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凝聚着师生共同的努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重视有效的反思和评价。下面我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二、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时,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先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三、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晰、正确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我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四、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地合作,当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辨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學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二、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时,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先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三、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晰、正确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我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四、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地合作,当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辨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學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