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动人的生命体验过程是无边界的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孵蛋,养小鸡啦!什么样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鸡蛋怎么一天一天变成小鸡?21天有多久?弱弱的小鸡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破壳而出?给7只小鸡取个可爱的名字,带着它们去院子里晒太阳、散步。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孩子们带着疑问、期待、惊喜、激动和愉悦,陪伴着小鸡出生与成长。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成为幼儿园里美丽的风景。
  这个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没有先进的孵蛋器调控温度、湿度,只能等母鸡孵小鸡。奶奶总是精心照顾着母鸡,想让母鸡孵20~30个鸡蛋。不知道要孵多少天,反正到一定时间后,每天都有3~5只小鸡出壳;没多久,就会有20只左右毛茸茸的小鸡,由鸡妈妈领着在院子里欢快地啄食、玩耍。它们有时在菜地里觅虫子,有时窝在墙边晒太阳,有时围着人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春光里,有说不尽的自由和愉悦。
  我欣赏故事里的张老师,她把这样的机会交给幼儿,让他们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活动的明线和暗线交织,构成了有意义的主题。明线是幼儿等待小鸡出壳,照顾小鸡成长。暗线是教师鼓励和支持:当幼儿不知道如何识别受精蛋时,她提供信息和工具支持,鼓励幼儿学习分辨有血丝的鸡蛋,并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标记;当幼儿不知道21天有多久时,她提供材料支持,制作了21根彩色小木棍,帮幼儿在切实的期待和计算中感受时间的长度;当幼儿不知道小鸡在鸡蛋里如何生长发育时,她提供视频支持,让幼儿直观感受生命的生长过程,感受小鸡破壳的力量;当幼儿不知道如何饲养小鸡时,她引导幼儿观察成人的饲养,鼓励他们自己学习清理小鸡粪便、喂小鸡;当幼儿发现小鸡抢食、“房间”太小了,她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并选择材料解决;当幼儿不满足于现状,有其他兴趣和问题时,她积极衔接了音乐、美术、语言、体育等活动,帮助幼儿丰富经验、拓展探索内容等。这个过程中,一系列支持策略的运用背后,是教师对幼儿的信任。他们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是教师对幼儿学习特点的理解,他们坚信幼儿的学习不是端坐在教室里静听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感官和双手来认识世界。他们坚信,对幼儿来说,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所以教师基于观察,从关注判断转向关注发展,支持幼儿有意义地玩,与小鸡一起成长。这个课程故事,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幼儿园生态式美育课程“互生共长”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生活,走向整合。他认为生活是综合性的,没有边界的,是整体的,在生活中学习就是综合的学习,就是整体的学习;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来源、出发点,生活也是课程的进程。“孵蛋,养小鸡”起源于发生在幼儿家庭的生活事件,但是老师能够有意识地将之引入班级幼儿的集体生活、游戏和学习中来,并追随幼儿的兴趣,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资源,支持幼儿基于自己的好奇心和资源开展有效的互动,将资源转换成支持幼儿开展持续性学习,获取多元发展经验,提升学习品质的活性媒介。同时,“孵蛋,养小鸡”的过程是伴随幼儿生活展开的,等待小鸡出壳、给小鸡取名字、给小鸡喂食、带小鸡晒太阳……生活中许多随心随性的、与7只鸡宝宝生命互动的时光,带给每个幼儿的感受与体验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整体的。
其他文献
丁辅之是民国时期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享有“民国水果画作顶级大师”的美誉。他的水果画作常常以生活中极其易见的瓜果为题材,主题突出,笔下的蔬果生动鲜活,赏心悦目,极具个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笔者借助丁辅之大师的蔬果作品,开展了系列美术活动,旨在通过欣赏不同水果的形态
期刊
人们常说戏剧是造梦的艺术,那么舞台就是造梦的空间,孩子们走进剧场欣赏儿童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剧场的环境和氛围。一个雕刻着镀金图案、悬挂着水晶灯的镜框式舞台,与一个四周都是黑色墙壁,只在舞台中央摆放几把折叠椅的黑匣子,不同的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对儿童剧来说,儿童是观众的主要群体,是观演关系的灵魂。因此,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观剧需求就成为创作者的核心工作。从戏剧诞生开始,在整个
期刊
儿童偶剧是儿童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由木偶和人一起演绎故事。在我的作品中,人不只是木偶的操控者,还担当剧中的角色。我的木偶很小,几乎都是手掌般大小,最小的甚至只有拇指一般大。我的舞台也很小,往往只在几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小小的木偶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在方寸之间展现偌大的世界。接下来就以我的作品微型杆动偶剧《回家路上》为例,与大家分享我对儿童剧舞台的经验和想法。  小舞台的设计
期刊
孩子不到三岁时我就开始带他看儿童剧,接触过不同的出品方和剧场,除了剧作水准本身有差异之外,我在不断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舞台给孩子带来的观剧体验也不尽相同。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
期刊
“各位老师,在你们班,和平桌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在我们班级,如果幼儿有哭闹等不良情绪时,会请他们坐在这里冷静一下。”“活动中有人违反规则,可以请他在这里坐3~5分钟。”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想大家都会生出些困惑,难道和平桌的功能仅仅于此?难道和平桌是一个教师主导的地方?这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否相违背呢?  第一次和平桌研讨时,我园教师们有了以上对话,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展开了针对和平桌的研讨。在随后
期刊
一群孩子与“不速之客”小麻雀相遇,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群孩子以观察、猜测、想象、探究、体验等各种方式与小麦种子、小麻雀、稻草人、鸟窝进行互动,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稚子戏春图”,展现了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趣与灵气、浪漫与诗意。  自然中生命性的和非生命性的存在,能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诱发幼儿亲近自然的冲动。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
期刊
作品《阿獾救护队》讲述的是阿獾从收音机里听到地球生病的新闻,和朋友一起组成救护队拯救地球的故事。阿獾救护队想尽一切办法诊治地球,最后从地球的“心脏”里挖出一个破罐子,把它放进可回收垃圾桶中。在他们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地球的病治好了。垃圾分类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学校、家庭、公园等地方到处设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幼儿在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垃圾分类,但是他们真的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意义吗?真的会垃圾
期刊
一天,保育老师问道:“我们班刚撒下去的小麦种子总是莫名其妙就变少了,是不是哪个小朋友好奇拿出来玩了?”“没有,我们没有。”孩子们一起否认。接下来的一周里,孩子们互相督促,轮流看护小麦种子,只要有空就在花盆周围观察,但始终没有发现小麦种子丢失的原因。  周五晨间谈话时,靠近阳台的小雨突然说:“老师,阳台上有麻雀。”大家纷纷探出脑袋想一看究竟,结果发现有小麻雀正在啄食土中的小麦,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来
期刊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园和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面对突如其来和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张俊教授说过:“生活即是教育,幼儿园教师非常擅长创造,要鼓励老师进行创造。面对疫情要不恐慌,不忽视。疫情课程实施要从幼儿真实的问题、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这段话告诉我们,幼儿园和教师要从幼儿本位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戏剧是综合的艺术活动,幼儿园的戏剧活动支持幼儿运用语言、肢体等多种表征手段,在说说、画画、演演中达成教育目标。小班幼儿的语言、动作发展水平还比较弱,教师需要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其中,由适宜的文本生发的戏剧活动是很好的途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