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海淀北部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提前两年实现了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万元GD能耗累计下降了30.97%,分别高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11.91和4.38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海淀区节能减排任务严峻,面临“几乎不存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的余地、人口快速增长加大了能源消耗、边际效益递减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等诸多不利因素,节能减排压力变大。
“发展循环经济、以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建设北部地区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海淀‘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基础。”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生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海淀北部新区应该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布局“绿色建筑示范区”
海淀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网络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的总部基地和研发企业,来实现产值过万亿的科技创新基地的规划经济目标。可以看出,单位GDP能耗的计量方式难以准确度量和真实反映该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为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将海淀北部地区建设成“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海淀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关于推进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成立了“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海淀北部地区所有新建项目一星级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科技园区内、外达到二星级评价标准要求的公共建筑和研发项目建筑面积占园区该类新增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60%和40%,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和标志性项目不分园区内外,均100%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北部地区目前正处在规划和建设时期,‘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本身是否是节能建筑以及选用的能耗设备是否节能两个方面。”王安生博士表示,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加科学的能源资源消耗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该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达到奖惩得当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除少数以户外生产为主的产业外,大部分均可以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特点作为辅助指标,综合评价能耗等。
“能耗指标达到节能建筑标准是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供暖系统方案和选择的设备是充分条件。北部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是重视的,进行了能源规划,设立了绿色招商门槛制度,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等,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中,要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将建筑节能列为“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重心是时代的要求。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为我国三个能耗“大户”。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其中约2%建筑物建造能耗,28%使用过程中消耗掉的,15%左右是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新建建筑中的民用住宅虽然执行了65%节能设计标准,但实际建设中真正能够达到该标准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值得考究。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高能耗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是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耗电量更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鲜为人知的“能耗黑洞”。这不仅说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巨大,也为公共建筑建设敲响了警钟。
在建筑物能耗使用技术方面,具有更大的节能潜力。比如,以居民能耗贡献率最大的冬季供暖为例,仅仅是将传统的散热气片供暖形式改成地面辐射供暖末端,供水温度就可以降低15-20℃,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室内设计温度可以降低2℃即16℃,而体感温度仍然可以达到21℃,且舒适性大大增加,仅此一项的节能量就可以达到12-15%甚至更高,如果再配上空气源热泵、毛细管网等高效末端,其节能效果达到35-50%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海淀区的资源能源和建筑使用特点,在经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后的选择性推广应用。因此,无论是建造节能建筑还是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海淀北部新区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应率先垂范“绿色建筑”
王安生博士认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确保北部新区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评价、示范、推广、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主导、成立行业协会并牵头组织专家制订评价体系相关的地方系列法规,并逐渐上升为北京市或国家法规;在北部新区拿出一块土地,作为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检测、评价场所,对于经过初步筛选的技术进行应用实践检验和评价基础数据的采集场所;对于经过评价认定应该推广应用的技术,建立相应的展示和推广及应用体验中心,并向全国开放,向北京市其他区县乃至全国推广。
其次,在节能建筑方面,强调建筑物节能标准高、建筑材料能耗低,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海淀北部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园区的试点示范标准,并经得住时间和科学评价体系的检验、验收;下大决心,制訂支持政策,有计划地改造既有建筑,使其达到节能建筑标准,达到供热计量标准,一次性投资,但一劳永逸;除民用住宅外,应该进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为彻底堵住建筑高能耗漏洞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在建筑节能方面,重点强调在建筑能耗最高的供暖上做大文章,提出改革现行供暖体制、提倡推广建立在经过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认证基础之上的供暖供冷供热水的成熟技术,在能源使用方面,强调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最后,重点在冬季供暖能耗上下大工夫,研究、制订并推广应用适合我区能源结构特点,适合不同建筑及使用性能,同时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不同形式的供暖热解决方案和系统。
“根据北部新区地下水资源稀缺和建筑密度较高的现状,对于既有冬天供热又有夏季供冷需求的建筑,应积极尝试以空气源热泵代替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实施建筑供热供冷的节能措施,以更符合北部新区区情的节能技术,来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消耗。”王安生博士表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链接:王安生简介
王安生,1959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祖籍山东。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立鸟取大学生物资源学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SOFT 99 公司先后做研究员、中国独资公司总裁。
目前担任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董事长,兼任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总工程师;住建部“供热计量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中国节能产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供暖委员会电地暖专家等。
“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提前两年实现了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万元GD能耗累计下降了30.97%,分别高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11.91和4.38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海淀区节能减排任务严峻,面临“几乎不存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的余地、人口快速增长加大了能源消耗、边际效益递减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等诸多不利因素,节能减排压力变大。
“发展循环经济、以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建设北部地区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海淀‘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基础。”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生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海淀北部新区应该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布局“绿色建筑示范区”
海淀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网络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的总部基地和研发企业,来实现产值过万亿的科技创新基地的规划经济目标。可以看出,单位GDP能耗的计量方式难以准确度量和真实反映该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为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将海淀北部地区建设成“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海淀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关于推进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成立了“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海淀北部地区所有新建项目一星级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科技园区内、外达到二星级评价标准要求的公共建筑和研发项目建筑面积占园区该类新增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60%和40%,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和标志性项目不分园区内外,均100%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北部地区目前正处在规划和建设时期,‘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本身是否是节能建筑以及选用的能耗设备是否节能两个方面。”王安生博士表示,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加科学的能源资源消耗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该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达到奖惩得当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除少数以户外生产为主的产业外,大部分均可以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特点作为辅助指标,综合评价能耗等。
“能耗指标达到节能建筑标准是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供暖系统方案和选择的设备是充分条件。北部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是重视的,进行了能源规划,设立了绿色招商门槛制度,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等,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中,要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将建筑节能列为“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重心是时代的要求。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为我国三个能耗“大户”。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其中约2%建筑物建造能耗,28%使用过程中消耗掉的,15%左右是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新建建筑中的民用住宅虽然执行了65%节能设计标准,但实际建设中真正能够达到该标准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值得考究。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高能耗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是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耗电量更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鲜为人知的“能耗黑洞”。这不仅说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巨大,也为公共建筑建设敲响了警钟。
在建筑物能耗使用技术方面,具有更大的节能潜力。比如,以居民能耗贡献率最大的冬季供暖为例,仅仅是将传统的散热气片供暖形式改成地面辐射供暖末端,供水温度就可以降低15-20℃,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室内设计温度可以降低2℃即16℃,而体感温度仍然可以达到21℃,且舒适性大大增加,仅此一项的节能量就可以达到12-15%甚至更高,如果再配上空气源热泵、毛细管网等高效末端,其节能效果达到35-50%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海淀区的资源能源和建筑使用特点,在经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后的选择性推广应用。因此,无论是建造节能建筑还是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海淀北部新区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应率先垂范“绿色建筑”
王安生博士认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确保北部新区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评价、示范、推广、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主导、成立行业协会并牵头组织专家制订评价体系相关的地方系列法规,并逐渐上升为北京市或国家法规;在北部新区拿出一块土地,作为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检测、评价场所,对于经过初步筛选的技术进行应用实践检验和评价基础数据的采集场所;对于经过评价认定应该推广应用的技术,建立相应的展示和推广及应用体验中心,并向全国开放,向北京市其他区县乃至全国推广。
其次,在节能建筑方面,强调建筑物节能标准高、建筑材料能耗低,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海淀北部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园区的试点示范标准,并经得住时间和科学评价体系的检验、验收;下大决心,制訂支持政策,有计划地改造既有建筑,使其达到节能建筑标准,达到供热计量标准,一次性投资,但一劳永逸;除民用住宅外,应该进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为彻底堵住建筑高能耗漏洞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在建筑节能方面,重点强调在建筑能耗最高的供暖上做大文章,提出改革现行供暖体制、提倡推广建立在经过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认证基础之上的供暖供冷供热水的成熟技术,在能源使用方面,强调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最后,重点在冬季供暖能耗上下大工夫,研究、制订并推广应用适合我区能源结构特点,适合不同建筑及使用性能,同时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不同形式的供暖热解决方案和系统。
“根据北部新区地下水资源稀缺和建筑密度较高的现状,对于既有冬天供热又有夏季供冷需求的建筑,应积极尝试以空气源热泵代替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实施建筑供热供冷的节能措施,以更符合北部新区区情的节能技术,来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消耗。”王安生博士表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链接:王安生简介
王安生,1959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祖籍山东。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立鸟取大学生物资源学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SOFT 99 公司先后做研究员、中国独资公司总裁。
目前担任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董事长,兼任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总工程师;住建部“供热计量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中国节能产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供暖委员会电地暖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