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玄庐,本名沈定一(1883~1928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曾参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起草,却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罪人;他曾经是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带头“革自己的命”,后来却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共产党犯下累累血债。他既是一个被遗忘的“功臣”,也是一个受历史谴责的“罪人”。
1883年10月,沈玄庐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的一个官宦家庭。从一生下来,他就什么也不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不完的银子、穿不尽的锦缎。可是,这个官家子弟却渐渐养成了一种“敌我不分”的“奇怪”性格:身为一个大地主,他不但不欺压穷苦农民,还待他们不薄,并且常常帮他们说话。他时常一个人摇着小船去佃户家收租,日落而归,家人问:“今天收了多少?”他两手一摊,肩一耸说:“他们是真苦,怎么忍心收租。”
长大后,他到一个县城里当了个小知县。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人家当官是捞钱,他倒好,贴着钱当官!每年自掏腰包给县里办学堂、办团练,搞基础设施建设,动辄就得上万两银子!幸亏他家家底殷实,经得起他折腾。
辛亥革命,他组织浙江学生军并担任总司令,带领浙江学生军参加南京保卫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搞帝制,他跳出来反对怒斥。“二次反袁”失败后,他好好的官给撤了,还流亡一年,吃尽了苦头。1916年回来后,他做了浙江省议会的议长。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寓居沪上的沈玄庐第一时间接触到了这些新思想,深受影响和触动。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启发很大。
1919年到1920年,沈玄庐在上海与戴季陶等创办了《星期评论》。因他学识渊博,平日里又喜欢高谈阔论,他的演讲极富煽动性,许多青年人深深为之折服。久而久之,沈玄庐成了他们之间的中心人物。
1920年,陈独秀来到上海着手创建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派出的俄共党员小组维经斯基等人也到达了中国,并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指导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与维经斯基会面的上海小组一共7人,居然有6个人都是《星期评论》的撰稿人和编辑,其中就包括沈玄庐。这一刻,沈玄庐正式走上了一个更大、更杰出的舞台,他开始被历史深刻地记住。
此后,沈玄庐加入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一群人在《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兼陈独秀的寓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准备工作,筹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炎炎的8月,沈玄庐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发起上海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大地主,并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作为一个地主,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动员工农群众起来造反,一次次向权威挑战。沈玄庐的举动鼓励了农民们奋勇向前,为争取自己的利益战斗。
比起其他的地主,沈玄庐思想自是先进了不知几千几万倍,但是,他依旧有自己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或者可以说是男人的,也或者说是封建地主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沈玄庐也是如此。
沈玄庐年纪轻轻事业有成,婚事早就被父母安排了。在他16岁时,家里便本着门当户对的心思,将坎山镇望族周家之女,14岁的周锦潮娶回家。这周氏的肚子很争气,很快为沈家开枝散叶,生下一子一女。
沈玄庐年轻气盛,不免贪恋情爱,不多久纳了母亲的贴身丫头王秉芝为妾。在那个年代的大户人家纳妾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周锦潮懂事明理,何况她是正室,有子嗣,自然无二话。
自古文人多情种,这沈玄庐也是情场浪子,四处留情,后又将两名烟花女子韦云、绛云纳为小妾。1920年,沈玄庐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的唯一女性丁宝林“热恋”,直到丁宝林出家当尼姑方罢休。
1924年初夏,沈玄庐又迎娶了比他小23岁的王华芝。他的这种封建地主式的腐朽生活,在党内多次受到严肃批评。这让沈玄庐颇为不满。沈玄庐想到自己如此为了共产主义还落不着个好,陈独秀又整天一副大家长的样子,完全没他的地位了,渐渐地心生罅隙。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作为浙江代表的沈玄庐拒绝参加中共“三大”,这时的沈玄庐已心生离意。
1923年12月,沈玄庐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并奉命回到浙江改组国民党浙江省组织。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沈玄庐以国民党浙江省代表身份参加,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会结束后,孙中山派他与宣中华等到浙江省组建国民党浙江省临时省党部,担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负责人。
这期间,国民政府给予沈玄庐的地位和权力,让他云里雾里飘飘然。这些是共产党给不了他的,何况上面还有个陈独秀压着。
1925年的中共“四大”,作为代表出席的沈玄庐语出惊人,在会上极力反对国共合作路线,声言要中国共产党放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全面服从国民党。在座的代表们无不震惊,这位元老级别的人物居然站在了国民党一边。
同年5月,沈玄庐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公开背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之后又发表了许多反共言论,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沈玄庐一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紧在浙江拉拢各方势力,为蒋介石呐喊助威,老蒋很是倚重这个臣子。蒋汪“合流”后,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蒋介石以退为进,于1927年8月下野,“西山会议派”掌握了国民党中央大权。沈玄庐立马撇开老蒋,获得了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的顶戴,并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浙江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浙江,担任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由于沈玄庐曾在中共党内担任职务,对中共浙江党内的情况和中共党员的分布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在国民党特务的大肆搜捕中,中共浙江党组织的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革命志士遭到捕杀。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党的组织秘密转入地下。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沈玄庐担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浙江省1800多位革命者被捕,932位中共党员被杀害,让原来生气勃勃的江南大地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平日里看上去斯文,说话谈吐也很儒雅的沈玄庐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居然是个“能文能武”的主儿。他主张斩草要除根,赶尽杀绝才是正理。为了强调“清党”的重要性,他事必躬亲,亲自带着国民党特务到各地收缴枪支,查封革命团体,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沈玄庐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办起事来一套一套的,拨专款搞了个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浙江反省院。美其名曰“感化”共产党人,院长当然非他莫属。此时说他是反共急先锋一点也不为过。不过好日子总是不长,1928年春,蒋介石东山再起,重掌国民党大权。沈玄庐深知蒋介石为人,那是有仇必报,看来自己要避避风头,不然性命堪忧,无奈地回到了浙江萧山。
沈玄庐也不是安分的主儿,回到自己的地盘就忘了形,在戴季陶、张静江等人的支持下,一面撰写《防共方案》,陈述自己反共反革命立场,一面在衙前成立自治筹委会,集结旧友亲信,分任要职,以图推翻蒋介石统治。岂料蒋介石一直就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沈玄庐在老巢的嚣张举动让他有了危机感。
1928年8月28日,沈玄庐赴莫干山会晤戴季陶,据说谈话过程很是不愉快。返途中被两个不明身份的人暗杀于浙江省萧山县衙前镇家乡。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死亡又是一个谜,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文革”时期,沈玄庐的坟墓又被当地的红卫兵炸得粉碎;而到了处处开发、经济第一的2006年,残存于萧山凤凰山上的沈玄庐墓地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被彻底铲平毁弃。也许这就是骨子里的不安定,生前爱折腾,死后还被“折腾”。
曹聚仁曾评价说:“沈定一先生,虽已为社会淡忘,他却是火一般热烈有血性的人,直到他被暗杀为止,没有一天不活泼泼地生活着。”
电影《建党伟业》中,提到了几乎所有为党的建立付出过努力的人。不出所料地,一个建党的关键人物——沈定一被“疏忽”掉了。他的功罪是非,至今都没有人说得清楚。可他手上沾染的血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那种灼痛了眼睛的红,只会越来越“闪”,并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
(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那个离经叛道的民国》 作者:舒展)(图片 59-1.jpg 图注:沈玄庐和孙中山合影。)
1883年10月,沈玄庐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的一个官宦家庭。从一生下来,他就什么也不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不完的银子、穿不尽的锦缎。可是,这个官家子弟却渐渐养成了一种“敌我不分”的“奇怪”性格:身为一个大地主,他不但不欺压穷苦农民,还待他们不薄,并且常常帮他们说话。他时常一个人摇着小船去佃户家收租,日落而归,家人问:“今天收了多少?”他两手一摊,肩一耸说:“他们是真苦,怎么忍心收租。”
长大后,他到一个县城里当了个小知县。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人家当官是捞钱,他倒好,贴着钱当官!每年自掏腰包给县里办学堂、办团练,搞基础设施建设,动辄就得上万两银子!幸亏他家家底殷实,经得起他折腾。
辛亥革命,他组织浙江学生军并担任总司令,带领浙江学生军参加南京保卫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搞帝制,他跳出来反对怒斥。“二次反袁”失败后,他好好的官给撤了,还流亡一年,吃尽了苦头。1916年回来后,他做了浙江省议会的议长。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寓居沪上的沈玄庐第一时间接触到了这些新思想,深受影响和触动。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启发很大。
1919年到1920年,沈玄庐在上海与戴季陶等创办了《星期评论》。因他学识渊博,平日里又喜欢高谈阔论,他的演讲极富煽动性,许多青年人深深为之折服。久而久之,沈玄庐成了他们之间的中心人物。
1920年,陈独秀来到上海着手创建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派出的俄共党员小组维经斯基等人也到达了中国,并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指导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与维经斯基会面的上海小组一共7人,居然有6个人都是《星期评论》的撰稿人和编辑,其中就包括沈玄庐。这一刻,沈玄庐正式走上了一个更大、更杰出的舞台,他开始被历史深刻地记住。
此后,沈玄庐加入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一群人在《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兼陈独秀的寓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准备工作,筹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炎炎的8月,沈玄庐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发起上海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大地主,并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作为一个地主,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动员工农群众起来造反,一次次向权威挑战。沈玄庐的举动鼓励了农民们奋勇向前,为争取自己的利益战斗。
比起其他的地主,沈玄庐思想自是先进了不知几千几万倍,但是,他依旧有自己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或者可以说是男人的,也或者说是封建地主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沈玄庐也是如此。
沈玄庐年纪轻轻事业有成,婚事早就被父母安排了。在他16岁时,家里便本着门当户对的心思,将坎山镇望族周家之女,14岁的周锦潮娶回家。这周氏的肚子很争气,很快为沈家开枝散叶,生下一子一女。
沈玄庐年轻气盛,不免贪恋情爱,不多久纳了母亲的贴身丫头王秉芝为妾。在那个年代的大户人家纳妾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周锦潮懂事明理,何况她是正室,有子嗣,自然无二话。
自古文人多情种,这沈玄庐也是情场浪子,四处留情,后又将两名烟花女子韦云、绛云纳为小妾。1920年,沈玄庐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的唯一女性丁宝林“热恋”,直到丁宝林出家当尼姑方罢休。
1924年初夏,沈玄庐又迎娶了比他小23岁的王华芝。他的这种封建地主式的腐朽生活,在党内多次受到严肃批评。这让沈玄庐颇为不满。沈玄庐想到自己如此为了共产主义还落不着个好,陈独秀又整天一副大家长的样子,完全没他的地位了,渐渐地心生罅隙。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作为浙江代表的沈玄庐拒绝参加中共“三大”,这时的沈玄庐已心生离意。
1923年12月,沈玄庐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并奉命回到浙江改组国民党浙江省组织。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沈玄庐以国民党浙江省代表身份参加,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会结束后,孙中山派他与宣中华等到浙江省组建国民党浙江省临时省党部,担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负责人。
这期间,国民政府给予沈玄庐的地位和权力,让他云里雾里飘飘然。这些是共产党给不了他的,何况上面还有个陈独秀压着。
1925年的中共“四大”,作为代表出席的沈玄庐语出惊人,在会上极力反对国共合作路线,声言要中国共产党放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全面服从国民党。在座的代表们无不震惊,这位元老级别的人物居然站在了国民党一边。
同年5月,沈玄庐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公开背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之后又发表了许多反共言论,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沈玄庐一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紧在浙江拉拢各方势力,为蒋介石呐喊助威,老蒋很是倚重这个臣子。蒋汪“合流”后,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蒋介石以退为进,于1927年8月下野,“西山会议派”掌握了国民党中央大权。沈玄庐立马撇开老蒋,获得了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的顶戴,并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浙江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浙江,担任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由于沈玄庐曾在中共党内担任职务,对中共浙江党内的情况和中共党员的分布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在国民党特务的大肆搜捕中,中共浙江党组织的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革命志士遭到捕杀。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党的组织秘密转入地下。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沈玄庐担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浙江省1800多位革命者被捕,932位中共党员被杀害,让原来生气勃勃的江南大地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平日里看上去斯文,说话谈吐也很儒雅的沈玄庐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居然是个“能文能武”的主儿。他主张斩草要除根,赶尽杀绝才是正理。为了强调“清党”的重要性,他事必躬亲,亲自带着国民党特务到各地收缴枪支,查封革命团体,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沈玄庐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办起事来一套一套的,拨专款搞了个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浙江反省院。美其名曰“感化”共产党人,院长当然非他莫属。此时说他是反共急先锋一点也不为过。不过好日子总是不长,1928年春,蒋介石东山再起,重掌国民党大权。沈玄庐深知蒋介石为人,那是有仇必报,看来自己要避避风头,不然性命堪忧,无奈地回到了浙江萧山。
沈玄庐也不是安分的主儿,回到自己的地盘就忘了形,在戴季陶、张静江等人的支持下,一面撰写《防共方案》,陈述自己反共反革命立场,一面在衙前成立自治筹委会,集结旧友亲信,分任要职,以图推翻蒋介石统治。岂料蒋介石一直就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沈玄庐在老巢的嚣张举动让他有了危机感。
1928年8月28日,沈玄庐赴莫干山会晤戴季陶,据说谈话过程很是不愉快。返途中被两个不明身份的人暗杀于浙江省萧山县衙前镇家乡。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死亡又是一个谜,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文革”时期,沈玄庐的坟墓又被当地的红卫兵炸得粉碎;而到了处处开发、经济第一的2006年,残存于萧山凤凰山上的沈玄庐墓地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被彻底铲平毁弃。也许这就是骨子里的不安定,生前爱折腾,死后还被“折腾”。
曹聚仁曾评价说:“沈定一先生,虽已为社会淡忘,他却是火一般热烈有血性的人,直到他被暗杀为止,没有一天不活泼泼地生活着。”
电影《建党伟业》中,提到了几乎所有为党的建立付出过努力的人。不出所料地,一个建党的关键人物——沈定一被“疏忽”掉了。他的功罪是非,至今都没有人说得清楚。可他手上沾染的血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那种灼痛了眼睛的红,只会越来越“闪”,并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
(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那个离经叛道的民国》 作者:舒展)(图片 59-1.jpg 图注:沈玄庐和孙中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