors Holdings Limited及Carlyle Holdings Mauritius Limited合计持股19.9%,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市国资系统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08%,为第三大股东。太保完成A+H上市后,大股东的股份将会有一定稀释,但持股结构不会生变。
虽然股权结构上是三足鼎立,但太保与上海市国资系统仍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在2001年重新登记发起人股东时,除云南红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余四家发起人股东——申能、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及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均为上海市国资公司。
上海市政府也是太保得以顺利上市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高国富称,对于太保上市,无论是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还是现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当时担纲的金融服务办,“基本上是有求必应。”2004年的亏损后来得到特批,上海市政府也出力颇多。
在高国富的主持下,太保结束了其前任王国良主导设立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03年,太保获得保监会批准设立一个培训中心,并联合复旦大学及其他几家出资股东设立了太平洋金融学院。由于资金运用超出了《保险法》规定的范围,保监会多次要求整改。从2006年一直到2007年一季度,太保花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此事。
最终,太保兼顾了各方面利益,解决方案为:2007年停止招生;复旦之外,所有办学合作方都退出,金融学院的牌照给复旦大学,保证在读的三届2500名学生完成学业;太保负担所有的工程款和负债,并获得所有的资产;地上教育设施免费给学院使用,直到2010年学生全部毕业,之后全部资产交还太保。
招股书上,太保已为金融学院计提了3.25亿元的坏账准备,高国富认为这已绰绰有余。据他介绍,现在看中金融学院所占1234亩教育用地这块资产的潜在买家很多,但太保并不急于把这块资产处理掉。
太保和荷兰国际集团(ING)设有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太平洋安泰到目前运营已有九年,但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之前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太保计划在上市之后退出太平洋安泰,并已与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多个买家接触。2007年上半年,太保曾放出出售风声,但由于上市任务较为紧急,又将工作暂停下来。
高国富表示,出售太平洋安泰的股份,到现在为止,并无实质性进展,但董事会已作出了出售股权的决议。他说,当年太保参股太平洋安泰是为了培养人才,吸收国际先进的保险理念和保险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太平洋安泰的处理问题上并不着急。
在企业年金市场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2007年,太保出于财务性投资的目的,参股上海长江养老保险公司20%。高国富表示,上市之后,太保还将设立一个自己的养老保险公司,来直接参与企业年金业务。
高国富透露,太保上市后,将在国资委及证监会的许可范围内,着手探索股权激励计划,具体如何操作,需要观察其他企业,如宝钢、中国远洋、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做法,再“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