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地大教了27年书,20年前就开设了这门选修课。”褚宝增告诉记者。褚宝增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授,教数学,同时每学期开设公选课《中国古典文学史略》,在全校最大的教室上课。褚老师也是诗人,古诗、近体诗、词与新诗皆善。
在理工院校教数学专业的褚宝增同时开古文学课,听起来反差很大。事实上,这20多年的大学教书时光里,他不仅仅是教数学、讲诗词,还曾是足球教练、辩论队指导,他更教导学生做人、做事,陪伴他们成长。
文理双全
文理双全
“我喜欢数学,也好诗词。”褚宝增笑说,“我鼓励孩子们学理科,由理转文容易,学文就是一条不归路。”从求学时期开始,文与理不断碰撞,大学毕业时,仿似打通任督二脉,褚宝增在兴趣中受益颇丰。
褚宝增是北京大兴人,1981年在北京黄村一中上高二,是全校偏科的绝对典范,他回忆年轻的自己:字体天下独一无二,生字读音最多保证对一半,作文笔下动则千言而主题飘忽不定,是老师课上讲解的反面教材。数学在高一时就比高二最好的还好。1982年,褚宝增以全校应届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他永远感谢南大的心胸。“70分的英语我抢占了11分,120分的语文我没凑够60分,120分的数学我比北京市的平均分高了80多分,入学后才知道,我数学接近最高,总分确实最少。”
大三,褚宝增越学越有恐慌感,他意识到自己很难在数学领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自我怀疑。于是,他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丰富的藏书,学着写诗。事实上,褚宝增心底里一直强烈反抗别人说他语文不成,他课余勤奋经营,到大三时已写了800余首诗,多年后回忆,褚宝增说“那800余首多是五七言绝句的形状,偶尔也夹杂一些不论平仄只对字数的词”。那时,新诗风头正劲,他独以古诗诗人标榜,很有些卓尔不群的得意。他摆出笑傲江湖的姿态,也是促进自己学诗写诗的动力。
大四,褚宝增旁听了许永璋教授给中文系学生开的专业课《杜甫研究》。许教授是安徽桐城人,匡亚明校长赏识其才学于1978年亲聘到南大做兼职教授。不久,褚宝增又知道许教授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桐城学派继承人,著名唐诗研究专家与才华横溢的诗人。上了一个月的课,褚宝增的胆量大了起来。许教授总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他就把自己的一首五律呈到教授面前,请教授批改。教授高兴地接了。褚宝增之前很少写律诗,多是绝句,第一次把习作呈给先生,心里很是不安,不知先生何时批改,也不知先生何时回复。
快上课了,教授在黑板上抄写东西,一行字后,褚宝增发现是他刚才呈给先生的诗,旋即面红耳赤,好在他坐最后一排,无人发现。有同学讥笑:“这也是诗?”上课了,教授没有说作者,开始从平仄、对仗、换字、用韵等方面进行讲解与修改。在褚宝增听来,这堂课的内容依旧,味道却有天壤之别,他确信先生除五车学问外,更具八斗诗才。
下课铃一响,褚宝增就想赶紧跑,却被教授唤住,等其他学生走后,跟他说已粗通格律,坚持下来必有成果。为了推脱这首诗的诸多不足,减少自己的羞怯,褚宝增告诉先生自己是数学系的学生,选听课是想跟先生学写诗,已坚持写了几百首习作。教授听后又惊讶又感动,中文系的学生都极少学古诗,一个学数学的学生却有如此举动。许教授马上告知他的住址,说可以随时去找他讨论,并让褚宝增买一本清朝汤文璐编的《诗韵合璧》,留意古今平仄的区别。
陪教授走回住处,别后褚宝增高兴坏了,忙着去买书,但空手而归。当晚,他就托中文系的老乡在同学间买了本二手的,二十余年参照至今。
此后,褚宝增常常拿着习作找先生,先生边改边讲,他抗住了被点评时的挫败感。比起自学,有了老师的指点,褚宝增写的诗作越来越有了形状,“从那以后就不舍昼夜一直坚持到现在”。两个月后,褚宝增写出一联“霜欺坪草老,秋剩野花黄”,先生说已有诗味,得到这句评价他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高兴,晚上就召集几个哥们儿喝了一顿。八九个月后,快毕业的前一月,褚宝增去西安看学长,离别时的诗句“今宵一别何时会,明夜金陵梦里知”;他题南京鼓楼的“何需红袖添诗句,明鼓清碑伴笔调”,被先生夸“渐得诗法”。先生的肯定和鼓励,让褚宝增越发勤奋地走上文学的不归路。
褚宝增很早就已经决定毕业后当老师,教数学。“我喜欢当老师。我还有个特点就是嘴贫,北京人嘛,在讲台上贫还有点意思。”褚宝增大笑。毕业后,他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了教书生涯。
课堂是多值函数也是多元函数
听过许教授讲课,跟着学诗,褚宝增知道了想要做一名好的教师应达到的样子。在地大的前5年,他全神贯注于数学专业的教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的观点都建立在经典的基础之上,不容许随便创新。数学的课虽然几十门,但是内在的逻辑联系很强,把其中的联系理清了就一通百通了。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数学老师,5年就够了。”褚宝增说,这些年的备课,他不是准备数学的内容,而是准备如何把课讲好,借助多种手段来讲数学。上高数课,褚宝增不带课本、不用PPT,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写满了公式,学生们忙着记笔记。他从不拖堂,往往会留出十分钟答疑解惑,或者跟大家聊聊时事热点。褚宝增上课不点名,学生少有翘课的,倒是常有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蹭课。
褚宝增坦言,严格说起来他在文学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在数学上花费的时间还要多,家里的书摆满了房间,数学书都在办公室放着。在开中国古典文学史的选修课前,褚宝增准备了很长时间,先准备提纲,然后找资料,查阅了70多种参考文献。“既然要开课,就一定要讲得和别人有区别,否则大家自己看书就好了。我教文学史的重点主要在文人而不是文学,以人存文。”褚宝增说,“另外,我希望通过讲课能让大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讲文化兴国,文学创作也是文化强国的一部分。”开课后,学生来了不少,很快原本只开一学期的课增加到两个学期,得用最大的教室上课。在授课过程中,褚宝增不断调整内容,2009年,他编写了教材,将点连线,将线张面,勾勒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空间。当学生时,褚宝增最欣赏先生讲杜甫《饮中八仙》的过程,惟妙惟肖。每年给学生上选修课时,褚宝增讲到唐诗处必定讲解杜甫的《饮中八仙》,台下学生掌声迭起,他心中暗想:掌声,全是给先生您的。 虽然褚宝增的选修课火爆,也是有挂科的。“这学期就有4个不及格的,严格的说是有13个,有9个人我看过了50分也就给过了。他们挂科的原因之一是没听课,要是自己有点底子也能够过,最后没过的人那就是又没听课又没有底子了。”看到学生答题太不像话了,褚宝增会生气,生气的结果是20分的题一分不给。事实上,考试是开卷形式,只不过学生就算拿着手机上网搜资料也未必能通过,考的内容都是褚宝增课上讲的,只有认真听课才能答到点子上。有时候,褚宝增在课上就告诉大家这内容会考试,期末考时,卷上必定出现。因为课时紧张,上课人多,褚宝增没时间点名,第一次课上讲《诗经·关雎》,他就留下了作业,补写《关雎》,交作业的时间不确定。之后的某堂课后,褚宝增提着个袋子笑眯眯地站在教室门口,学生们把作业放入就可以离开了。点名、交作业一举两得。
来上文学史课的学生,每个人都要先给自己取个字,褚宝增会讲解字和号的区别,也会细致地帮学生修改字。让他欣喜的是,近些年愿意学诗词的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2013年年初,褚宝增第一次收徒,5个徒弟不完全是地大的学生。“他们很有慧根,有个学生虽然是中专生,思维很敏捷,翻译诗的功夫很不错,能把汉语诗翻译成英语,英汉互译。”说起徒弟,褚宝增满是笑意。2013年开课后,褚宝增遇到了两个很喜欢写诗的学生,他鼓励学生:“你们的诗律法虽有不规整之处,但是老师在你们这个年纪远不如你们,想超过我很简单,比我努力,再过十到二十年肯定会超过我。写诗没有别的,就是功夫,要有敏锐的观察。”
无论是数学课堂还是文学课堂,在褚宝增看来,课堂是一个多值函数,当老师是自变量时,每一个同学的接受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函数值,当老师的就要责无旁贷地提高每一个同学的课堂接受效率。同时,课堂也是一个多元函数,当同学们是自变量时,每一个同学的自身能力和主动程度亦不尽相同,当学生的不能总是静观其变,应该参与其中,刺激老师提高科学的表达能力。
请把我这个瓶盖拧开并扔掉
“言诗便知雅好,好诗者未必皆雅士,余当属此类。”褚宝增自述“衣皱髭荒,声高嗓裂”,嗓子2003年在廊坊大学城讲课时彻底坏了。他讲课投入,教室很大又没有麦克风,不自觉地就卯足了劲儿,很快嗓子就哑了。采访后,褚宝增赶着去开会,匆匆道别,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而去,的确没有所谓的文人之雅,但是言谈间热情豪爽,是个性情中人。
褚宝增很难拒绝学生,课余时间,学生们喜欢找褚宝增当评委、参与学生活动,褚宝增总是欣然前往。因为给辩论赛当过评委,后来他被学生们请去当辩论队的主教练。褚宝增带着地大的辩论队在北京八大学院辩论赛中赢得冠军。
褚宝增是足球迷,看到信息工程学院的足球队在学校的“地光杯”屡战屡败,他自告奋勇当足球队的教练。“我不会踢球,但是我有战术啊!”褚宝增当了9年的教练,他把信工当作心目中的国家队。他带的队伍纪律严明,战术素养高,每次比赛开始之前讲战术,结束了以后还要总结。2004年最后一次执教,校内联赛上拿了亚军,褚宝增再三对信工的小伙子们说对不起,因为他只有冠军一个目标。比赛结束后,看台下的褚宝增后悔而自责,如果把战术安排得再合理些、投入的精力再多些,结果肯定不一样。虽然无言,他的内心泪流如注。第二天大早,褚宝增来到无人的办公室,眼泪“倾泻而出,以祭奠9年的执教历程”。“比赛可以失败,精神必须胜利”是褚宝增留给足球队的精神财富。
课余褚宝增常常给同学们开讲座,谈谈写诗、讲讲读书,文学史课上没讲到的古代战略思想等也都在讲座里细细讲来。经常有学生来聊天,学习上不会做的题、创作诗歌时的瓶颈、生活里的烦恼,褚宝增总是能让学生振奋而去。
此外,学校里的大型文艺晚会、校庆活动等,褚宝增是一定领命舞文弄墨的。“比如学校布置任务,晚会的诗歌创作,我还得‘装嫩’,以毕业生的口吻写毕业生的心理。”褚宝增笑说。2012年地大60周年的校庆晚会上,诗朗诵《攀登》是褚宝增和弟子一起写的,来回改了7次。古诗词不适合在晚会上朗诵,褚宝增为了朗诵效果写了一篇骈赋《领航地学》,八百多字一韵到底,尽量不用典故,以便理解,同时还把现代的地质名词融入其中。“这个八百多字的赋确实很累。”褚宝增说。
一次,褚宝增应邀为地大青年报社的新年校园文化精华版写文章,他填了一首《沁园春》,在注释中写到:“我的序最多是个酒瓶盖,同学们优美的作品才是酒。团委信息中心地大青年报社是精致的酒瓶,请把我这个瓶盖拧开并扔掉,痛饮瓶中的醇酒吧。”褚宝增鼓励学生们做一个有“内容”的人,把文学作为生活的消遣,或者感情的释放,如此“休闲”的文学方能显示“内容”的母版,文学的社会功效自然产生。
(校园记者王永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在理工院校教数学专业的褚宝增同时开古文学课,听起来反差很大。事实上,这20多年的大学教书时光里,他不仅仅是教数学、讲诗词,还曾是足球教练、辩论队指导,他更教导学生做人、做事,陪伴他们成长。
文理双全
文理双全
“我喜欢数学,也好诗词。”褚宝增笑说,“我鼓励孩子们学理科,由理转文容易,学文就是一条不归路。”从求学时期开始,文与理不断碰撞,大学毕业时,仿似打通任督二脉,褚宝增在兴趣中受益颇丰。
褚宝增是北京大兴人,1981年在北京黄村一中上高二,是全校偏科的绝对典范,他回忆年轻的自己:字体天下独一无二,生字读音最多保证对一半,作文笔下动则千言而主题飘忽不定,是老师课上讲解的反面教材。数学在高一时就比高二最好的还好。1982年,褚宝增以全校应届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他永远感谢南大的心胸。“70分的英语我抢占了11分,120分的语文我没凑够60分,120分的数学我比北京市的平均分高了80多分,入学后才知道,我数学接近最高,总分确实最少。”
大三,褚宝增越学越有恐慌感,他意识到自己很难在数学领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自我怀疑。于是,他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丰富的藏书,学着写诗。事实上,褚宝增心底里一直强烈反抗别人说他语文不成,他课余勤奋经营,到大三时已写了800余首诗,多年后回忆,褚宝增说“那800余首多是五七言绝句的形状,偶尔也夹杂一些不论平仄只对字数的词”。那时,新诗风头正劲,他独以古诗诗人标榜,很有些卓尔不群的得意。他摆出笑傲江湖的姿态,也是促进自己学诗写诗的动力。
大四,褚宝增旁听了许永璋教授给中文系学生开的专业课《杜甫研究》。许教授是安徽桐城人,匡亚明校长赏识其才学于1978年亲聘到南大做兼职教授。不久,褚宝增又知道许教授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桐城学派继承人,著名唐诗研究专家与才华横溢的诗人。上了一个月的课,褚宝增的胆量大了起来。许教授总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他就把自己的一首五律呈到教授面前,请教授批改。教授高兴地接了。褚宝增之前很少写律诗,多是绝句,第一次把习作呈给先生,心里很是不安,不知先生何时批改,也不知先生何时回复。
快上课了,教授在黑板上抄写东西,一行字后,褚宝增发现是他刚才呈给先生的诗,旋即面红耳赤,好在他坐最后一排,无人发现。有同学讥笑:“这也是诗?”上课了,教授没有说作者,开始从平仄、对仗、换字、用韵等方面进行讲解与修改。在褚宝增听来,这堂课的内容依旧,味道却有天壤之别,他确信先生除五车学问外,更具八斗诗才。
下课铃一响,褚宝增就想赶紧跑,却被教授唤住,等其他学生走后,跟他说已粗通格律,坚持下来必有成果。为了推脱这首诗的诸多不足,减少自己的羞怯,褚宝增告诉先生自己是数学系的学生,选听课是想跟先生学写诗,已坚持写了几百首习作。教授听后又惊讶又感动,中文系的学生都极少学古诗,一个学数学的学生却有如此举动。许教授马上告知他的住址,说可以随时去找他讨论,并让褚宝增买一本清朝汤文璐编的《诗韵合璧》,留意古今平仄的区别。
陪教授走回住处,别后褚宝增高兴坏了,忙着去买书,但空手而归。当晚,他就托中文系的老乡在同学间买了本二手的,二十余年参照至今。
此后,褚宝增常常拿着习作找先生,先生边改边讲,他抗住了被点评时的挫败感。比起自学,有了老师的指点,褚宝增写的诗作越来越有了形状,“从那以后就不舍昼夜一直坚持到现在”。两个月后,褚宝增写出一联“霜欺坪草老,秋剩野花黄”,先生说已有诗味,得到这句评价他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高兴,晚上就召集几个哥们儿喝了一顿。八九个月后,快毕业的前一月,褚宝增去西安看学长,离别时的诗句“今宵一别何时会,明夜金陵梦里知”;他题南京鼓楼的“何需红袖添诗句,明鼓清碑伴笔调”,被先生夸“渐得诗法”。先生的肯定和鼓励,让褚宝增越发勤奋地走上文学的不归路。
褚宝增很早就已经决定毕业后当老师,教数学。“我喜欢当老师。我还有个特点就是嘴贫,北京人嘛,在讲台上贫还有点意思。”褚宝增大笑。毕业后,他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了教书生涯。
课堂是多值函数也是多元函数
听过许教授讲课,跟着学诗,褚宝增知道了想要做一名好的教师应达到的样子。在地大的前5年,他全神贯注于数学专业的教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的观点都建立在经典的基础之上,不容许随便创新。数学的课虽然几十门,但是内在的逻辑联系很强,把其中的联系理清了就一通百通了。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数学老师,5年就够了。”褚宝增说,这些年的备课,他不是准备数学的内容,而是准备如何把课讲好,借助多种手段来讲数学。上高数课,褚宝增不带课本、不用PPT,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写满了公式,学生们忙着记笔记。他从不拖堂,往往会留出十分钟答疑解惑,或者跟大家聊聊时事热点。褚宝增上课不点名,学生少有翘课的,倒是常有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蹭课。
褚宝增坦言,严格说起来他在文学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在数学上花费的时间还要多,家里的书摆满了房间,数学书都在办公室放着。在开中国古典文学史的选修课前,褚宝增准备了很长时间,先准备提纲,然后找资料,查阅了70多种参考文献。“既然要开课,就一定要讲得和别人有区别,否则大家自己看书就好了。我教文学史的重点主要在文人而不是文学,以人存文。”褚宝增说,“另外,我希望通过讲课能让大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讲文化兴国,文学创作也是文化强国的一部分。”开课后,学生来了不少,很快原本只开一学期的课增加到两个学期,得用最大的教室上课。在授课过程中,褚宝增不断调整内容,2009年,他编写了教材,将点连线,将线张面,勾勒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空间。当学生时,褚宝增最欣赏先生讲杜甫《饮中八仙》的过程,惟妙惟肖。每年给学生上选修课时,褚宝增讲到唐诗处必定讲解杜甫的《饮中八仙》,台下学生掌声迭起,他心中暗想:掌声,全是给先生您的。 虽然褚宝增的选修课火爆,也是有挂科的。“这学期就有4个不及格的,严格的说是有13个,有9个人我看过了50分也就给过了。他们挂科的原因之一是没听课,要是自己有点底子也能够过,最后没过的人那就是又没听课又没有底子了。”看到学生答题太不像话了,褚宝增会生气,生气的结果是20分的题一分不给。事实上,考试是开卷形式,只不过学生就算拿着手机上网搜资料也未必能通过,考的内容都是褚宝增课上讲的,只有认真听课才能答到点子上。有时候,褚宝增在课上就告诉大家这内容会考试,期末考时,卷上必定出现。因为课时紧张,上课人多,褚宝增没时间点名,第一次课上讲《诗经·关雎》,他就留下了作业,补写《关雎》,交作业的时间不确定。之后的某堂课后,褚宝增提着个袋子笑眯眯地站在教室门口,学生们把作业放入就可以离开了。点名、交作业一举两得。
来上文学史课的学生,每个人都要先给自己取个字,褚宝增会讲解字和号的区别,也会细致地帮学生修改字。让他欣喜的是,近些年愿意学诗词的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2013年年初,褚宝增第一次收徒,5个徒弟不完全是地大的学生。“他们很有慧根,有个学生虽然是中专生,思维很敏捷,翻译诗的功夫很不错,能把汉语诗翻译成英语,英汉互译。”说起徒弟,褚宝增满是笑意。2013年开课后,褚宝增遇到了两个很喜欢写诗的学生,他鼓励学生:“你们的诗律法虽有不规整之处,但是老师在你们这个年纪远不如你们,想超过我很简单,比我努力,再过十到二十年肯定会超过我。写诗没有别的,就是功夫,要有敏锐的观察。”
无论是数学课堂还是文学课堂,在褚宝增看来,课堂是一个多值函数,当老师是自变量时,每一个同学的接受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函数值,当老师的就要责无旁贷地提高每一个同学的课堂接受效率。同时,课堂也是一个多元函数,当同学们是自变量时,每一个同学的自身能力和主动程度亦不尽相同,当学生的不能总是静观其变,应该参与其中,刺激老师提高科学的表达能力。
请把我这个瓶盖拧开并扔掉
“言诗便知雅好,好诗者未必皆雅士,余当属此类。”褚宝增自述“衣皱髭荒,声高嗓裂”,嗓子2003年在廊坊大学城讲课时彻底坏了。他讲课投入,教室很大又没有麦克风,不自觉地就卯足了劲儿,很快嗓子就哑了。采访后,褚宝增赶着去开会,匆匆道别,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而去,的确没有所谓的文人之雅,但是言谈间热情豪爽,是个性情中人。
褚宝增很难拒绝学生,课余时间,学生们喜欢找褚宝增当评委、参与学生活动,褚宝增总是欣然前往。因为给辩论赛当过评委,后来他被学生们请去当辩论队的主教练。褚宝增带着地大的辩论队在北京八大学院辩论赛中赢得冠军。
褚宝增是足球迷,看到信息工程学院的足球队在学校的“地光杯”屡战屡败,他自告奋勇当足球队的教练。“我不会踢球,但是我有战术啊!”褚宝增当了9年的教练,他把信工当作心目中的国家队。他带的队伍纪律严明,战术素养高,每次比赛开始之前讲战术,结束了以后还要总结。2004年最后一次执教,校内联赛上拿了亚军,褚宝增再三对信工的小伙子们说对不起,因为他只有冠军一个目标。比赛结束后,看台下的褚宝增后悔而自责,如果把战术安排得再合理些、投入的精力再多些,结果肯定不一样。虽然无言,他的内心泪流如注。第二天大早,褚宝增来到无人的办公室,眼泪“倾泻而出,以祭奠9年的执教历程”。“比赛可以失败,精神必须胜利”是褚宝增留给足球队的精神财富。
课余褚宝增常常给同学们开讲座,谈谈写诗、讲讲读书,文学史课上没讲到的古代战略思想等也都在讲座里细细讲来。经常有学生来聊天,学习上不会做的题、创作诗歌时的瓶颈、生活里的烦恼,褚宝增总是能让学生振奋而去。
此外,学校里的大型文艺晚会、校庆活动等,褚宝增是一定领命舞文弄墨的。“比如学校布置任务,晚会的诗歌创作,我还得‘装嫩’,以毕业生的口吻写毕业生的心理。”褚宝增笑说。2012年地大60周年的校庆晚会上,诗朗诵《攀登》是褚宝增和弟子一起写的,来回改了7次。古诗词不适合在晚会上朗诵,褚宝增为了朗诵效果写了一篇骈赋《领航地学》,八百多字一韵到底,尽量不用典故,以便理解,同时还把现代的地质名词融入其中。“这个八百多字的赋确实很累。”褚宝增说。
一次,褚宝增应邀为地大青年报社的新年校园文化精华版写文章,他填了一首《沁园春》,在注释中写到:“我的序最多是个酒瓶盖,同学们优美的作品才是酒。团委信息中心地大青年报社是精致的酒瓶,请把我这个瓶盖拧开并扔掉,痛饮瓶中的醇酒吧。”褚宝增鼓励学生们做一个有“内容”的人,把文学作为生活的消遣,或者感情的释放,如此“休闲”的文学方能显示“内容”的母版,文学的社会功效自然产生。
(校园记者王永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