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斋普尔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首府,这个城市在1728年,由当时权倾一时的国王斋?辛格二世建造。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才被称为斋普尔。而“普尔”则是“城市包围的城市”之意。印度还有许多城市的名称中也有“普尔”。
印度的五月,高温40多度,整个印度,仿若西游记中讲到的火焰山。
为了避开中午的炎热,我们去斋普尔那天,依然是早上5点,天一蒙蒙亮,就从印度的阿格拉开车出发。
“看啊,到斋普尔了!”突然不知是谁兴奋地叫了起来,惊醒了在车上睡着回笼觉的我们,大家马上精神抖擞起来。
其实,只是在快进入斋普尔城的道路上,而路边那些逐渐映入眼帘的古城墙残垣,已在隐约地、不露声色地显露着昔日帝国的威武气势,默默地告诉我们,当年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到了!
粉红色,是斋普尔旧城建筑统一的色调,显得与其他城市截然不一样。建筑物一片粉红,是因为采用红色系石材,而且大家皆特意配合,再涂上相类的颜色。它并不是那种感觉很浮浅的粉色,而是接近土红的玫瑰色。眼前,在道路沿途粉褐色的古旧城墙上,爬满了稠密的墨绿色的藤,衬映着城内粉红色的房屋,在湛蓝的天空烘托下,形成了满眼强烈的本色差對比,为斋普尔这个城市铺垫了浓郁神秘、厚重古朴的色调,呈现出与别的古城不一样的沧桑感。也使这个被称为“粉红城市”或“玫瑰城”的斋普尔,显得不一样的富丽堂皇。
斋普尔古城,现称“旧市街”的四周,被环设有7座城门的城墙围聚着,城内建筑布局严谨,棋盘式街道纵横交错,道路平整宽广。可见当时對城市的规划有其章法,且眼光远大。城内的这些宫殿和古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如今虽然无奈地穿插在现代简陋的水泥房之间,但其傲然宏伟、脱俗的气势,依然让你感受强烈。
“我们先去看著名的风之宫殿。”导游发仔的话还未落音,我们的车就已径直地开到城市中心,在一条集市大街上的修鞋铺门口,胡乱停下(这在我们中国肯定罚款)。因为这里是唯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风之宫殿”全貌的地方。在鞋铺中,一位身着白衣,头缠绕着白布,长着白胡子白头发的老人在卖着各类尖头的传统鞋子。
老人仿佛已经很习惯旅游车停在他的小店门口,点头和我们打招呼。我打着手势示意想进他店铺里,想以他店里的尖头鞋为背景拍风宫,老人和善地允许我进内拍摄。
风宫,是这粉红城市的标志。这座优雅的宫殿,被现代水泥墙挤拥围聚在城市中心。真是可惜,为此它美丽的全貌无法被更多人清晰地看到,但仿佛也正是这般委屈,配合着附近建筑贵贱對比明显的悬殊,使她格外让人爱怜。
摘录编辑一段旅游书上對风宫的介绍:宫殿的正东是一条集市大街。当年王后和宫中嫔妃仕女就是在风宫那数百个精工雕饰的露台上观赏街市的繁华,倾听街头叫卖,并期望能从宫殿顶端眺望整个城市。宫殿造型独特,式样不凡,蜂窝状的窗栅使外头完全看不到里面。从正面看去,每间屋子都好像不很深。窗户伸出很多,设计十分巧妙,使风能四面流通。因通风条件非常好,所以称之为“风宫”。
我想,风宫这么独特的通风建筑,居住里面,倾听周边各种自然的风声、鸟鸣,一定分外清楚。而当年的公主们,会希望前面是大街?愿听各种嘈杂的叫卖声?眼前的这条破旧的街道一定是近代的产物,不然历代贫民和富人栖息地之间的距离,都不会靠得如此之近。无论当年拥有风宫的帝王多么亲民,也不可能将自己置于这种危险的地带吧!
登上斋普尔旧城之北的小山,远远向前望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有风宫这样的建筑。
整个斋普尔城,地处塔尔沙漠入口的干燥地带,这里气候干燥,在炫目的日光照射下,连影子都会变得很浅,风,自然显得特别稀罕。当然,这里广袤的大片土黄色的阔野上,尽显了独特的沙漠风情,不时有驼车通过,来来往往穿着五彩纱丽的女人们,更是让人着迷。
而斋普尔最著名的古迹,是离它10公里,位于山谷里的“琥珀宫”,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术
雄伟威武,是我第一眼看到“琥珀宫”的感觉。
当年未向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屈服的拉杰普特人,非常骁勇善战,他们的国王在这里建造了气势浩然的城堡,而可以俯瞰拉贾斯坦的炎热和干燥沙漠地带的琥珀宫,仅凭粗犷强悍的外观,根本无法想象,其内部的建筑竟会透着如此的优雅和细致。
“琥珀城”,显然是指这个城堡的颜色是“琥珀色”。然而,對于游客来说,这个名字更有神秘性和吸引力,是因为“琥珀”是一种珍贵的化石吧。我们的车,还开在离城堡很远的道路上,远远就看到左面的半山腰上,威武地矗立着这座浅琥珀色的宫殿。
车沿着山脚,来到一座建有花园的前庭,围着很高的墙,从这里开始有一条通往宫殿的路。想骑大象到山上琥珀宫的游客,须在这里排队买票。十几头大象,在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溜,大得有点吓人,与喧闹的游人和杂乱的汽车相比,它们显得非常安静。尽管事先已订好了门票,安排我们上山骑象,下山坐吉普。但大家斟酌了半天,队伍中胆小害怕的还是占多数,只能集体放弃骑大象,改坐吉普车。
琥珀宫的总体布局是顺山势而建的,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被称为“太阳门”(面向东面),它的正门迎着进来的广场。在这一层的西面是“月亮门”。太阳门当年只允许王室成员和朝内大臣使用,月亮门则是普通人通行。上第二层,有很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很有气派的公共会议大厅。
再往上是第三层,由一个花园、私人会客厅和“愉悦宫”组成。导游发仔把我们带到一根柱子前,對着内侧柱脚的一幅大理石雕图案,给我们指点了其中的奥秘。这是一幅蝴蝶戏花图,雕刻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中间最高的那朵花。用手选择不同的比例遮住花蕊,就可以看到花蕊既像狮子尾巴,又像大象的鼻子,将狮子尾巴和大象鼻子合起来则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而花瓣则像兔子尾巴。当然,这是利用人的错觉所做的艺术设计。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层,被称为“斋?辛格宫”(其实就是后宫)的设计。这是他1588年登基开始,历经25年建造完成的。斋?辛格宫平面呈正方形布局,底层每边各建三套结构面积一样的妃子住房,共12套,据说是为他的12位妃子所建。为了避免妃子间的嫉妒情绪,每套房子之间用高墙隔开,阻挡相互的视线,辛格临幸某位妃子时,其余的则无从知晓,从而避免了嫉妒的产生。
方形庭院的中央建有一处亭台,是用于节日期间妃子们聚会所用,而且只在节日时候使用。最妙的是,他几乎不参加妃子们的聚会。当她们聚会的时候,他只是站在城堡二层或三层突出的角亭上观赏。由于所有妃子的目光都投向他所处的高处,所以妃子们无法知晓他對其中的哪个妃子多看了几眼更加厚爱有加。这样就顺利地解决了妃子之间的嫉妒之意。国王并不是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别处。他要临幸哪位妃子,就会从自己寝宫墙内的通道直接进入这位妃子的房内,而其他妃子根本无法知晓。
“分割管理”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妃子之间的内讧问题,并且居高临下地掌控着女人们的表情和心 理。这的确说明了国王深谙女人的心理。
斋?辛格對于人心理的把握也体现在治国之术上。在他统治期间,對莫卧儿皇帝大表忠心。这一点也可以从琥珀堡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出来。虽然这是一个结合印度教和莫卧儿风格为一体的精美建筑,但莫卧儿风格居于主导,尤其是墙上的壁画,公共议事厅的结构、宫内外的花园以及材料的使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设计与泰姬陵、阿格拉堡的密切联系,甚至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规模上更小一些。
站在城堡上望向四方,看到万里长城般的城墙连绵不绝,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瞭望塔,它建造时是以攻防为主要考量。就城塞发展史来说,琥珀宫算是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因为无论欧洲或亚洲,中世纪的城堡多建在山上,以收易守难攻之效。
下山时,坐在车门都难以关上的破吉普车上,中途回首,近临城边由下方仰望,这城堡泰山压顶般的气势,更是令人震慑。
看了琥珀宫,遐想当年的国王面临广袤大沙漠的无情,面临强大的莫卧儿帝国的威胁,他的彪悍和君临城下的盛威,他的分割管理的御妻术。使我不由得联想万兽之王的狮子,在争得王位后,所有的母狮必须向它臣服的情景。
看来人类的动物本能,无论什么时期,无论多么不一样的帝国,都是如此。
彪悍和粉红,雄伟和精雅。矛盾的统一,极至地体现了这位统治者的智慧。
在印度最牛的,是牛。
斋普尔也是。牛被印度人尊为神,“圣牛”可以“横行霸道”,肆意地在大街上行走。
5月2日已是我们在印度的第12天。这些天,坐汽车从德里前往佛陀诞生及涅槃之地的这些城镇途中,如果前面堵车了,多半是因为牛要当街休息,没人敢打扰。牛不起来,车就别想走。悠然自得的各种牛,傲然地横卧在你的车前,摇着尾巴,扑打飞来的苍蝇,微微地闭着它的大眼睛,连瞅都不瞅候在眼前心急如焚的人与车,仿佛在對你说:“不用穿鼻,当街休息,都说我牛,就是牛。”
想象在闹市中,在现代化车水马龙的喧闹中,牛三五成群,有时候甚至更多,它们昂首阔步,威仪俨然,仿佛天下唯我独尊。这在全世界似乎只有信印度教的国家,才有这种神奇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情景。
對印度人崇拜的“圣牛”有数种说法:“牛是湿婆神的骑乘,也是它的魔下,同时还是人称它为‘南蒂’是生殖之神”;“牛也是毗湿奴创造出来的神圣生物”。印度教众神中以湿婆神与毗湿奴最具人气。毗湿奴不同于性格激烈的湿婆神,脾气温和;而且在世间遭遇灾难时,它会化身成世间生物拯救生灵,据说化身有10种。
在印度宪法中有关“牛”的条文如下:
第四十八条——农业?畜产?组织:国家依据现代、科学方针,努力成就农业?畜产的组织化,尤其戮力于保护、改良其他挤乳?拖拉用的畜牛,并谋求建立禁止屠杀的办法。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屠宰牲畜,但已经阐明了基本精神。
在印度,做牛比做人幸福多了,牛似乎颇为了解自己的“圣牛”地位,相较于其他动物,态度显得更高傲。甚至牛粪都是圣洁的象征,“鲜花插在牛粪上”应该是门当户對的珠联璧合。
在离开斋普尔时,车在行驶中突然停下,原来前面几条瘦骨嶙峋的牛正准备过街。在等待时,导游发仔指着正在慢慢悠悠边过街、边在街上寻食的圣牛说:“在我们印度的中小城市里,有钱的人家往往会养几头牛,并在牛身上烙上自己家的印记,将牛赶到街上去放养,每天上午和下午,在一个约定的时间,便拿着奶桶满街找自家的牛挤奶,牛不会丢失。”
看来这些所谓的圣牛,平时是没有人供奉的,更不用说按时给喂食喂水。它们也如乞丐般到处游荡,自己在街道边谋食求生。
这次,我和妹妹达丽为取印度的原生态素材,专门跑到那里的小城镇、菜市场去拍照,在杂沓人群与机动车中,山羊在街边喂小羊,闲晃的狗儿伺机窃取路边摊的食物失败被踹,一只只鸡鸭在人力车轮下钻动,它们怎么看都不像是有人饲养的样子。走在路上,脚下不是被走来走去的猪羊给绊到,就是屋顶上冷不防会跳下一只泼猴,前面还会被慢条斯理的圣牛挡住。反正,本就车来人往没有次序的街道,再加上与人类平等生活的动物在其中自由穿梭……
这种生态该说是人畜共存,还是人畜混杂?
“发仔,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吃奶的,给大家表演一下。”我们的小领队刘博士问导游,发仔尴尬地笑着,手伸向前,头往上仰着,嘴吮吸着,他示意了一个婴儿抓住母亲乳房的动作。旁边的刘博士笑着解释:“哈,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趴在母牛的怀里,抓住牛的乳头,用嘴直接吸奶的。”
印度真是一个不一样的帝国。它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贫富悬殊;又因宗教信仰,让那些富裕的人不会穷凶极恶的去追求权势和金钱。就有像当年释迦牟尼佛陀那样去超渡众生,就有像今天德里乞丐街每天准时来施舍的富人们。而穷人们则安于生存环境,享受神灵给予的现状,没什么野心去谋得身外之物。但这样,能造就平稳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吗?
是宗教信仰造就这种淳朴的心态,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这块土地上,人、牛和谐共存。大家自得其乐,對自然生态敬畏,對动物也本能地宠爱有加。我们在街头问路时,在那些目光纯真的眼睛中,看不到现代社会疲于生存而徒增的虚伪,就算是全身赤裸的苦行者们,也是神态坦荡地行走在大街上;无家可归者逆来顺受,在酷暑中默默地静躺在仅能挡雨遮阳的草棚和树荫下,在寒冷的晨风中,满足地围坐在露天燃烧的火堆旁。
记得前天在火车站候车,两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前来乞讨,都长着黑溜溜像小牛犊般的纯真大眼睛,她们用眼睛和我大方地對语着,表达她的目的,丝毫没有乞讨者的猥琐。她俩在你身边转悠着,嬉笑着逗你开心,虽然穿得破烂,但一点都不让你反感,反而心甘情愿地将兜里好吃的东西掏出来给她们。
一样的地方,一样的事情。對不一样的人,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每个人旅行的个体感受,它无法被复制。
而不一样的信仰,又会筑造不一样的帝国,产生不一样的风情。这也是我们都希望去亲历旅行的魅力所在吧!
不知去过粉城斋普尔的朋友,您的感受是否也不一样?
印度的五月,高温40多度,整个印度,仿若西游记中讲到的火焰山。
为了避开中午的炎热,我们去斋普尔那天,依然是早上5点,天一蒙蒙亮,就从印度的阿格拉开车出发。
“看啊,到斋普尔了!”突然不知是谁兴奋地叫了起来,惊醒了在车上睡着回笼觉的我们,大家马上精神抖擞起来。
其实,只是在快进入斋普尔城的道路上,而路边那些逐渐映入眼帘的古城墙残垣,已在隐约地、不露声色地显露着昔日帝国的威武气势,默默地告诉我们,当年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到了!
粉红色,是斋普尔旧城建筑统一的色调,显得与其他城市截然不一样。建筑物一片粉红,是因为采用红色系石材,而且大家皆特意配合,再涂上相类的颜色。它并不是那种感觉很浮浅的粉色,而是接近土红的玫瑰色。眼前,在道路沿途粉褐色的古旧城墙上,爬满了稠密的墨绿色的藤,衬映着城内粉红色的房屋,在湛蓝的天空烘托下,形成了满眼强烈的本色差對比,为斋普尔这个城市铺垫了浓郁神秘、厚重古朴的色调,呈现出与别的古城不一样的沧桑感。也使这个被称为“粉红城市”或“玫瑰城”的斋普尔,显得不一样的富丽堂皇。
斋普尔古城,现称“旧市街”的四周,被环设有7座城门的城墙围聚着,城内建筑布局严谨,棋盘式街道纵横交错,道路平整宽广。可见当时對城市的规划有其章法,且眼光远大。城内的这些宫殿和古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如今虽然无奈地穿插在现代简陋的水泥房之间,但其傲然宏伟、脱俗的气势,依然让你感受强烈。
“我们先去看著名的风之宫殿。”导游发仔的话还未落音,我们的车就已径直地开到城市中心,在一条集市大街上的修鞋铺门口,胡乱停下(这在我们中国肯定罚款)。因为这里是唯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风之宫殿”全貌的地方。在鞋铺中,一位身着白衣,头缠绕着白布,长着白胡子白头发的老人在卖着各类尖头的传统鞋子。
老人仿佛已经很习惯旅游车停在他的小店门口,点头和我们打招呼。我打着手势示意想进他店铺里,想以他店里的尖头鞋为背景拍风宫,老人和善地允许我进内拍摄。
风宫,是这粉红城市的标志。这座优雅的宫殿,被现代水泥墙挤拥围聚在城市中心。真是可惜,为此它美丽的全貌无法被更多人清晰地看到,但仿佛也正是这般委屈,配合着附近建筑贵贱對比明显的悬殊,使她格外让人爱怜。
摘录编辑一段旅游书上對风宫的介绍:宫殿的正东是一条集市大街。当年王后和宫中嫔妃仕女就是在风宫那数百个精工雕饰的露台上观赏街市的繁华,倾听街头叫卖,并期望能从宫殿顶端眺望整个城市。宫殿造型独特,式样不凡,蜂窝状的窗栅使外头完全看不到里面。从正面看去,每间屋子都好像不很深。窗户伸出很多,设计十分巧妙,使风能四面流通。因通风条件非常好,所以称之为“风宫”。
我想,风宫这么独特的通风建筑,居住里面,倾听周边各种自然的风声、鸟鸣,一定分外清楚。而当年的公主们,会希望前面是大街?愿听各种嘈杂的叫卖声?眼前的这条破旧的街道一定是近代的产物,不然历代贫民和富人栖息地之间的距离,都不会靠得如此之近。无论当年拥有风宫的帝王多么亲民,也不可能将自己置于这种危险的地带吧!
登上斋普尔旧城之北的小山,远远向前望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有风宫这样的建筑。
整个斋普尔城,地处塔尔沙漠入口的干燥地带,这里气候干燥,在炫目的日光照射下,连影子都会变得很浅,风,自然显得特别稀罕。当然,这里广袤的大片土黄色的阔野上,尽显了独特的沙漠风情,不时有驼车通过,来来往往穿着五彩纱丽的女人们,更是让人着迷。
而斋普尔最著名的古迹,是离它10公里,位于山谷里的“琥珀宫”,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术
雄伟威武,是我第一眼看到“琥珀宫”的感觉。
当年未向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屈服的拉杰普特人,非常骁勇善战,他们的国王在这里建造了气势浩然的城堡,而可以俯瞰拉贾斯坦的炎热和干燥沙漠地带的琥珀宫,仅凭粗犷强悍的外观,根本无法想象,其内部的建筑竟会透着如此的优雅和细致。
“琥珀城”,显然是指这个城堡的颜色是“琥珀色”。然而,對于游客来说,这个名字更有神秘性和吸引力,是因为“琥珀”是一种珍贵的化石吧。我们的车,还开在离城堡很远的道路上,远远就看到左面的半山腰上,威武地矗立着这座浅琥珀色的宫殿。
车沿着山脚,来到一座建有花园的前庭,围着很高的墙,从这里开始有一条通往宫殿的路。想骑大象到山上琥珀宫的游客,须在这里排队买票。十几头大象,在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溜,大得有点吓人,与喧闹的游人和杂乱的汽车相比,它们显得非常安静。尽管事先已订好了门票,安排我们上山骑象,下山坐吉普。但大家斟酌了半天,队伍中胆小害怕的还是占多数,只能集体放弃骑大象,改坐吉普车。
琥珀宫的总体布局是顺山势而建的,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被称为“太阳门”(面向东面),它的正门迎着进来的广场。在这一层的西面是“月亮门”。太阳门当年只允许王室成员和朝内大臣使用,月亮门则是普通人通行。上第二层,有很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很有气派的公共会议大厅。
再往上是第三层,由一个花园、私人会客厅和“愉悦宫”组成。导游发仔把我们带到一根柱子前,對着内侧柱脚的一幅大理石雕图案,给我们指点了其中的奥秘。这是一幅蝴蝶戏花图,雕刻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中间最高的那朵花。用手选择不同的比例遮住花蕊,就可以看到花蕊既像狮子尾巴,又像大象的鼻子,将狮子尾巴和大象鼻子合起来则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而花瓣则像兔子尾巴。当然,这是利用人的错觉所做的艺术设计。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层,被称为“斋?辛格宫”(其实就是后宫)的设计。这是他1588年登基开始,历经25年建造完成的。斋?辛格宫平面呈正方形布局,底层每边各建三套结构面积一样的妃子住房,共12套,据说是为他的12位妃子所建。为了避免妃子间的嫉妒情绪,每套房子之间用高墙隔开,阻挡相互的视线,辛格临幸某位妃子时,其余的则无从知晓,从而避免了嫉妒的产生。
方形庭院的中央建有一处亭台,是用于节日期间妃子们聚会所用,而且只在节日时候使用。最妙的是,他几乎不参加妃子们的聚会。当她们聚会的时候,他只是站在城堡二层或三层突出的角亭上观赏。由于所有妃子的目光都投向他所处的高处,所以妃子们无法知晓他對其中的哪个妃子多看了几眼更加厚爱有加。这样就顺利地解决了妃子之间的嫉妒之意。国王并不是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别处。他要临幸哪位妃子,就会从自己寝宫墙内的通道直接进入这位妃子的房内,而其他妃子根本无法知晓。
“分割管理”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妃子之间的内讧问题,并且居高临下地掌控着女人们的表情和心 理。这的确说明了国王深谙女人的心理。
斋?辛格對于人心理的把握也体现在治国之术上。在他统治期间,對莫卧儿皇帝大表忠心。这一点也可以从琥珀堡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出来。虽然这是一个结合印度教和莫卧儿风格为一体的精美建筑,但莫卧儿风格居于主导,尤其是墙上的壁画,公共议事厅的结构、宫内外的花园以及材料的使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设计与泰姬陵、阿格拉堡的密切联系,甚至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规模上更小一些。
站在城堡上望向四方,看到万里长城般的城墙连绵不绝,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瞭望塔,它建造时是以攻防为主要考量。就城塞发展史来说,琥珀宫算是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因为无论欧洲或亚洲,中世纪的城堡多建在山上,以收易守难攻之效。
下山时,坐在车门都难以关上的破吉普车上,中途回首,近临城边由下方仰望,这城堡泰山压顶般的气势,更是令人震慑。
看了琥珀宫,遐想当年的国王面临广袤大沙漠的无情,面临强大的莫卧儿帝国的威胁,他的彪悍和君临城下的盛威,他的分割管理的御妻术。使我不由得联想万兽之王的狮子,在争得王位后,所有的母狮必须向它臣服的情景。
看来人类的动物本能,无论什么时期,无论多么不一样的帝国,都是如此。
彪悍和粉红,雄伟和精雅。矛盾的统一,极至地体现了这位统治者的智慧。
在印度最牛的,是牛。
斋普尔也是。牛被印度人尊为神,“圣牛”可以“横行霸道”,肆意地在大街上行走。
5月2日已是我们在印度的第12天。这些天,坐汽车从德里前往佛陀诞生及涅槃之地的这些城镇途中,如果前面堵车了,多半是因为牛要当街休息,没人敢打扰。牛不起来,车就别想走。悠然自得的各种牛,傲然地横卧在你的车前,摇着尾巴,扑打飞来的苍蝇,微微地闭着它的大眼睛,连瞅都不瞅候在眼前心急如焚的人与车,仿佛在對你说:“不用穿鼻,当街休息,都说我牛,就是牛。”
想象在闹市中,在现代化车水马龙的喧闹中,牛三五成群,有时候甚至更多,它们昂首阔步,威仪俨然,仿佛天下唯我独尊。这在全世界似乎只有信印度教的国家,才有这种神奇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情景。
對印度人崇拜的“圣牛”有数种说法:“牛是湿婆神的骑乘,也是它的魔下,同时还是人称它为‘南蒂’是生殖之神”;“牛也是毗湿奴创造出来的神圣生物”。印度教众神中以湿婆神与毗湿奴最具人气。毗湿奴不同于性格激烈的湿婆神,脾气温和;而且在世间遭遇灾难时,它会化身成世间生物拯救生灵,据说化身有10种。
在印度宪法中有关“牛”的条文如下:
第四十八条——农业?畜产?组织:国家依据现代、科学方针,努力成就农业?畜产的组织化,尤其戮力于保护、改良其他挤乳?拖拉用的畜牛,并谋求建立禁止屠杀的办法。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屠宰牲畜,但已经阐明了基本精神。
在印度,做牛比做人幸福多了,牛似乎颇为了解自己的“圣牛”地位,相较于其他动物,态度显得更高傲。甚至牛粪都是圣洁的象征,“鲜花插在牛粪上”应该是门当户對的珠联璧合。
在离开斋普尔时,车在行驶中突然停下,原来前面几条瘦骨嶙峋的牛正准备过街。在等待时,导游发仔指着正在慢慢悠悠边过街、边在街上寻食的圣牛说:“在我们印度的中小城市里,有钱的人家往往会养几头牛,并在牛身上烙上自己家的印记,将牛赶到街上去放养,每天上午和下午,在一个约定的时间,便拿着奶桶满街找自家的牛挤奶,牛不会丢失。”
看来这些所谓的圣牛,平时是没有人供奉的,更不用说按时给喂食喂水。它们也如乞丐般到处游荡,自己在街道边谋食求生。
这次,我和妹妹达丽为取印度的原生态素材,专门跑到那里的小城镇、菜市场去拍照,在杂沓人群与机动车中,山羊在街边喂小羊,闲晃的狗儿伺机窃取路边摊的食物失败被踹,一只只鸡鸭在人力车轮下钻动,它们怎么看都不像是有人饲养的样子。走在路上,脚下不是被走来走去的猪羊给绊到,就是屋顶上冷不防会跳下一只泼猴,前面还会被慢条斯理的圣牛挡住。反正,本就车来人往没有次序的街道,再加上与人类平等生活的动物在其中自由穿梭……
这种生态该说是人畜共存,还是人畜混杂?
“发仔,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吃奶的,给大家表演一下。”我们的小领队刘博士问导游,发仔尴尬地笑着,手伸向前,头往上仰着,嘴吮吸着,他示意了一个婴儿抓住母亲乳房的动作。旁边的刘博士笑着解释:“哈,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趴在母牛的怀里,抓住牛的乳头,用嘴直接吸奶的。”
印度真是一个不一样的帝国。它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贫富悬殊;又因宗教信仰,让那些富裕的人不会穷凶极恶的去追求权势和金钱。就有像当年释迦牟尼佛陀那样去超渡众生,就有像今天德里乞丐街每天准时来施舍的富人们。而穷人们则安于生存环境,享受神灵给予的现状,没什么野心去谋得身外之物。但这样,能造就平稳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吗?
是宗教信仰造就这种淳朴的心态,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这块土地上,人、牛和谐共存。大家自得其乐,對自然生态敬畏,對动物也本能地宠爱有加。我们在街头问路时,在那些目光纯真的眼睛中,看不到现代社会疲于生存而徒增的虚伪,就算是全身赤裸的苦行者们,也是神态坦荡地行走在大街上;无家可归者逆来顺受,在酷暑中默默地静躺在仅能挡雨遮阳的草棚和树荫下,在寒冷的晨风中,满足地围坐在露天燃烧的火堆旁。
记得前天在火车站候车,两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前来乞讨,都长着黑溜溜像小牛犊般的纯真大眼睛,她们用眼睛和我大方地對语着,表达她的目的,丝毫没有乞讨者的猥琐。她俩在你身边转悠着,嬉笑着逗你开心,虽然穿得破烂,但一点都不让你反感,反而心甘情愿地将兜里好吃的东西掏出来给她们。
一样的地方,一样的事情。對不一样的人,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每个人旅行的个体感受,它无法被复制。
而不一样的信仰,又会筑造不一样的帝国,产生不一样的风情。这也是我们都希望去亲历旅行的魅力所在吧!
不知去过粉城斋普尔的朋友,您的感受是否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