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湖北带货,苏轼是认真的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谈论苏轼,当然要从吃开始。
  据说苏轼一到黄州,就迅速更新了“苏轼点评”,上架两个新品: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看题目就知道是苏轼刚到黄州时写的。其实苏轼真是跟我们挺像的,新到一个地方,马上就要问“有什么好吃的”。而且,他马上就打听到了,长江有鱼、山上有笋,都是当地著名土特产,赶紧放入购物车。
  他不是说着玩玩的,很快就下手了。他自己说:“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設客,客未尝不称善。”堪称厨艺小能手。
  至于笋,他不仅自己爱吃,还寄给朋友试吃,还怕别人不会做,特地附上菜单:
  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送笋芍药与公择》)
  2. 带货,苏轼是认真的。除了吃的,当然还要喝。
  苏轼仿佛天生是能喝酒的,什么“夜饮东坡醒复醉”,好像战斗力超强,醉了醒,醒了醉,可以连续赶场、威风八面。
  其实不是的,他也是在各地吃吃喝喝练出来的,他说自己“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可见天生素质不是很好,全靠后天努力。
  在黄州,他说自己“酸酒如虀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倒是酸酒、甜酒都不挑,只不过都没酒味,跟喝水一样。黄州确实没什么特色酒,但是敬业的苏轼,没有特产也要强行制造特产。
  他说在黄州的这么多年里,“几思压茅柴……何从得此酒”,一直想喝一种叫“压茅柴”的酒,却没法喝到。
  看上去好像是啥名牌似的,其实就是民间私酿土酒,清人说“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苏轼给这种酒带货,也不怕翻车。
  黄州茅柴可能确有特别之处,或者是苏轼带货特别给力,这种小作坊酿的酒竟然变成了名品。后来苏轼的朋友张耒到黄州去,就公然说“去国一千里,齐安酒最醇”,黄州土酒真香。
  3. 不过,阅读苏轼在黄州的作品,这片土地什么最好呢?
  还是人。
  苏轼在离开黄州的时候,写过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满庭芳》)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多,连孩子都学会了一口一个“不服周”,他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却对他很好,为生活添了很多色彩。
  从这首词就能看出,这里的朋友,劝他终老于此地。他也和朋友说,不要剪伐我在院子里种的柳树,长江南岸的朋友,也常常晒晒我的渔蓑,我还会再来的。
  读一读这时候的苏轼,感觉他并不孤独。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他半夜睡不着,就要出门遛遛。遛遛就算了,还要跑到承天寺对张怀民说,睡什么睡,起来嗨。
  比如《赤壁赋》,他和朋友们“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那位怕老婆的陈季常,此时也隐居在黄州附近。两人经常往来。苏轼对他私生活八卦了一下,就留下了一个“河东狮吼”的典故,陈季常也因此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名留青史。
  地方官对他们也很好。苏轼看中了一块斜坡地想种点菜,黄州太守徐大受很照顾他,马上就同意了。这块地,被他命名为“东坡”。也就是说,若无太守的关照,没有这块地,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是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常给他温暖。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在这块地方找到了安稳。
  苏轼在前面那首《满庭芳》里说,自己以后还要来。其实没有了,自此一别,苏轼此生再未去过黄州。
  但他笔下土味而鲜香的风物,真诚而友善的人们,却被写入了历史,成了这片土地最鲜活的代言。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微信(gmrb1949)
  【点到为止】
  4月8日,武汉解封。76个日日夜夜,一个国家的战“疫”轨迹浓缩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多少心痛与泪水,多少勇敢和血汗,多少团结与奇迹……在这里一一上演。枝头的樱花将谢未谢,而我们仿佛刚刚走出凛冬,走出寒冷,迎来暖春。
  武汉“重启”,湖北“初愈”,中国“复苏”!3月底以来,央企、全国媒体、各大电商平台、达人,十八般武艺齐上阵,“硬核”为湖北武汉带货。全国网友纷纷搭把手,下单购买湖北武汉货,用实际行动为当地经济复苏凝心聚力。若诗仙有知,即便不像住在东坡的那个“吃货”在线“吃播”,也定会感叹一句“故人下单黄鹤楼,烟花三月送九州”吧!
  英雄的武汉,团结的中国!
  (荐评 / 书虫)
其他文献
我并无特别之处。我只是一个日日夜夜、日复一日在画画的画家。如果你想了解我,就仔细看我的画吧。你会看出我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璀璨耀眼的金色,端庄迷离的形态。  如果你听到有人谈论“黄金画家”“金色的画家”,那没错,十有八九就是他。克林姆特出生于金银首饰制作世家,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日后的绘画创作中毫不掩饰对金色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克林姆特画作中的金色部分
期刊
华夏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如果挑选一份最能代表中国的礼物来表达心中的情谊,你会挑选什么样的礼物呢?  沈绣:绣鸟能听声  2013年3月,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前,国家主席习近平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精品《普京总统肖像》。普京看到这份礼物时,赞不绝口:“太传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议了!”他甚至解开西服,拿出自己的领带,笑着说:“绣的正是我的这条领带。”  沈绣由清末刺绣艺术大师
期刊
101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它以疾风暴雨般的强劲姿态,最广泛地动员和启迪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正如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中所写:“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正处于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V型反转”的关键点,
期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居里夫人的一生正是后半句话的真实写照。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长期无畏地研究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放射性物质——镭,身体也因此被摧殘着。可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念念不忘关于工作的种种。不仅如此,她和居里先生还主动放弃了申请镭的专利的机会,并将提取镭的方法公布于众。他们明明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却毫不稀罕,宁可过着贫穷的生活。“
期刊
繁昌县繁阳镇城关一小以少先队鼓号队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礼仪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入队仪式、大升旗、离队仪式、主题队日等活动,大力开展少先队礼仪教育,构造完整的少先队礼仪体系。以繁昌县少工委举办鼓号队队列队形比赛为契机,学校在训练初期就对每位队员严格要求,达到鼓号队演奏的准确、统一、和谐,促使鼓号队训练过程中做到一看,二战,三淌汗。  一看,看优秀鼓号队参加比赛视频,引导队员们对代表学校参赛充满自豪感
期刊
有时鳜鱼成舟,贴面而坐  以最美的姿态开始  奔赴梦了许久的邂逅  还是做一个渔夫  头戴箬竹帽,身披綠蓑衣  细雨中,微风不燥  把打捞到的春天,装满鱼筐  做一只白鹭  和同伴一起,趁着风飞翔  把一冬的惫懒抖擞在空气中  在西塞山,你就是最早的追光者  或是做一瓣桃花  趁河水猛涨,悠悠扬扬漂向远方  春天,做什么
期刊
【榜样力量】  一个破旧的搪瓷缸,在这间陈设简陋的小房子里,毫不起眼,却是房间主人张富清的心爱之物。老人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缸子。”每次看到搪瓷缸上面“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他的眼中就会泛起泪花……  张富清老人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出生在陕西洋县贫苦家庭的张富清刚刚24岁,他在瓦子街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359旅的一名战士。  6月,壶梯
期刊
当我从孕育过我的那片土地上起飞  心口的线牢系,甘之如饴  隐秘而强韧,哪怕  不时牵扯出伤口,渗出几滴殷红的血  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正在消解  壮志年华与鬓发,一并在时光中斑驳  不论清脆還是沙哑  我顽固地用乡音承载一切言语  时刻提醒着自己  落叶翩跹,向往大地下的根系  我携着漂泊多年的躯体奔向家乡  却不知,岁月里暗藏着轮回  村口的小儿似曾相识  恍如儿时的我一般,眼神探究  笑容中,腼
期刊
这二胡,还学吗?这二胡之路,还往下走吗?  看着眼前这墨漆的长竿,细长的弦,我问自己。  是呀,这二胡,还学吗?  初识二胡,那是早春的一个早晨。  那天,阳光真好,人民公园的一角,安静极了。只有一种美得扯住我脚步的声音在回荡。那声音,如水银泻地,如春风拂面。  妈妈说,这个叔叔拉的东西,叫做二胡。  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学。  就这样,偶然间,我走上了学二胡之路。  完全没有想到,听别人拉二胡很美
期刊
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我的女神!  伟大之路  【虫家讲坛】  说到世界著名女科学家,大家多半会不假思索地想到“玛丽亚·居里”这个名字。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一伟大事迹。而当我们再大一点时,才会明白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将提取镭的方法公之于众这一举动有多么不平凡。读完《居里夫人传》,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大家心中会更加鲜活丰满。  我真是太佩服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了!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