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在潜质、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使大众化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潜在社会发展要求。基于全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有特长”的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运用能力,成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部分高校改革招生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实施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将相关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打破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强化专业基础教育。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大专业”学习,解决专业知识面过窄的问题。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迅速发展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接轨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大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立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专业知识体框架,创建以教师、课程体系、学生为组成要素的“大专业”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树立“大专业”学习观。教师作为“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依据专业大类设置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通过“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建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构建“大专业”教学模式
1,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确定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实现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组成。设置与“大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基础课,要整合原来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定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覆盖面要广,适用性、通用性要强,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及内容要进行调整,在增加专业方向相关联内容章节的基础上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
适应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学用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选用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材属于单一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新的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与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要编写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教材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运用三个环节。在教材章节安排上,重点介绍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而将专业运用方面的知识重点放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详细介绍。
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大专业”基础课相对应,建设“大专业”实验项目。“大专业”基础课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大专业”实验项目内容也由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组成。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依据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具体实验过程由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充分提高,运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大众化通识教育又要注重专业化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在实现最基本专业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主探知能力,客观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感兴趣、易发展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避免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主张教师、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认知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学生在“学”中求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在课程教学中主张教师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复合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这不仅提高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教师的专业传授技能,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程信息量,也是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首先,在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该课件能够直接面向学生展示全面、生动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其次,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课堂领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以往的考核多以一张考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及专业技能水平。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组成。为了保障学习质量和提高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教学过程控制体系主要用于考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程度。实验考核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与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使高校专业调整、布局更加规范、科学,有利于高校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增强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系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再学习能力。
结束语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比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成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它仍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找出适合各地区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之路。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在潜质、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使大众化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潜在社会发展要求。基于全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有特长”的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运用能力,成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部分高校改革招生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实施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将相关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打破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强化专业基础教育。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大专业”学习,解决专业知识面过窄的问题。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迅速发展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接轨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大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立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专业知识体框架,创建以教师、课程体系、学生为组成要素的“大专业”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树立“大专业”学习观。教师作为“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依据专业大类设置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通过“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建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构建“大专业”教学模式
1,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确定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实现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组成。设置与“大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基础课,要整合原来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定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覆盖面要广,适用性、通用性要强,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及内容要进行调整,在增加专业方向相关联内容章节的基础上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
适应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学用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选用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材属于单一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新的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与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要编写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教材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运用三个环节。在教材章节安排上,重点介绍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而将专业运用方面的知识重点放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详细介绍。
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大专业”基础课相对应,建设“大专业”实验项目。“大专业”基础课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大专业”实验项目内容也由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组成。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依据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具体实验过程由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充分提高,运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大众化通识教育又要注重专业化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在实现最基本专业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主探知能力,客观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感兴趣、易发展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避免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主张教师、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认知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学生在“学”中求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在课程教学中主张教师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复合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这不仅提高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教师的专业传授技能,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程信息量,也是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首先,在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该课件能够直接面向学生展示全面、生动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其次,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课堂领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以往的考核多以一张考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及专业技能水平。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组成。为了保障学习质量和提高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教学过程控制体系主要用于考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程度。实验考核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与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使高校专业调整、布局更加规范、科学,有利于高校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增强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系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再学习能力。
结束语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比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成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它仍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找出适合各地区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