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都地处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隶属湖北省宜昌市管辖,东北与枝江市隔江相望,东南与松滋市相连,西面和西南分别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面毗邻宜昌市。宜都境内方言为西南官话成渝片宜昌方言片的一种土语。宜都土语的“得”句法功能十分丰富,也由此形成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结构,包括“V得”“A得”“V到得”等。下文细述之:
一、宜都土语中的“V得”结构
“动词+得”在现代汉语和宜都土语中都常见,储泽祥、谢晓明归类为用法:“动+得/不得”,并举例如“这种果子吃得/不得”。但“V得”结构在宜都土语中“V”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且“得”所表意义也有所发展。如:
词汇:吹得 闹得 捱得 熬得 憋得 扛得 搞得 玩得 哭得 揞得 骂得 站得 洗得 讲得 聊得 背得 教得 走得 吃得 睡得 嘬得 拍得 养得……
例句:他本来就没安好心,骂得!
好大几桶衣裳哦,蛮洗得!
你妈太骂得哒,简直就是个歪嘬货!
老黄作事情蛮捱得!
从语言事实看,“V得”格式中动词只能为单音节形式。“V”的单音节特征,乃缘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而作出的音律选择。该结构在具体语境中虽有不同含义,但大致尚能转换成“能V”。“V得”结构中的“V”基本为自主动词;但整个“V得”结构是非自主的。“得”对前面的动词具有很强的粘着关系,位置固定,意义虚化,它看起来是一个动词词缀。
土语中“V得”结构的来源如何?“得”的意义又如何演化?
古汉语中,“V得”其实早有用例。《汉语大词典》云:
“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 (【唐】拾得《诗》之十九)
“观此异景奢华,果是人间天上,若非国力,怎生盖得?”(【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这是“V得”在古汉语中存在的明证,看来最晚在唐代就有“V得”结构形式。那么土语中的“V得”是否就是古汉语“V得”结构的孑遗形式呢?
从汉语史料分析,早期“得”表“(已经)获得”之意,“V+得”是连动结构。后“得”虚化为“已经完成”义,“得”前边的动词由“获取”义类变化为“非获取”义类,“V得”的语法关系也从连动变为动补。当“V得”里的“得”进一步虚化,失去充当补语的能力以后,“得”就作为一种动词的附着成分,表示动作的“能性”。但是古汉语“V得”用例也不甚多,多为一些临时组合。
至于“V得C”,蒋绍愚在考查了各种情形后得出结论,“无论如何,动补结构的普遍使用是在唐代以后”。由此可以看出,“V得”形式出现在“V得C”之前。
从意义的比照和历时推演来看,土语中的“V得”结构应与古汉语“V得”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土语中的“V得”结构是继承了古汉语“V得”的结构形式,并在该地区得到固化加以运用,动词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土语中有另一种同形异质的“V得2”结构。先看实例:
把他吓得(不轻)! 这堆作业把我写得(好苦)!
看你妈气得(要死)!看李子结得(树桠子都压断哒)!
看把我骗得(好苦)!看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上述例句中括弧内是隐含的成分。细审视,这“V得2”里面的“得2”不是能性助词,而是结构助词。从性质看,它并非能性述补结构。“V得2”之后似乎接上表示程度、情状或结果的补语才显得完整,但“得2”后的程度或结果补语在土语交际中却常被省略而以“V得2”的面目示人。从交际效果看,括弧内容补出与否并不影响当地居民对语意的传达和理解,“V得2”=“V得C”。这样一来,“得2”字面上就还负载着隐含信息。至于隐含信息的具体内容,听话者可以根据语境来自行判断并补出。
这种结构,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变例,其形式来源于土语区语言结构的类推。土语区内,由于能性结构“V得”的固化并大量使用,在类推的力量下,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继而也衍生出了“V得2”结构。它可以视为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不过这种隐含形式“V得2”与能性结构“V得”还是有办法区分的,比如特征词区别法。当句中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V得2”就一定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句中没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的“V得”是能性结构。而且从语用上看,“V得2”结构的使用,说话人往往带有提请他人注意的意味。
能性结构“V得”中的“得”已经取得了作为动词词缀的地位,“V得”可以看作是词的单位。但这种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的“V得2”结构,它应该还是一个“得”字短语,其特性与汉语中的“的”字短语颇为类似。由于“得”字短语也尚包孕着隐含的补语信息,对该结构意义的判定对语境的依赖性还很强,临时性比较强,只出现于口语之中。
二、宜都土语中的“A得”结构
土语中还有一种“A+得”单说的结构。这种情况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甚为少见。如:
例词:瘦得 肥得 壮得 苦得 辣得 麻得 涩得 软得 硬得 烫得 侧得 蠢得 乖得 傻得 坏得 滑得 怪得 慌得 笨得 老得 奸得 戆得 高得……
从节律上看,“A得”格式中,形容词只限于单音节词,它和“得”组成一个紧密的双音节结构的短语。“A”的单音节特质,也是受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而作出的音律选择。
和“V得”不一样,“A得”结构中,“A”基本都是非自主的,“A得”也是非自主的。
如何看待土语中“A得”结构中“得”的身份、意义和功用呢?
单从例词看难以确切说清楚“得”所具有的语法意义,还是得结合例句来分析。如:
咧个伢子蛮乖得。他蛮滑得。你好蠢得!
可以看出,“A得”结构中的“得”意义相当虚化,位置固定,语音轻化,是一个形容词词缀。它只表示被陈述的主体具有某种“A”的特性,是一种特性标记。“A得1”结构基本可视为“词”单位来对待。在土语中,这种结构已经固化下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词群。
从语用角度看,虽然句中有无“得”字不影响语句表达的内容,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没有“得”出现的语句,只是对事实进行陈述,但是有“得”出现在形容词之后,明显具有凸显主体具有形容词“A”方面特性的意味。
对于“A得”结构的源起,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时演变:前面讲过,土语中能性述补结构“V得C”具有“V得”格式,“V得”在土语中的大量使用,也逐渐影响到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衍生出表主体具有“A”特性的“A得”结构。开始多为临时性组合,但在类推的强大力量下,结构由不稳定到稳定,“A得C”也就具有了对应的“A得”格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当地土语某种结构受类推影响而发生的结构扩散。
无独有偶,“A得”结构在土语中也有同形异质的“A得2”结构。看实例:
把她辣得! 把我慌得!
看柿子涩得! 看把你妈乐得!
“A得2”中的“得”,功能与“V得2”中的“得”一样。“A得2”中“得”是结构助词,它虽说是补语标志,但在这一结构中“得”还负载着隐含信息。至于隐含的具体内容,则须根据语境来判断和补出,大致都是程度或状态补语。从交际效果考察,“A得”之后接表示程度或状态的补语语意显得更为完整明晰,但“得”后的程度补语在土语中也常被省略。“A得2”=“A得C”。如:
< A得很 >
A得C < A得了不得 > A得2
< A得不得了 >
< A得要命(死)>
看你恶得不得了!> 看你恶得!(隐含形式:省略程度补语“不得了”)
把我慌得要命!> 把我慌得!(隐含形式:省略程度补语“要命”)
可以看出,土语中的“A得2”结构来自于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省略。它是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隐含形式。之所以会出现“A得C”的隐含形式“A得2”,也是源于类推而发生的结构扩散。土语中一般述补结构有“V得2”的隐含格式,“V得2”在土语中的大量使用,虽然大多为临时性的,但也逐渐影响到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衍生出对应的隐含形式“A得2”。
对于“A得”与“A得2”的区分,也可采用特征词进行识别。因为“A得2”出现的句中多有“看”“把”等标记词,所以当句中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A得2”就一定是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隐含形式,句中没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的,是“A得”结构;而且“A得”是词单位,“A得2”是“得”字短语。从语用层面看,有“看、把”等标志词的,说话人带有提请他人注意的意味,而不带这些标志词的,多是一种确认口吻以凸显主体“A”的特征。
三、宜都土语“V到得”结构
最后探讨土语中的“V到得”结构。此结构中的“得”是动态助词,表动作的持续状态,和普通话的“着”用法相当。“得”作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的用法其实也不算新鲜,古汉语也有用例,如《汉语大词典》有云:
得4助词,犹“着”。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令狐楚【唐】《塞下曲》之一)
“而今想得冷落了迎风户,唯有旧题句,空存着带月回廊,不见了吹箫伴侣。”(董解元【金】《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由此可知古汉语中表持续状态的有“V得”结构,但土语中“V得”不是持续体标记。表持续状态标记的是“V到得”结构。如:
听到得 睡到得 吃到得 漂到得 烘到得 熏到得 憋到得 饿到得
相比“V得”,该结构多了一个“到”字。“到”也是西南官话中一个很普遍的持续体标记。在“V到得”结构中“到”和“得”同现,都是持续体标记。由于“到”“得”都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因而动词V就必须为非瞬间动词。它们在土语中也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类。
为什么两个体标记会同现?“V得”是不是“V到得”的原始形式呢?
西南官话中,表持续标记的常见标记是“X到”,虽然“V得”在古汉语中有出现,但很难证明土语中就承继了表持续状态的“V得”形式。如果土语中原有“V到”和“V得”这两种表持续状态的结构,那“V到得”肯定是二者杂糅出现的新形式,而“V到得”和“V到”等在该土语的的兴盛导致了表持续意义的“V得”的没落。即:
V得 →
杂糅 }V到得
V到 →
另外一种可能是,土语中原先只有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到”,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得”并没有得到继承。如果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根据土语表持续体标记的现状,那“V到得”来源大致经历如下过程:
V到 → 语音顺同化
杂糅}V到着 → V到得
V着 →
说明:假设宜都土语原先只有“V到”,后来受到北方方言“V着”的强势影响,也出现了“V着”,后期产生了“V到着”的杂糅结构,后来又出现了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到得”。从音理上这种音变能得到合理解释:土语中“着”发音为[ts13],而“得”发音为[t13],当“到着”粘和在一起连读时,受“到”声母[t]的影响,“着”的声母就可能发生音变,发音部位由舌尖前变为舌尖中,也即:[tau25ts13]> [tau25t13],这就是语音音变的顺同化。
通过剖析,我们了解到“得”字在宜都土语中所构成结构面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总体来说,宜都土语对“得”具有强势继承性,承继了不同时期的语言层次,并且,类推创新对某些对应结构形式的出现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衍化结构的丰富发展,这样才有了该地区“得”字结构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2.0网络版).上海: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2.
[5]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谭 雄,上海大学文学院)
一、宜都土语中的“V得”结构
“动词+得”在现代汉语和宜都土语中都常见,储泽祥、谢晓明归类为用法:“动+得/不得”,并举例如“这种果子吃得/不得”。但“V得”结构在宜都土语中“V”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且“得”所表意义也有所发展。如:
词汇:吹得 闹得 捱得 熬得 憋得 扛得 搞得 玩得 哭得 揞得 骂得 站得 洗得 讲得 聊得 背得 教得 走得 吃得 睡得 嘬得 拍得 养得……
例句:他本来就没安好心,骂得!
好大几桶衣裳哦,蛮洗得!
你妈太骂得哒,简直就是个歪嘬货!
老黄作事情蛮捱得!
从语言事实看,“V得”格式中动词只能为单音节形式。“V”的单音节特征,乃缘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而作出的音律选择。该结构在具体语境中虽有不同含义,但大致尚能转换成“能V”。“V得”结构中的“V”基本为自主动词;但整个“V得”结构是非自主的。“得”对前面的动词具有很强的粘着关系,位置固定,意义虚化,它看起来是一个动词词缀。
土语中“V得”结构的来源如何?“得”的意义又如何演化?
古汉语中,“V得”其实早有用例。《汉语大词典》云:
“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 (【唐】拾得《诗》之十九)
“观此异景奢华,果是人间天上,若非国力,怎生盖得?”(【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这是“V得”在古汉语中存在的明证,看来最晚在唐代就有“V得”结构形式。那么土语中的“V得”是否就是古汉语“V得”结构的孑遗形式呢?
从汉语史料分析,早期“得”表“(已经)获得”之意,“V+得”是连动结构。后“得”虚化为“已经完成”义,“得”前边的动词由“获取”义类变化为“非获取”义类,“V得”的语法关系也从连动变为动补。当“V得”里的“得”进一步虚化,失去充当补语的能力以后,“得”就作为一种动词的附着成分,表示动作的“能性”。但是古汉语“V得”用例也不甚多,多为一些临时组合。
至于“V得C”,蒋绍愚在考查了各种情形后得出结论,“无论如何,动补结构的普遍使用是在唐代以后”。由此可以看出,“V得”形式出现在“V得C”之前。
从意义的比照和历时推演来看,土语中的“V得”结构应与古汉语“V得”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土语中的“V得”结构是继承了古汉语“V得”的结构形式,并在该地区得到固化加以运用,动词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土语中有另一种同形异质的“V得2”结构。先看实例:
把他吓得(不轻)! 这堆作业把我写得(好苦)!
看你妈气得(要死)!看李子结得(树桠子都压断哒)!
看把我骗得(好苦)!看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上述例句中括弧内是隐含的成分。细审视,这“V得2”里面的“得2”不是能性助词,而是结构助词。从性质看,它并非能性述补结构。“V得2”之后似乎接上表示程度、情状或结果的补语才显得完整,但“得2”后的程度或结果补语在土语交际中却常被省略而以“V得2”的面目示人。从交际效果看,括弧内容补出与否并不影响当地居民对语意的传达和理解,“V得2”=“V得C”。这样一来,“得2”字面上就还负载着隐含信息。至于隐含信息的具体内容,听话者可以根据语境来自行判断并补出。
这种结构,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变例,其形式来源于土语区语言结构的类推。土语区内,由于能性结构“V得”的固化并大量使用,在类推的力量下,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继而也衍生出了“V得2”结构。它可以视为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不过这种隐含形式“V得2”与能性结构“V得”还是有办法区分的,比如特征词区别法。当句中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V得2”就一定是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句中没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的“V得”是能性结构。而且从语用上看,“V得2”结构的使用,说话人往往带有提请他人注意的意味。
能性结构“V得”中的“得”已经取得了作为动词词缀的地位,“V得”可以看作是词的单位。但这种一般性述补结构“V得C”的隐含形式的“V得2”结构,它应该还是一个“得”字短语,其特性与汉语中的“的”字短语颇为类似。由于“得”字短语也尚包孕着隐含的补语信息,对该结构意义的判定对语境的依赖性还很强,临时性比较强,只出现于口语之中。
二、宜都土语中的“A得”结构
土语中还有一种“A+得”单说的结构。这种情况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甚为少见。如:
例词:瘦得 肥得 壮得 苦得 辣得 麻得 涩得 软得 硬得 烫得 侧得 蠢得 乖得 傻得 坏得 滑得 怪得 慌得 笨得 老得 奸得 戆得 高得……
从节律上看,“A得”格式中,形容词只限于单音节词,它和“得”组成一个紧密的双音节结构的短语。“A”的单音节特质,也是受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而作出的音律选择。
和“V得”不一样,“A得”结构中,“A”基本都是非自主的,“A得”也是非自主的。
如何看待土语中“A得”结构中“得”的身份、意义和功用呢?
单从例词看难以确切说清楚“得”所具有的语法意义,还是得结合例句来分析。如:
咧个伢子蛮乖得。他蛮滑得。你好蠢得!
可以看出,“A得”结构中的“得”意义相当虚化,位置固定,语音轻化,是一个形容词词缀。它只表示被陈述的主体具有某种“A”的特性,是一种特性标记。“A得1”结构基本可视为“词”单位来对待。在土语中,这种结构已经固化下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词群。
从语用角度看,虽然句中有无“得”字不影响语句表达的内容,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没有“得”出现的语句,只是对事实进行陈述,但是有“得”出现在形容词之后,明显具有凸显主体具有形容词“A”方面特性的意味。
对于“A得”结构的源起,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时演变:前面讲过,土语中能性述补结构“V得C”具有“V得”格式,“V得”在土语中的大量使用,也逐渐影响到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衍生出表主体具有“A”特性的“A得”结构。开始多为临时性组合,但在类推的强大力量下,结构由不稳定到稳定,“A得C”也就具有了对应的“A得”格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当地土语某种结构受类推影响而发生的结构扩散。
无独有偶,“A得”结构在土语中也有同形异质的“A得2”结构。看实例:
把她辣得! 把我慌得!
看柿子涩得! 看把你妈乐得!
“A得2”中的“得”,功能与“V得2”中的“得”一样。“A得2”中“得”是结构助词,它虽说是补语标志,但在这一结构中“得”还负载着隐含信息。至于隐含的具体内容,则须根据语境来判断和补出,大致都是程度或状态补语。从交际效果考察,“A得”之后接表示程度或状态的补语语意显得更为完整明晰,但“得”后的程度补语在土语中也常被省略。“A得2”=“A得C”。如:
< A得很 >
A得C < A得了不得 > A得2
< A得不得了 >
< A得要命(死)>
看你恶得不得了!> 看你恶得!(隐含形式:省略程度补语“不得了”)
把我慌得要命!> 把我慌得!(隐含形式:省略程度补语“要命”)
可以看出,土语中的“A得2”结构来自于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省略。它是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隐含形式。之所以会出现“A得C”的隐含形式“A得2”,也是源于类推而发生的结构扩散。土语中一般述补结构有“V得2”的隐含格式,“V得2”在土语中的大量使用,虽然大多为临时性的,但也逐渐影响到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衍生出对应的隐含形式“A得2”。
对于“A得”与“A得2”的区分,也可采用特征词进行识别。因为“A得2”出现的句中多有“看”“把”等标记词,所以当句中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A得2”就一定是一般性述补结构“A得C”的隐含形式,句中没有“看”“把”等标记词出现的,是“A得”结构;而且“A得”是词单位,“A得2”是“得”字短语。从语用层面看,有“看、把”等标志词的,说话人带有提请他人注意的意味,而不带这些标志词的,多是一种确认口吻以凸显主体“A”的特征。
三、宜都土语“V到得”结构
最后探讨土语中的“V到得”结构。此结构中的“得”是动态助词,表动作的持续状态,和普通话的“着”用法相当。“得”作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的用法其实也不算新鲜,古汉语也有用例,如《汉语大词典》有云:
得4助词,犹“着”。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令狐楚【唐】《塞下曲》之一)
“而今想得冷落了迎风户,唯有旧题句,空存着带月回廊,不见了吹箫伴侣。”(董解元【金】《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由此可知古汉语中表持续状态的有“V得”结构,但土语中“V得”不是持续体标记。表持续状态标记的是“V到得”结构。如:
听到得 睡到得 吃到得 漂到得 烘到得 熏到得 憋到得 饿到得
相比“V得”,该结构多了一个“到”字。“到”也是西南官话中一个很普遍的持续体标记。在“V到得”结构中“到”和“得”同现,都是持续体标记。由于“到”“得”都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因而动词V就必须为非瞬间动词。它们在土语中也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类。
为什么两个体标记会同现?“V得”是不是“V到得”的原始形式呢?
西南官话中,表持续标记的常见标记是“X到”,虽然“V得”在古汉语中有出现,但很难证明土语中就承继了表持续状态的“V得”形式。如果土语中原有“V到”和“V得”这两种表持续状态的结构,那“V到得”肯定是二者杂糅出现的新形式,而“V到得”和“V到”等在该土语的的兴盛导致了表持续意义的“V得”的没落。即:
V得 →
杂糅 }V到得
V到 →
另外一种可能是,土语中原先只有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到”,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得”并没有得到继承。如果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根据土语表持续体标记的现状,那“V到得”来源大致经历如下过程:
V到 → 语音顺同化
杂糅}V到着 → V到得
V着 →
说明:假设宜都土语原先只有“V到”,后来受到北方方言“V着”的强势影响,也出现了“V着”,后期产生了“V到着”的杂糅结构,后来又出现了表动词持续状态的“V到得”。从音理上这种音变能得到合理解释:土语中“着”发音为[ts13],而“得”发音为[t13],当“到着”粘和在一起连读时,受“到”声母[t]的影响,“着”的声母就可能发生音变,发音部位由舌尖前变为舌尖中,也即:[tau25ts13]> [tau25t13],这就是语音音变的顺同化。
通过剖析,我们了解到“得”字在宜都土语中所构成结构面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总体来说,宜都土语对“得”具有强势继承性,承继了不同时期的语言层次,并且,类推创新对某些对应结构形式的出现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衍化结构的丰富发展,这样才有了该地区“得”字结构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2.0网络版).上海: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2.
[5]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谭 雄,上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