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经堂语词汇的源流与构成刍议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语源学角度出发,探求回族经堂语词汇系统的构成,对构成回族经堂语的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范畴进行了分析,就经堂语词汇在汉语史和汉语系统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进行了扼要阐述。
  [关键词] 回族经堂语 分类 阿拉伯文 波斯文 词义
  
  回族经堂语(以下简称经堂语),是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专门用语。中国的伊斯兰宗教教育,初始一直采用父子相承的家族式传布方式。职业的宗教人员也大半世袭。南宋中后期,在泉州等沿海港口城市曾出现过专门收纳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穆斯林子弟的学校,史称“藩学”。但“藩学”所教授的内容基本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涉及宗教课程。元代的“回回国子监”也以教授色目人儒学为主,只设置少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课程。这种没有正规伊斯兰宗教学校教育的状况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得以根本改变。元明两代回族人口的急剧膨胀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关注,与元朝统治者的“安抚”影响不同,明政府从建朝伊始就对回族采用强力“同化”手段,如禁止穿着“胡服”、使用“胡语”;禁止回回人内部通婚;大力推行“汉化”“儒化”政策等。在这种政策作用下,回回民族与汉族杂居、融合逐渐普遍,强劲地冲击了原有的家庭宗教传袭制。其直接结果是造成大部分回族聚居区“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经不明,复阐扬之无自”。为了让伊斯兰教义和文化得以传承,避免后继无人的局面,回族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实效作用的教育模式,经堂教育于是应运而生。16世纪中期,以“发扬正道”为宗旨的经堂教育率先在关中地区兴起,并迅速在京师、齐鲁、江浙、云南等地盛行。这种以培养职业宗教人员为主要目的的学校教育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经堂教育使用的大部分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而前来学习的经生们的母语却是汉语。为了能让经生们尽可能地理解教材,经师除了要求经生刻苦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外,在讲授时还用汉语直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需要经师有相当高的汉语文学修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师多采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相糅合,且少用文言,多用白话以利于初学者领悟。这种教学用语被明代伊斯兰经学家刘智称为“经堂语气”,后人称之为“经堂用语”或“经堂语”。实际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称为“经堂用语”比“经堂语”更为严谨。因为它毕竟不是新产生的语言,它属于汉语的专门用语的一种。但由于回族人习惯上多用“经堂语”这一名称,所以语言学界本着约定俗成的原则也认同了这一概念。
  在经堂语的整体系统中,词汇占中心地位。从经堂语内部系统来看,由于我国回族遍及各地,各地回族的语音受方言影响颇深。我们可以想象,云南经堂语音与江浙经堂语音差异极大,甚至彼此用口语沟通都存在问题。但就词汇和语法而言,二者差异就很微小。从汉语这个整体范畴看,隶属于汉语的各种专门用语在语法上是基本遵守汉语语法规则的,其明显区别还是在词汇方面。可以这样说:词汇是经堂语之所以成为经堂语并区别与其他汉语专门用语的最鲜明标志。这在社会应用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经堂教育中所使用的词汇有着极强的稳固性和常用性,在经堂教育产生的几百年间,这些词汇逐渐从教学中流入回族穆斯林的日常口语中,并在内部相袭,成为回族口语的特色之一。因而在研究回族经堂语时,必然要将词汇研究作为门径。本文只略窥一斑,以待大方之家。
  就目前所保留的经堂语词汇进行探究,从语源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暂且将经堂语词汇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汉语原形词。经堂语为汉语言的分支和变体,因此涵纳的绝大多数词必然是汉语原形词。具体来说,这些汉语词无外乎以下四种:
  (1)汉语常用词汇。
  (2)保留的元明时期的俗语词。如:打算(结算)、营干(作为)、的实(确实)、总然(即使)。
  (3)儒学及宋明理学术语。如:天命、中庸、太极、真一。
  (4)借用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用词。如:乘、寂灭、归依、劫数。
  2.适当运用汉语语素,根据汉语造词法创造出来的新词。这种词可以分为两类:
  (1)通过颠倒语素次序创造的新词。如:秽污、习学、够足、知认。
  (2)自创的表特定涵义的新词。如:真宰、天课。
  3.阿拉伯语、波斯语音译词。
  (1) 阿拉伯语音译词。如:哈只(Haji朝觐者)、阿敏(Amin真诚)、主麻(Jumah)、色俩目(Salam平安)、都阿(Du‘a祈祷)。
  (2)波斯语音译词。如:答失蛮(Daneshmend学者)、德尔维希(Dervesh穷人)、邦克(Bang召唤)、乃玛孜( Namaz礼拜)。
  4.阿拉伯语、波斯语的汉语谐声意译词,即所谓仿译词。
  (1)阿拉伯语仿译词。如:穆民(Mu’min教民)、哼贼儿(Khinir猪)、阿芙蓉(Afyan鸦片)。
  (2)波斯语仿译词。如:灾失(Zayesh去灾)、多罪海(Doozakh火狱)、肉孜(Rozah斋戒)、依禅(Ishan首领)。
  5.阿拉伯语、波斯语意译词,这种词是将汉译经文、警句凝缩成单个词来表特定意义。如:白恩(阿拉特赐予之恩惠,非因施善而得之)、要为(真主所欲为也,要有即有,要无即无)、口唤(必行之诺,不可违背)、化机(真主造化人神天地万物之奥秘,非语言文字所能及)。
  6.其他语言的音译词,如:木斯普(土耳其文Muhip的音译,意为同情者)、哈日(维吾尔文Khari的音译,意为能全部背诵《古兰经》者)、卡拉摹胡(曼迪语Karamokho音译,意为苏非派首领)。
  从数量上看,作为汉语的分支和变体的经堂语,其内部占绝大多数的当然是汉语日常用词,但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实际的经堂教育和穆斯林日常交际中,存在对部分汉语常用词的替代或摒弃的情况,具体可以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是回族穆斯林从民族感情上禁忌的词,即所谓禁语,在经堂语中被近义词置换。如不言死而言无常、归真,不言肥而言壮,不言杀而言宰,不言许愿而言举意等。死、肥、杀、许愿这些词在穆斯林思想意识里被认为“不洁”或“无礼”,替换成适当的同义词更能体现庄重和礼哲学,且符合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二是汉语中的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词与伊斯兰教义格格不入,因而一律被排斥于经堂语外。如求签、问卜、拜神、哭丧等。三是原为南方方言所独有的词汇,有的虽然在近代以来已进入到共同语中,但在经堂语中却鲜有实例。这与早期的经堂教育以北方地区为中心有直接关系。
  从词义的角度来看,经堂语中源于儒家、佛教、道教的专用词和部分汉语常用词以及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音译词,与原词本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进入到经堂语后词的概念义范畴比原有范畴扩大了。如“乘”这个词,本为佛教概念,为梵文Yana的意译,本义为乘载,经堂语里沿用这个词的本义又引申为“阶段”“途径”的意义。“劫”在佛经中为“久远的时期”,汉语里增加了“大灾祸”这个涵义,到了经堂语里又凭添了“问题”的意义。“海”一词在经堂语中比喻“道品”和“圣品”,明显由“海纳百川”之义得来。“瘪麻尔”(波斯语Beemar音译)原指身体上的疾病,在经堂语中意义扩大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行为、言语”方面的错误。
  2.进入到经堂语后词的概念义范畴比原有范畴缩小了。这主要是就少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音译词和仿译词而言。“高目”(阿拉伯语Qawm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有“氏族”“部落”“民众”“民族”等多种意义,在经堂语中专指在经堂或教坊内的穆斯林。
  3.某些汉语常用词进入到经堂语后其色彩义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狡猾”一词,在汉语通语里兼有褒贬色彩,而在经堂语里只取贬义。“任性”在经堂语中含有邪恶的意义,其贬义色彩较汉语通语强烈许多。另外前文所提到的一些所谓的“禁语”,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是汉语通语里所不具有的。
  这些词义方面的变化与回回民族的历史形成、宗教信仰、风俗心理等方面有着复杂的关联,也与经堂教育以“解经”为主要宗旨密不可分。以词形为躯壳、以词义为内容的词语借用必然产生与经文教义原旨的磨合。这种磨合后形成的新词义也可以说是经堂语词的一大特点,这种词义的变化是随着经堂语整个系统的逐步完善而最终实现并延存至今的。
  经堂语词汇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当前国家所公布的现代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的标准译名绝大多数出自经堂语,这是经堂语对汉语发展的一大贡献。个别汉语词进入经堂语后为回族穆斯林所独用。较为典型的如“清真”一词,其在古汉语里常见。原意为“纯洁质朴”。唐李白诗《送韩凖裴政孔巢父还山》有句“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宋代词人周邦彦犹好“清真”二字,他的号即为“清真居士”,其词集名《清真乐府》。中国伊斯兰教使用“清真”一词不早于南宋,至元代各地已有礼拜堂名为“清真寺”的。此词在回族穆斯林中流行并在经堂语中作为伊斯兰标志性名词确定下来,故回回人多有自称“清真信士”者。随着时间推移,至明末清初,“清真”已为中国伊斯兰教所独用,近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此词表示原义。此外,经堂语所保留的元明俗语词也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语料。
  经堂语自其形成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在这四百多年里,作为回族母语的汉语的词汇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为隶属于汉语专门用语的经堂语的词汇系统却有着惊人的稳定性。绝大多数经堂语词在今天的回族穆斯林口语交流中仍得到应用,尤其是其中的元明俗语词、阿拉伯语及波斯语音译词和仿译词已成为回族穆斯林用来维系民族感情、维护民族特征的纽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专家提出编纂一部《经堂语语词词典》,以规范经堂语词汇、弘扬回族语言文化,至今也未能实现。而目前从纯粹语言学角度来探求经堂语、研究经堂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问题的著述又极为稀少。这些问题亟须回族学者和汉语语言学研究者来解决。
  
  注释:
  ①《宋史·张温之传》卷303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明律》卷六/引自《唐明律合编》 (清)薛允升著 怀效锋、李鸣点校./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467页
  ③《修建胡太师祖佳城记》,引自冯增烈《“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北京/《中国穆斯林》1981年第2期。
  ④采用阿拉伯文、波斯文通行拉丁字母拼读,拼写参考了《伊斯兰教辞典》/金宜久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⑤《回族经堂语的语言问题》/杨占武、金立华著/宁夏银川/《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净觉寺习学笔记》/(清)马天一/石刻本
  [2]《元时西域人华化考》/陈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伊斯兰文化》/宗教出版社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杨启辰著/宁夏/宁夏出版社1999年版
  (马千里,沈阳辽海出版社;王 岩,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单县地处山东省南隅,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隶属菏泽市。单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从山东方言的分区情况来看,单县方言属西区西鲁片。“嘞”是单县方言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用法复杂而细腻,在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代汉语书面语角度看,“的”“地”“得”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但是单县方言里,“嘞”可兼具这三个结构助词的用法。在单县方言里,“嘞”字又大量地用作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方位
本文从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性失效的三大原因。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给出了优化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世说新语》中儿童言行包含了许多幽默因素,对历代读者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儿童言行的幽默效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包括儿童本身的心理因素、家庭氛围、时代精神和社会风
翻开任何一部词典,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词条下面都罗列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这些词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例如隐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隐喻意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的词。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数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词汇,它的义项就越多,由本义引申出的喻义就越丰富。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表示着人们
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0号)《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决定》已经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正】世界上的许多发明都是不约而同的。据说当今一个发明家每悟出一件新鲜玩艺儿,必须连夜坐飞机、赶火车,直奔国家专利局申报专利,否则就会“大权旁落”。球是人类的一大
前日看到一条手机短信,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抄录全文如下:  感冒了,鼻子足球得很,但篮球得去医院,因为挂号要排球半天队,体温器又冰球得很,医生也水球得很,医不了病,与其网球医院一趟,还不如手球在家好些,药开得多,抽抽头垒球不倒,如果住院,就没得自由了,乱跑还要被桌球回切,万一开刀,就更麻烦了,人长得胖,别个台球不动。  这则短信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谐音与短信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让人感觉新奇
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亦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谐音辞格通常用以表达各种感情,获取特殊的修辞效果:或含蓄深沉,或委婉曲折,或风趣诙谐,或生动活泼,或新奇独特,或尖刻辛辣……不一而足。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以语料为基础,就谐音辞格在汉语中的具体运用作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引论    近几年随着春晚赵本山等人的系列小品《卖拐》《卖车》《功夫》的演出,“忽悠”这个词迅速传到全国各地,在报纸、电视及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其影子,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明星”。请看下面的例子:  (1)你被黑心广告忽悠过吗?(TOM新闻网,2006年8月2日)  (2)请拔打防忽悠热线大忽悠招术全记录 (博客网,2005年9月9日)  (3)陈水扁又在忽悠台湾人民(海峡之声网,2006年
1.4为了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长三角地区的广泛使用.改善和优化商业承兑汇票的相关配套金融服务.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合肥中心支行将联合推出长三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