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博因其方便快捷的操作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网络信息传播工具,更发挥着传播思想、建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在分析微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微博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微博在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全新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何帮助正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微博环境中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微博的特点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不仅具备其他网络传播媒介所共有的开放性、高度的信息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操作的方便快捷和入门的草根性。微博即微型博客,其文本内容通常都被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它不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思维逻辑性,简单的语言文字或一张图片就能够快速表达个人观点、记录生活现场。
(2)信息内容的碎片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方式属于“碎片化”传播,其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介,它没有任何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利用微博随时随地发布新闻、时事点评,记录生活状态、心情思绪等。
(3)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是成裂变形态的。它通过用户间的关注、转发等功能,一个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进而实现广泛传播。这打破了传统媒介和其他网络媒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开创了独有的交互裂变式的传播途径。
(4)个性化定制的信息资源阅读。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这一功能来实现更多信息的获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来选择关注哪些微博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源完全由用户自己选择定制。
2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1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事件讨论、提高责任意识。微博使用人群上至各界精英名流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来自各方的观点在微博交汇、碰撞,任何一个事件引发的大讨论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大学生作为普通用户参与其中。通过对于各种事件的分析、讨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从中认识社会、体味生活,从因为伦理缺失、道德失守等问题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中进行反思,激发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拉近大学生与各行精英们的距离,与榜样为友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各行各业精英们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一些优秀人士的微博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魅力,也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与精英们共同探讨。
2.2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1)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使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发展时期,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的信息过滤和辨别。“秦火火”、“立二折四”等人利用微博,借助社会敏感、热点话题,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及一些网络推手利用微博用户中的大量大学生群体富于热情、充满正义的特点,肆意散播虚假信息、捏造事实,促使网络谣言在微博中迅速传播等恶劣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和社会安定。这些网络谣言极易对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错位、扭曲,严重的甚至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2)微博上包含的多元化价值观念,致使大学生正在形成发展时期的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以“郭美美炫富”事件为代表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代表的权贵主义价值观、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道德沦丧、自私自利的价值观等等都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起冲击。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和新鲜世界的好奇心在微博上发布一些道德观念缺失的信息和低俗、有害的观念,来提高点击率以此追求经济回报。由此传播出去的大量歪曲的价值观十分容易使媒介信息过滤能力和辨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们遭受毒害,严重的更会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迷失方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3)由于微博获取信息的可定制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微博中获取信息、观念的片面化和认知的局限性。大学生会更多地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兴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来进行关注,如果偶尔出现与自己取向不符的信息时,也可通过取消关注来屏蔽掉此类信息使其永不出现在自己的首页。这样高度自由的可定制性非常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在与人交流互动中更会愈发排斥其他不同观点群体的意见,导致看待问题时不能站在全面的角度进行总体的、多方位的分析判断。如此下去极易导致思维禁锢、缺乏创造力、看待问题偏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成熟发展。
3 充分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开启科学价值观教育引导新机制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主动开通微博、使用微博,在微博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只有改变以往刻板、老套、生硬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微博塑造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平等对话、寓教于乐的新形象真正融入学生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
(2)高校思政教师在利用微博热门事件进行价值观引导时,不能一味只针对负面事件中的不良信息、观念进行批评和讨论,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和质疑权利的同时,也要多多引导学生关注微博上不断宣传的正面人物和事件。例如:各大媒体推行的关爱孤寡老人行动、找寻被拐儿童的爱心传递行动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社会正能量,在正能量的指引和领导下树立更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 3.2 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科学的舆论疏导体制
(1)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在微博中重塑占据舆论影响主导权的官方微博形象,让主流的声音、真实可信的声音去引导公众意见。代表政府形象的各类官方微博应该贴近大众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微博信息世界中,提供真实可靠的声音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
(2)政府官方微博要经常邀请一些业界权威人士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与推广,以此消除不实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原事件真相,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针对热门事件,邀请一些大学的教授专家、社会公众人物、官员等做客微博访谈,同广大网民一起参与事件讨论、进行对话,在探讨中,能够让网民清楚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看清事件的真相,进而对事件有合理的判断。
3.3 推行相关法律政策,实现政府对微博的法制化监管
推行立法,在法律层面上实现政府对微博的有效监管。近年来为规范互联网秩序,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具有的公共性、匿名性等特点,不断翻新犯罪手段,以“秦火火”、“立二折四”、周禄宝等人为例的犯罪分子利用微博实施诽谤、传播谣言、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公共秩序,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须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才能适应依法准确、有力打击的需要。
针对此类网络谣言问题,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若干规定。总共10条的司法解释,其中将“编造虚假信息”和“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等行为列为犯罪,而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构成诽谤罪。同时,明确了如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事责任;发帖威胁索财或定敲诈勒索罪;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可按寻衅滋事罪处罚;网络辱骂恐吓可追究寻衅滋事罪;网络反腐非故意失实不构成诽谤等规定。
十条司法解释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让人们清楚哪些言论可以发表,哪些言论触犯了法律红线,保证公民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公民的表达权。与此同时,也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是斩断网络谣言的一把利剑,能够规范网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持续不断地推行相关的法律的建立和实施,能够起到净化微博环境的巨大作用,从而为微博环境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 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
[3] 华人文摘.打击网络谣言的最新司法解释全文[J/OL].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5c54c9e0101nr4w.html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微博在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全新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何帮助正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微博环境中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微博的特点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不仅具备其他网络传播媒介所共有的开放性、高度的信息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操作的方便快捷和入门的草根性。微博即微型博客,其文本内容通常都被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它不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思维逻辑性,简单的语言文字或一张图片就能够快速表达个人观点、记录生活现场。
(2)信息内容的碎片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方式属于“碎片化”传播,其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介,它没有任何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利用微博随时随地发布新闻、时事点评,记录生活状态、心情思绪等。
(3)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是成裂变形态的。它通过用户间的关注、转发等功能,一个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进而实现广泛传播。这打破了传统媒介和其他网络媒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开创了独有的交互裂变式的传播途径。
(4)个性化定制的信息资源阅读。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这一功能来实现更多信息的获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来选择关注哪些微博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源完全由用户自己选择定制。
2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1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事件讨论、提高责任意识。微博使用人群上至各界精英名流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来自各方的观点在微博交汇、碰撞,任何一个事件引发的大讨论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大学生作为普通用户参与其中。通过对于各种事件的分析、讨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从中认识社会、体味生活,从因为伦理缺失、道德失守等问题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中进行反思,激发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拉近大学生与各行精英们的距离,与榜样为友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各行各业精英们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一些优秀人士的微博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魅力,也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与精英们共同探讨。
2.2 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1)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使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发展时期,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的信息过滤和辨别。“秦火火”、“立二折四”等人利用微博,借助社会敏感、热点话题,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及一些网络推手利用微博用户中的大量大学生群体富于热情、充满正义的特点,肆意散播虚假信息、捏造事实,促使网络谣言在微博中迅速传播等恶劣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和社会安定。这些网络谣言极易对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错位、扭曲,严重的甚至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2)微博上包含的多元化价值观念,致使大学生正在形成发展时期的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以“郭美美炫富”事件为代表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代表的权贵主义价值观、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道德沦丧、自私自利的价值观等等都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起冲击。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和新鲜世界的好奇心在微博上发布一些道德观念缺失的信息和低俗、有害的观念,来提高点击率以此追求经济回报。由此传播出去的大量歪曲的价值观十分容易使媒介信息过滤能力和辨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们遭受毒害,严重的更会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迷失方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3)由于微博获取信息的可定制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微博中获取信息、观念的片面化和认知的局限性。大学生会更多地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兴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来进行关注,如果偶尔出现与自己取向不符的信息时,也可通过取消关注来屏蔽掉此类信息使其永不出现在自己的首页。这样高度自由的可定制性非常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在与人交流互动中更会愈发排斥其他不同观点群体的意见,导致看待问题时不能站在全面的角度进行总体的、多方位的分析判断。如此下去极易导致思维禁锢、缺乏创造力、看待问题偏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成熟发展。
3 充分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开启科学价值观教育引导新机制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主动开通微博、使用微博,在微博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只有改变以往刻板、老套、生硬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微博塑造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平等对话、寓教于乐的新形象真正融入学生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
(2)高校思政教师在利用微博热门事件进行价值观引导时,不能一味只针对负面事件中的不良信息、观念进行批评和讨论,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和质疑权利的同时,也要多多引导学生关注微博上不断宣传的正面人物和事件。例如:各大媒体推行的关爱孤寡老人行动、找寻被拐儿童的爱心传递行动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社会正能量,在正能量的指引和领导下树立更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 3.2 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科学的舆论疏导体制
(1)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在微博中重塑占据舆论影响主导权的官方微博形象,让主流的声音、真实可信的声音去引导公众意见。代表政府形象的各类官方微博应该贴近大众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微博信息世界中,提供真实可靠的声音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
(2)政府官方微博要经常邀请一些业界权威人士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与推广,以此消除不实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原事件真相,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针对热门事件,邀请一些大学的教授专家、社会公众人物、官员等做客微博访谈,同广大网民一起参与事件讨论、进行对话,在探讨中,能够让网民清楚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看清事件的真相,进而对事件有合理的判断。
3.3 推行相关法律政策,实现政府对微博的法制化监管
推行立法,在法律层面上实现政府对微博的有效监管。近年来为规范互联网秩序,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具有的公共性、匿名性等特点,不断翻新犯罪手段,以“秦火火”、“立二折四”、周禄宝等人为例的犯罪分子利用微博实施诽谤、传播谣言、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公共秩序,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须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才能适应依法准确、有力打击的需要。
针对此类网络谣言问题,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若干规定。总共10条的司法解释,其中将“编造虚假信息”和“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等行为列为犯罪,而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构成诽谤罪。同时,明确了如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事责任;发帖威胁索财或定敲诈勒索罪;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可按寻衅滋事罪处罚;网络辱骂恐吓可追究寻衅滋事罪;网络反腐非故意失实不构成诽谤等规定。
十条司法解释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让人们清楚哪些言论可以发表,哪些言论触犯了法律红线,保证公民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公民的表达权。与此同时,也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是斩断网络谣言的一把利剑,能够规范网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持续不断地推行相关的法律的建立和实施,能够起到净化微博环境的巨大作用,从而为微博环境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 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
[3] 华人文摘.打击网络谣言的最新司法解释全文[J/OL].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5c54c9e0101nr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