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因而全面准确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从哲学思维入手,并从五个方面解析科学发展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哲学思维;内涵;实质
中图分类号 B0-0,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09-03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展开了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究竟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谓的“科学”发展?本文试图运用哲学思维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发展。既是关注“物质驱动”的发展,更是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适应新的实践发展要求,来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换,是“科学”发展的第一种含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实践上主要采取的是以“物”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物的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看作“发展”的唯一目的。
从哲学上看,这实质上是注重物质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不可全盘抹杀。从当今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这种关注物质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会依然存在。但从未来发展的走势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代价越来越大。这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难题:如何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即如何寻求当代中国新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事关我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
在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紧缺的国情背景下,十七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把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看作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性环节,看作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即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培育创新能力,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哲学角度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可概括为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我们最需要的。当前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对看重的是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比尔·盖茨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20个顶尖人才挖走,Microsoft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人力资本还是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银行1995年采用新的国民财富测量方法(把国民财富分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统计,世界上物质资本仅占国民财富的16%,自然资本占20%,人力资本占64%。这告诉我们,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的到来,实际上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转移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上来。要言之,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科学发展,既是注重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又是注重社会和谐的发展
注重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的统一,实现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二种含义。
科学发展内在要求解放人,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注重充满活力的发展。
中国具有灿烂的古老文明。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注重用“义、权、情和靠”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个人,结果把“人”字越写越小,造成了中国人的依附性人格,缺乏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这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深层原因。1978年,我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举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旗,以打破人身上的思想禁锢和体制枷锁。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解放思想、解放人和解放生产力,结果“人”字越写越大,也使中国社会焕发活力。从哲学角度讲,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解放人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借解放思想来不断冲破意识形态领域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禁锢,由此来解放人,通过解放人又进一步来解放生产力,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既是30年我国改革的一个基本逻辑,也是30年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公正,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注重和谐的发展。
我们曾经说过,从哲学上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程,在逻辑上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一是动员参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力求把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动员起来,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因而在逻辑上,这是一个动员参与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一系列重要的方法和措施,使人们做到各尽其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二是表达诉求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许多积极因素和力量被动员起来了。当这些因素和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当社会日趋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便进入了表达诉求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力求尊重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努力使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各得其所。三是整合凝聚期。多样化的社会必然会出现多种利益群体、多种诉求和多种价值取向。对此,无非采取两种态度:一是消极对待。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不畅,进而会造成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另一种是予以积极对待。也就是建立一种积极整合他们合理要求、凝聚他们一切积极力量、进而能使人们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凝聚机制。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也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凝聚力。这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逻辑上进入了整合凝聚期。整合凝聚的主要手段是以人为本,而整合凝聚的目的,就是使社会达到和谐。因为它具有公正性,而机会公正、分配公正和结果公正必然带来和谐。
三、科学发展,既是强调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又是尊重精英群体能力贡献的发展
运用全面方法看待发展,既注重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又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是“科学”发展的第三种含义。
人们一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往往想到的是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这是最需要强调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对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进行了调整,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可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时期,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向权力、资本和技术集中。由此,在一段时期,我国便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人们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也逐渐向少数人集中,贫困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致使一部分人对 改革产生怨言。长期下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而且改革也难以持续下去。因此,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然而,科学发展也应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科学发展所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还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发明者、引进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先进产品的消费者和创造者。通过对社会精英群体的尊重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也成为第一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应鼓励社会精英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科学发展,既是体现“以民为本”的发展,又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政治意义上,在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时候,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执政本质的时候,我们强调科学发展是以民为本的发展;在哲学意义上,当需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时候,当与西方进行必要的交流、对话、合作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应讲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第四种含义。
科学发展观既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哲学意义,因而理解“科学”发展必须在方法论上注重这两方面的统一,而不能彼此互相取代。这里涉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首先强调以民为本,不能用以人为本取代以民为本。在党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人来对待,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科学发展也注重以人为本,不能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从哲学层面理解,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个抽去“官”“民”的社会身份和等级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差别的特殊性概念,它是“人”中具有政治身份的一部分。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外延宽泛:第二,以人为本多是在民众之间来讲的,其主体和客体都指所有的人,强调的是人人都以他人为本,其实质是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而以民为本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来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客体是人民群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保障人权,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第三,以人为本也是从全球性角度讲的,因为今天人类面临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我们也需要吸收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民为本则是从党执政的政治角度讲的。讲以人为本,既利于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又利于我们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还利于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的共同性、先进性的视野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五、科学发展,既是体现人性发展要求的发展,又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发展
科学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它力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它积极体现并适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科学”发展的第五种含义。
科学发展注重体现人性发展要求。就是注重从人的主体尺度出发考察人的主体世界及客体世界的发展对人的价值关系。其实质,就是在遵循自然、社会规律的前提下,把人看作万物的主体、尺度和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它着眼于人的应当性,肯定普遍的人的价值,强调发展应当造福全体人民;它着眼于人的合目的性,把人当作目的,强调发展为了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强调把人当作发展的尺度,发展依靠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人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从价值观上,对社会中非人性的现实状况持批判态度。
科学发展还注重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是说,它注重考察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对发展的制约,注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科学设计发展道路。具体来讲:它立足于发展的受制约性。在强调科学发展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及客观条件,既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或历史阶段来确定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具体步骤,也要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来考虑科学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它立足于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人不仅要依据对象的性质和尺度来科学设计发展,而且要使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适应,按照社会历史规律来谋划发展。
由上所述,所谓“科学”发展,实质上是立足中国国情、适应实践要求、反映时代趋势、总结中国经验、运用辩证方法、解决中国问题、遵循历史规律、体现人性要求的发展。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余岩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哲学思维;内涵;实质
中图分类号 B0-0,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09-03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展开了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究竟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谓的“科学”发展?本文试图运用哲学思维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发展。既是关注“物质驱动”的发展,更是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适应新的实践发展要求,来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换,是“科学”发展的第一种含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实践上主要采取的是以“物”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物的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看作“发展”的唯一目的。
从哲学上看,这实质上是注重物质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不可全盘抹杀。从当今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这种关注物质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会依然存在。但从未来发展的走势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代价越来越大。这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难题:如何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即如何寻求当代中国新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事关我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
在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紧缺的国情背景下,十七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把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看作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性环节,看作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即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培育创新能力,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哲学角度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可概括为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我们最需要的。当前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对看重的是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比尔·盖茨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20个顶尖人才挖走,Microsoft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人力资本还是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银行1995年采用新的国民财富测量方法(把国民财富分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统计,世界上物质资本仅占国民财富的16%,自然资本占20%,人力资本占64%。这告诉我们,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的到来,实际上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转移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上来。要言之,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科学发展,既是注重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又是注重社会和谐的发展
注重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充满活力的发展的统一,实现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二种含义。
科学发展内在要求解放人,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注重充满活力的发展。
中国具有灿烂的古老文明。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注重用“义、权、情和靠”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个人,结果把“人”字越写越小,造成了中国人的依附性人格,缺乏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这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深层原因。1978年,我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举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旗,以打破人身上的思想禁锢和体制枷锁。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解放思想、解放人和解放生产力,结果“人”字越写越大,也使中国社会焕发活力。从哲学角度讲,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解放人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借解放思想来不断冲破意识形态领域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禁锢,由此来解放人,通过解放人又进一步来解放生产力,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既是30年我国改革的一个基本逻辑,也是30年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公正,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注重和谐的发展。
我们曾经说过,从哲学上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程,在逻辑上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一是动员参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力求把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动员起来,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因而在逻辑上,这是一个动员参与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一系列重要的方法和措施,使人们做到各尽其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二是表达诉求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许多积极因素和力量被动员起来了。当这些因素和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当社会日趋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便进入了表达诉求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力求尊重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努力使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各得其所。三是整合凝聚期。多样化的社会必然会出现多种利益群体、多种诉求和多种价值取向。对此,无非采取两种态度:一是消极对待。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不畅,进而会造成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另一种是予以积极对待。也就是建立一种积极整合他们合理要求、凝聚他们一切积极力量、进而能使人们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凝聚机制。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也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凝聚力。这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逻辑上进入了整合凝聚期。整合凝聚的主要手段是以人为本,而整合凝聚的目的,就是使社会达到和谐。因为它具有公正性,而机会公正、分配公正和结果公正必然带来和谐。
三、科学发展,既是强调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又是尊重精英群体能力贡献的发展
运用全面方法看待发展,既注重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又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是“科学”发展的第三种含义。
人们一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往往想到的是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这是最需要强调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对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进行了调整,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可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时期,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向权力、资本和技术集中。由此,在一段时期,我国便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人们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也逐渐向少数人集中,贫困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致使一部分人对 改革产生怨言。长期下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而且改革也难以持续下去。因此,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然而,科学发展也应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科学发展所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还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发明者、引进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先进产品的消费者和创造者。通过对社会精英群体的尊重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也成为第一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应鼓励社会精英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科学发展,既是体现“以民为本”的发展,又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政治意义上,在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时候,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执政本质的时候,我们强调科学发展是以民为本的发展;在哲学意义上,当需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时候,当与西方进行必要的交流、对话、合作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应讲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第四种含义。
科学发展观既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哲学意义,因而理解“科学”发展必须在方法论上注重这两方面的统一,而不能彼此互相取代。这里涉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首先强调以民为本,不能用以人为本取代以民为本。在党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人来对待,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科学发展也注重以人为本,不能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从哲学层面理解,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个抽去“官”“民”的社会身份和等级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差别的特殊性概念,它是“人”中具有政治身份的一部分。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外延宽泛:第二,以人为本多是在民众之间来讲的,其主体和客体都指所有的人,强调的是人人都以他人为本,其实质是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而以民为本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来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客体是人民群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保障人权,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第三,以人为本也是从全球性角度讲的,因为今天人类面临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我们也需要吸收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民为本则是从党执政的政治角度讲的。讲以人为本,既利于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又利于我们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还利于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的共同性、先进性的视野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五、科学发展,既是体现人性发展要求的发展,又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发展
科学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它力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它积极体现并适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科学”发展的第五种含义。
科学发展注重体现人性发展要求。就是注重从人的主体尺度出发考察人的主体世界及客体世界的发展对人的价值关系。其实质,就是在遵循自然、社会规律的前提下,把人看作万物的主体、尺度和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它着眼于人的应当性,肯定普遍的人的价值,强调发展应当造福全体人民;它着眼于人的合目的性,把人当作目的,强调发展为了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强调把人当作发展的尺度,发展依靠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人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从价值观上,对社会中非人性的现实状况持批判态度。
科学发展还注重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是说,它注重考察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对发展的制约,注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科学设计发展道路。具体来讲:它立足于发展的受制约性。在强调科学发展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及客观条件,既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或历史阶段来确定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具体步骤,也要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来考虑科学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它立足于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人不仅要依据对象的性质和尺度来科学设计发展,而且要使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适应,按照社会历史规律来谋划发展。
由上所述,所谓“科学”发展,实质上是立足中国国情、适应实践要求、反映时代趋势、总结中国经验、运用辩证方法、解决中国问题、遵循历史规律、体现人性要求的发展。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