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肠道恶性淋巴瘤(PIL)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PIL患者病例资料。
结果符合诊断条件的PIL患者99例,男65例,女34例,男女比为1.9∶1,中位年龄50(12~90)岁。胃肠道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痛67例(67.68%),最为常见,26例(26.26%)患者发病时伴随有急腹症。回肠原发和回盲部原发均为21例,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经消化内镜活检后诊断的PIL仅24例(24.24%),依靠手术诊断的患者为69例(69.70%)。Ⅰ~Ⅱ期71例(71.72%),Ⅳ期28例(28.28%)。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77例(77.78%),T细胞来源22例(22.22%)。其中最常见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共55例(55.5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60例。本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期为100.0个月,5年OS率为53.50%。多因素分析显示,T细胞来源者预后差(P<0.05)。74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96例患者进行了全身化疗。手术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OS期分别为79.0个月和123.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
结论PIL好发于男性,腹痛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回肠及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相对来说PIL发病比较局限,但内镜检查确诊率低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DLBCL,T细胞来源是PIL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仍然是PIL常用的诊断及治疗手段,且手术并未增加PIL患者的生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