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不荒胡杨魂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多处生长着胡杨。在金秋季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的胡杨是最有特色的,我又一次整理好行头,去那里碰碰运气。
  驾着心爱的“宝马”,我不紧不慢地行驶在轮台县的沙漠公路上,眼睛不时地向车窗外搜索着,但却未发现使我激动的景象。这时,我有些心灰意冷,心想,这次可能又是白跑一趟了。
  我找了一个维吾尔族饭馆,店主是
  个满脸胡子茬,表情丰富的维吾尔族师傅,“想吃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他吆喝道。我跟他开了个玩笑,说我想吃胡杨。他却认了真,对我说:“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两三个人也抱不过来的大树,这个时候树叶都黄黄的像金子一样,树底下的沙子像大海一样,不信你去看一下!”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你的老家在哪里?”“尉犁!”“尉犁?!”我匆忙吃过饭,向尉犁进发了。
  不知不觉走了近300公里的路程,到达尉犁县时,天已经黑了。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我就出发了。在县城外不远处,我遇到了一个牧羊人。他指点着那“不喝水也死不了的大树”,说就在“罗布人村寨”,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驱车直下,县城被我甩在了身后。渐渐地灌木似乎多了起来,再往前走,灌木丛中星星点点地搀杂着几棵小胡杨。这时,我看见了很多用胡杨木搭成的房子和用土坯砌成的院墙,这一定就是“罗布人村寨”!
  我把车停在一个古旧的院落旁,院子没有门。我下车在门口用维语喊了一声:“有人吗?”片刻,从房里走出一位维吾尔老者。只见他手里拄着一根拐杖,黑里透红的脸被岁月风霜雕刻出道道沟壑,显出岁月的沧桑。在得知我的来意后他说:“你耍找的地方,离这儿不远,但车去不了,只能步行。我找个人领你去吧。”
  就这样,我把摄影包往肩上一背,就和我的向导——一个三十多岁的维吾尔汉子出发了。经过艰苦的跋涉,离胡杨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中涌出一种渴望。翻过一个山包,眼前豁然开朗,灌木一丛一簇地与胡杨包围着几个小水潭,水质清冽,倒映着阔大的蓝天与白云。维吾尔族汉子说:“这里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湖,听爷爷说,村寨的人世代靠它打渔为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湖水越来越少,大湖没有了,只剩下这几个涝坝。”
  再往前走,我的眼睛开始发亮。我看见远处,有一大片金黄色。这种颜色并不是单纯的黄,而是层层叠叠,有浅有深。浅的几乎透明,而深的又是那么凝重。在风中,这一片丰富且不时变换着的色彩摇曳着,让人不知这种灿烂来自何处。这时,我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我支好相机,掀动快门。我竭力地想留住这一刻,留住胡杨温和而炽热的灿烂。
  走进胡杨林,我惊诧于胡杨的苍劲。粗大的树干布满岁月刻痕:虬结的枝桠,不知是何时的飓风让它们倾斜而扭曲地向上攀升。在金秋枝叶的衬映下,有一种厚重和深刻的力度,这种视觉上的>中击,是飘摇的杨柳,秀美的洋槐都无法比拟的。往胡杨林的边缘行进,地上的沙丘逐渐的多了、大了,而那些枯死的胡杨,失去了枝叶,却依然挺立着。干皱的树干,经过风雨的洗礼,已变得有些泛白,残损的枝桠,却依然顽强、歪斜地伸向天空。精神不死,这就是荒原上的胡杨!它失去了生命,却依然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它不卑不媚,这是何等的执拗,何等的骄傲!此景彻底震撼了我,那镜头定格于我的脑际,成了心灵深处永不凋零的葱郁。
  胡杨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美誉。据说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胡杨的根,是它枝叶的三倍之多,它深深地根植于大地,风吹不倒,久旱不衰。我忍不住上前触摸它斑痕累累的躯干,不知这一棵千百年前的胡杨,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在这些深浅干硬的裂纹中,我能感受到它对严酷环境的抗争及生命的执著。
  我知道这一天的拍摄,我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许多感光后的胶片,最大的收获还是我摄取了胡杨的灵魂。
其他文献
巴丹吉林沙淡像豪爽的蒙古汉子一样慷慨无比、11天的穿越,我们经历了它的蓝天、烈日、云霞、风、雨、雷、电、雹。  我和老米与当地牧民陶积福、巴图一起,牵着8匹骆驼组成的驼队,徒步254公里,从阿拉善右旗的锡林呼都格走到额济纳旗古日乃,东西横穿了巴丹吉林沙漠。    终于可以出发了,行走22.4公里    6点过就起了床,急匆匆冲到门外,没有雨!!寒风呼啸,利于出行。  早饭是热茶泡其蛋(坚硬的油炸面
上周六单位组织去山西长治滑雪,一大早7点钟起床,我很久没有这么早起过床了。感觉很受了些委屈,为什么不能8点走呢?洗洗脸,走到半路同事打电话催,老远看见单位门口大巴启动了,连忙高举双臂狂呼狂奔:“哎,人在呢!人在呢!!”  上了车只能坐最后一排了,口袋里掏出一条夹心饼干,边吃边看前两排几个人打扑克牌,并摇头拒绝加入他们。长久以来对这种游戏不感兴趣,只依稀知道一点规则。上了高速公路,穿行在绵绵太行的崇
食时之前的劳作    起床推开大门,四周一片黑暗,天空仍繁星点点,楼下,余世华家厨房昏暗的灯光映射在院坝中,如一滩光亮醒目的水幕,一团团白色的烟雾从厨房的大门中涌了出来,轻盈缭绕,很快,便被黑暗所吞没。小心翼翼从石台阶走下来,厨房里,余家的主妇们——余世华的爱人与他儿子的媳妇,早已忙碌开了,灶膛中柴火熊熊,灶上,一口大锅烧着余家一家老小今天起床洗漱需用的开水,余家的掌门人——余世华,正用一把木勺子
民以食为天,鲜为食之天。全社会都讲究吃,要属当下的中国。餐桌上海洋生鲜食品的新鲜度高,就非荣成莫属了。  荣成受到上天的恩宠,拥有北纬36度至37度之间的纯净海域,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由于荣成海洋性气候特征突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冬少严寒,夏无酷暑。近海因黄海沿岸流与黄海暖流交汇,形成流速较缓之岸流,海水表层温度变幅小,为海洋生物产卵洄游越冬之佳所。  中国首个“海洋食品名城”  上世
千灯,一个温暖而喜庆的名字。  想象中,江南水乡,千盏渔火,一定是类似于今天的沿海“开渔节”,热烈,热闹,而不似张继的《枫桥夜泊》那般孤清而寂寞。  又设想,古镇上的大红灯笼,千余盏齐齐点燃,那一定是昆曲集会才有的盛况吧——会不会像虎丘曲会或荷花荡观戏那样,千船云集,笙歌永夜,昆腔的水磨调,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千灯,还是昆曲的故乡。   去了,我才知道:千灯的原名“千墩”, 后易名“茜墩”。
几场秋雨,故乡那漫山遍野的小蒜疯了似地长起来。  你看,那路边、渠旁、原野上、空地里……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精神抖擞地在秋风中摇曳。  小蒜,在我眼里,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也许是乡情的缘故吧,甚至我觉得它有些神奇——无需耕种,无需栽培,更无需照管,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它便见缝插针,生长得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密密匝匝。  然而,更可贵的是无论任人翻覆、铲除,还是牛羊践踏、啃食,它都顽韧倔强,年复一年
小川绅介说:“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走路人的想法……”这句话听上去很有诗意  地铁5号线过了惠新西街北口站就转出地面运行,车厢里立时涌进这个城市初夏半炽烈半混沌的阳光,人们从黑暗的地下跟着轨道爬上高架桥,一时来不及适应突然满泻的光线,努力调整着从昏暗到光明的过度,肢体的、视线的,以至精神和想法的。  地铁通过高架桥时最能感受到这里楼盘的林立、空间的密集、
在威尼斯,首先撞见的是雨天,灰蒙蒙的看不清远处的景致。这是我第一次到威尼斯,但却分明带有一种感伤、怀旧的色彩。  这里我曾经来过吗,在雨中走,迎面而来的画面,如同老电影的镜头一般。  于是想起一个多世纪前,一位细腻女性的记忆:昨晚起,雪化成雨,凉意逼人,现在我的窗外呼啸着呜呜的海风,风声中夹杂着悠扬的钟声: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初春,我也是在阴雨中游了威尼斯,它明媚的一面,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出国真不
贺捷生散文集《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于2013年10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远去的马蹄声》、《爱在青山绿水间》在本刊首发。  作品执意寻觅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真实而接近雕刻的文字,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我以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它应当不断地被激活。从这一点出发,我用了3年时间,苦心写作这本散文集《父亲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