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推进,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课堂,积极正面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花架子太多,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上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失去了教学的内涵,成了空洞的教学活动。本文就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几个误区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推进,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课堂,积极正面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花架子太多,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上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失去了教学的内涵,成了空洞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情境创设的误区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如有的教师生搬硬套的添加一些故事,声情并茂的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流逝。有的教师制作课件过于漂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带了很多道具到课堂,问了很多有关道具的问题,就是引导不出本堂课要学习的课题。其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要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于真实的场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误区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失去了"数学味"。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工程问题"时,把一道基本的应用题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给原本简练的数学题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类似上述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事倍功半,因为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题目,从臃肿的"躯壳"里搜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晕头转向。其实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数学",应把数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3.活动教学的误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很多老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一些教师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一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课堂上学生看似很忙碌,仔细分析,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的多,真正有效的少,教师对新理念理解肤浅,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形式虽然多样,但实效性差,目标落实不到位。确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4.鼓励赏识的误区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表扬过多过滥,似乎太廉价了,学生就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也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表扬与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以上观点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总觉得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过头了就起不到好的效果了,正如古人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的实质,抛开形式主义,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勇于探索,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几个误区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推进,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课堂,积极正面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花架子太多,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上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失去了教学的内涵,成了空洞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情境创设的误区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如有的教师生搬硬套的添加一些故事,声情并茂的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流逝。有的教师制作课件过于漂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带了很多道具到课堂,问了很多有关道具的问题,就是引导不出本堂课要学习的课题。其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要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于真实的场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误区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失去了"数学味"。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工程问题"时,把一道基本的应用题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给原本简练的数学题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类似上述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事倍功半,因为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题目,从臃肿的"躯壳"里搜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晕头转向。其实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数学",应把数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3.活动教学的误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很多老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一些教师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一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课堂上学生看似很忙碌,仔细分析,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的多,真正有效的少,教师对新理念理解肤浅,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形式虽然多样,但实效性差,目标落实不到位。确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4.鼓励赏识的误区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表扬过多过滥,似乎太廉价了,学生就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也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表扬与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以上观点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总觉得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过头了就起不到好的效果了,正如古人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的实质,抛开形式主义,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勇于探索,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