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我们的教育宗旨。从新课程教材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新教材的内容选择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以上内容摘自《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现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探究精神,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作为教师或教育机构就必须充分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而科学课的培养目标更是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自任教科学学科以来,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学生独自操作的分组实验很少的局面。认真遵循“科学课的教育重在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使得科学课出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一、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科学课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强调科学探究。就小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他们的科学学习应该侧重于感受和体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学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严重,探究活动中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课的提升。因此,对于科学的探究活动,我首先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尤其是培养他们正确的合作与交流意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
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不但指导学生注意小组间的分工合作,而且给他们一定的提示。例如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由于使用的器材较多,测量的过程较长,学生在实验及搜集相关数据过程中往往分工不细致,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学生还可能成为“看客”。针对这种局面,我及时抛出“分工合作提示卡”,使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合作探究的情感体验。
分工合作提示卡
一、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二、我们用的器材有哪些?
三、这些器材将有几个人分别带到实验室?每个人分别拿什么?
四、在实验中,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搭建斜坡,并用手把牢它?谁负责放车、取车?谁负责测量小车冲出的距离?
五、数据搜集完成后,我们将用这些数据做什么?
六、实验完后,我们使用的器材将怎样处理?
实践证明,重视和指导好责任分工,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科学的阵地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更应该放眼到课外更广阔的空间。科学源于生活,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科学。例如
在学完后《观察蚂蚁》,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蚂蚁的触角感兴趣,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蚂蚁的触角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尽情畅想,其中一个学生说:他想设计一种蚂蚁触角鞋,这种鞋子前端各有一只触角,跟蚂蚁的触角一样灵敏,而且功能更全,有探路作用。让盲人丢掉拐杖像正常人那样放心大胆地走路。这些天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认识蚂蚁的触角,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时,学生的思维还非常兴奋,非常活跃,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和延续这种探究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拾到芝麻的同时,而不至于丢掉西瓜”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科学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所以学生动手探究尤为重要。例如学习《磁铁》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趣味题,要求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同学们,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小蜗牛也赶来尝个新鲜,可是它怎么爬也爬不上,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用两种方法让小蜗牛吃到葡萄吗?学生马上就给蜗牛别上回形针,用磁铁吸着蜗牛或正面或背面爬上去。从课中的仿做到课尾的初步设计,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巩固了知识。在学习“热气球”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热气球,到田野去飞一飞;在学习“压缩空气”后,让学生做一支空气枪;学习“镜子的秘密”后制作一个潜望镜;学习“怎样接亮小电珠”后,自行制作一个小台灯。我还特别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制作活动,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艰辛,从而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通过这么些日子的小学科学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同伴给自己加一颗“星”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学习《土壤》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个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面对这些问题,我呆了,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而且刚才花了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如果在这样下去,我该如何收场呢?就在这进退两难时刻,我突然灵感浮现:新课程的教学不就是强调开放性,强调让学生发问,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吗?而此时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充分给予了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可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并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观察等渠道可获得知识和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方法,以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
……
总之,任教科学课的时间里,我和孩子共同成长,收获颇多。孩子体验到了在生活、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同时也是对我们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去探究更多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论》南方出版社 朱林海 丁德潜
[2]《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菊 徐学福
现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探究精神,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作为教师或教育机构就必须充分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而科学课的培养目标更是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自任教科学学科以来,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学生独自操作的分组实验很少的局面。认真遵循“科学课的教育重在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使得科学课出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一、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科学课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强调科学探究。就小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他们的科学学习应该侧重于感受和体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学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严重,探究活动中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课的提升。因此,对于科学的探究活动,我首先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尤其是培养他们正确的合作与交流意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
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不但指导学生注意小组间的分工合作,而且给他们一定的提示。例如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由于使用的器材较多,测量的过程较长,学生在实验及搜集相关数据过程中往往分工不细致,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学生还可能成为“看客”。针对这种局面,我及时抛出“分工合作提示卡”,使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合作探究的情感体验。
分工合作提示卡
一、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二、我们用的器材有哪些?
三、这些器材将有几个人分别带到实验室?每个人分别拿什么?
四、在实验中,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搭建斜坡,并用手把牢它?谁负责放车、取车?谁负责测量小车冲出的距离?
五、数据搜集完成后,我们将用这些数据做什么?
六、实验完后,我们使用的器材将怎样处理?
实践证明,重视和指导好责任分工,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科学的阵地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更应该放眼到课外更广阔的空间。科学源于生活,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科学。例如
在学完后《观察蚂蚁》,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蚂蚁的触角感兴趣,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蚂蚁的触角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尽情畅想,其中一个学生说:他想设计一种蚂蚁触角鞋,这种鞋子前端各有一只触角,跟蚂蚁的触角一样灵敏,而且功能更全,有探路作用。让盲人丢掉拐杖像正常人那样放心大胆地走路。这些天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认识蚂蚁的触角,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时,学生的思维还非常兴奋,非常活跃,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和延续这种探究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拾到芝麻的同时,而不至于丢掉西瓜”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科学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所以学生动手探究尤为重要。例如学习《磁铁》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趣味题,要求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同学们,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小蜗牛也赶来尝个新鲜,可是它怎么爬也爬不上,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用两种方法让小蜗牛吃到葡萄吗?学生马上就给蜗牛别上回形针,用磁铁吸着蜗牛或正面或背面爬上去。从课中的仿做到课尾的初步设计,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巩固了知识。在学习“热气球”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热气球,到田野去飞一飞;在学习“压缩空气”后,让学生做一支空气枪;学习“镜子的秘密”后制作一个潜望镜;学习“怎样接亮小电珠”后,自行制作一个小台灯。我还特别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制作活动,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艰辛,从而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通过这么些日子的小学科学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同伴给自己加一颗“星”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学习《土壤》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个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面对这些问题,我呆了,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而且刚才花了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如果在这样下去,我该如何收场呢?就在这进退两难时刻,我突然灵感浮现:新课程的教学不就是强调开放性,强调让学生发问,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吗?而此时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充分给予了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可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并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观察等渠道可获得知识和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方法,以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
……
总之,任教科学课的时间里,我和孩子共同成长,收获颇多。孩子体验到了在生活、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同时也是对我们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去探究更多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论》南方出版社 朱林海 丁德潜
[2]《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菊 徐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