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提示
自上世纪90年代便落户在山西太原东仓巷的“英雄少年”赖宁的雕像,2011年5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经过民众和媒体积极寻找,终于在较为偏僻的杨家峪街道东沟村找到了。有关人员解释说,把雕像移走是因为“道路狭窄,车辆经过时,经常出现与雕像磕碰现象,同时雕像所在地脏乱,周围全是灰尘和垃圾”,当地要整治环境;而“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场所”,雕像成了烫手山芋。
经媒体报道后,事件由一个简单的雕像放置问题迅速升温,引起社会公众对“赖宁精神”的广泛讨论。8月18日,在各方压力之下,有关部门把“小英雄”赖宁雕像接回了家。雕像被搬回了原处,经过清洗的雕像焕然一新,四周摆满鲜花。第二天上午,还举行了“小英雄赖宁雕像回迁安放仪式”,很多市民自发冒雨参加了仪式。
1988年3月13日,14岁的赖宁在扑灭山火时遇难,随后被授予“英雄少年”的称号,代表着一代人对崇高道德和集体主义的理解。
曾进入小学课文的赖宁,在过去的一代人心中,是英雄,更是精神图腾——正义、勇敢,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个人安危。他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人,共同构成了很多人孩提时代的英雄形象。虽然有些人开始质疑一些课本上的英雄人物的真实性,但赖宁的英雄事迹板上钉钉,无可争议。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是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四个字的。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真实的公民英雄,也要面临着“被拆”的命运。并且,在“被拆”之后,赖宁雕像因为没有接收场地的问题被迫继续“守护山林”。给人的感觉是,太原这个城市不再需要弘扬赖宁精神了;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有人保护森林财产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神标杆与英雄雕像了……
赖宁雕像的命运,与那位被称作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小男孩的雕像的命运,完全相反。在比利时,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次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撒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到现在为止,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埃杜弗小巷内,一尊作撤尿状的小男孩铜像,仍然屹立在那里,而且成为了驰名世界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雕像。
单单看后人对于廉雕像的态度,就能看到布鲁塞尔人对待他们英雄的态度远远胜过我们。也正是因为布鲁塞尔人的这种执著,这尊撒尿的小男孩雕像才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该雕像已经成为比利时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并成为比利时的最重要景点之一,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二,城市的历史与传统,在这尊雕像上得到了升华,这至少说明了比利时人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英雄。雕像存在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偌大一个省会城市,却容不下一尊占地几平方米的雕像。这绝不是有没有接收场地的问题了,这里只存在是背叛还是铭记、是健忘还是纪念的问题。轰隆隆的推土机,将大量古建筑、历史文化名人居所以及名人雕像夷为平地。殊不知,在片面追求房地产效益同时,那些原本可以让我们自豪骄傲的精神与文化都被遗弃了。
印第安人有句古语,如果我们走得过快,停下了歇一歇,好让灵魂跟上来。我们的灵魂在哪里?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城市的废墟中,在被遗弃的雕像里,我们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图腾处处可见。遗憾的是,在少数“建设者”的眼里,只有拆迁,只有高楼大厦,只有利润,而没有所谓的精神。
编辑/梁宇清
自上世纪90年代便落户在山西太原东仓巷的“英雄少年”赖宁的雕像,2011年5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经过民众和媒体积极寻找,终于在较为偏僻的杨家峪街道东沟村找到了。有关人员解释说,把雕像移走是因为“道路狭窄,车辆经过时,经常出现与雕像磕碰现象,同时雕像所在地脏乱,周围全是灰尘和垃圾”,当地要整治环境;而“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场所”,雕像成了烫手山芋。
经媒体报道后,事件由一个简单的雕像放置问题迅速升温,引起社会公众对“赖宁精神”的广泛讨论。8月18日,在各方压力之下,有关部门把“小英雄”赖宁雕像接回了家。雕像被搬回了原处,经过清洗的雕像焕然一新,四周摆满鲜花。第二天上午,还举行了“小英雄赖宁雕像回迁安放仪式”,很多市民自发冒雨参加了仪式。
1988年3月13日,14岁的赖宁在扑灭山火时遇难,随后被授予“英雄少年”的称号,代表着一代人对崇高道德和集体主义的理解。
曾进入小学课文的赖宁,在过去的一代人心中,是英雄,更是精神图腾——正义、勇敢,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个人安危。他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人,共同构成了很多人孩提时代的英雄形象。虽然有些人开始质疑一些课本上的英雄人物的真实性,但赖宁的英雄事迹板上钉钉,无可争议。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是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四个字的。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真实的公民英雄,也要面临着“被拆”的命运。并且,在“被拆”之后,赖宁雕像因为没有接收场地的问题被迫继续“守护山林”。给人的感觉是,太原这个城市不再需要弘扬赖宁精神了;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有人保护森林财产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神标杆与英雄雕像了……
赖宁雕像的命运,与那位被称作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小男孩的雕像的命运,完全相反。在比利时,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次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撒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到现在为止,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埃杜弗小巷内,一尊作撤尿状的小男孩铜像,仍然屹立在那里,而且成为了驰名世界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雕像。
单单看后人对于廉雕像的态度,就能看到布鲁塞尔人对待他们英雄的态度远远胜过我们。也正是因为布鲁塞尔人的这种执著,这尊撒尿的小男孩雕像才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该雕像已经成为比利时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并成为比利时的最重要景点之一,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二,城市的历史与传统,在这尊雕像上得到了升华,这至少说明了比利时人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英雄。雕像存在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偌大一个省会城市,却容不下一尊占地几平方米的雕像。这绝不是有没有接收场地的问题了,这里只存在是背叛还是铭记、是健忘还是纪念的问题。轰隆隆的推土机,将大量古建筑、历史文化名人居所以及名人雕像夷为平地。殊不知,在片面追求房地产效益同时,那些原本可以让我们自豪骄傲的精神与文化都被遗弃了。
印第安人有句古语,如果我们走得过快,停下了歇一歇,好让灵魂跟上来。我们的灵魂在哪里?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城市的废墟中,在被遗弃的雕像里,我们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图腾处处可见。遗憾的是,在少数“建设者”的眼里,只有拆迁,只有高楼大厦,只有利润,而没有所谓的精神。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