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
《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通过大量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书中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用最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一些比较大的话题却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条条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全书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1 50余张精美图片,展现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编者简介:
聂晓阳,知名记者。1999年先后入藏采访,曾任《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环球》杂志副总编等职。2007年起,先后担任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特约研究员、兼职教授等。曾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并有7篇报道获得新华社好稿奖。
聚焦西藏人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
《微观西藏》(汉英版)一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皆有创新——形式上见微知著,把新媒体的理念和精髓引入到传统的图书出版中,采用更能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微博体”,以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媒体语言,用西藏发展的事实说话,将一条条不超过140字的精彩“微博”汇集成书,在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方面俱佳,展现了西藏人当下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书主编聂晓阳的西藏妈妈(阿妈拉)、著名藏族民间文学专家德门·德庆卓嘎有次跟他说起:“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西藏很神秘。为什么呢?你不了解的东西就会觉得神秘。当你了解了之后,还有什么可神秘的呢?对于西藏如果只看到表面的形式,那就只能看到神秘,别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觉得你要把很多表面的东西弄清楚,这样才能把西藏人的心看透。”
不是常听人讲,西藏是行者的不老情人吗。但对聂晓阳来说,差不多每年都去一两次的西藏,更像是一块神奇的布,每次都可以把他的心擦拭得干干净净。“这片土地改变了我,让我的内心更加平和柔软。所以,我对西藏除了热爱之外,总有一种亏欠之心。怀着这种亏欠之心做事,唯一能让我有所慰藉的就是:如何更好呈现一个真实的、深刻的、不矫情的西藏?那就是相信真实的力量。”
这本书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真”字。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超越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西藏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说:“西藏不是媒体制造出来的那个西藏,更不是西方舆论炒作出来的那个西藏……我们的外宣工作,要一切从真实入手,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动人,把真话说真,把实话说实。”
一座雪山远远就能看到,可是要真切地看到西藏人日常生活中能够拨动人心弦的细微之处,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近距离的凝视,需要对这方水土丰沛的感情和持久的热爱。书名《微观西藏》中的“微”字,正是“微博”的“微”,也是“细微”的“微”,还是“微妙”的“微”。我希望书中每一条“微博”,都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被想象和偏见阻隔的厚门,帮助人们登堂入室,一窥西藏的容颜。
写微博看似容易,可如何驾驭好这区区140个字,不矫情、不偏见,让每一条都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见智,不仅有来龙去脉,还要有观点、有态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采用“微博体”,个中原因,不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这种更方便浏览、转发和扩散的“段子阅读”,更是因为这种体裁更加能够见微知著,更有利于发掘和呈现有关西藏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书里的故事也许无法充当正面传播西藏的绝佳素材,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真实的西藏乡土气息。一个真实的西藏是更美的西藏,而这种美丽,蕴含于大量的、鲜活的、一手的细节中,蕴含于大量的、深入的、中肯的言论中,也蕴含于大量的、有趣的、独到的小故事中。
比如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年冬天我下乡采风,坐在冰冷的石头上画画,当地的藏民就把小木板放在太阳下晒热了悄悄递给我,还生怕打扰我画画。”在两个语言不通、生长环境迥异的人之间,一个无所欲求的、真诚的举动,就使一块小小的木板温暖了另一个人的心,即使过了很多年。
他在谈到对待西藏的心态时,给了本书编者三点建议:第一,用平视的眼光看西藏,平视就是不怀偏见的注视;第二,用平常心看西藏,不要一惊一乍;第三,用包容的心态看西藏,不要带着救世主的心态和优越感。
就如何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给人启示更大的是藏族社会学家旦增伦珠先生在审稿时说过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触碰的,别把西藏当做一个特别的东西去人为粉饰,西藏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所在,它的一切,就像太阳升起一样自然。”这句话仿佛是对这本书最好的导语,也使编者与编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每一个讲述者最原始的表达。西藏老人絮絮叨叨的口语,文人学者措辞考究的感叹,演艺明星活泼生动的言谈……可以“聆听”到这些“七嘴八舌”的声音,然后与图片中的人物对视,品读他们的内心,仿佛你正直视千里之外的高原。
《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通过大量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书中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用最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一些比较大的话题却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条条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全书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1 50余张精美图片,展现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编者简介:
聂晓阳,知名记者。1999年先后入藏采访,曾任《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环球》杂志副总编等职。2007年起,先后担任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特约研究员、兼职教授等。曾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并有7篇报道获得新华社好稿奖。
聚焦西藏人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
《微观西藏》(汉英版)一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皆有创新——形式上见微知著,把新媒体的理念和精髓引入到传统的图书出版中,采用更能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微博体”,以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媒体语言,用西藏发展的事实说话,将一条条不超过140字的精彩“微博”汇集成书,在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方面俱佳,展现了西藏人当下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书主编聂晓阳的西藏妈妈(阿妈拉)、著名藏族民间文学专家德门·德庆卓嘎有次跟他说起:“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西藏很神秘。为什么呢?你不了解的东西就会觉得神秘。当你了解了之后,还有什么可神秘的呢?对于西藏如果只看到表面的形式,那就只能看到神秘,别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觉得你要把很多表面的东西弄清楚,这样才能把西藏人的心看透。”
不是常听人讲,西藏是行者的不老情人吗。但对聂晓阳来说,差不多每年都去一两次的西藏,更像是一块神奇的布,每次都可以把他的心擦拭得干干净净。“这片土地改变了我,让我的内心更加平和柔软。所以,我对西藏除了热爱之外,总有一种亏欠之心。怀着这种亏欠之心做事,唯一能让我有所慰藉的就是:如何更好呈现一个真实的、深刻的、不矫情的西藏?那就是相信真实的力量。”
这本书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真”字。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超越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西藏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说:“西藏不是媒体制造出来的那个西藏,更不是西方舆论炒作出来的那个西藏……我们的外宣工作,要一切从真实入手,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动人,把真话说真,把实话说实。”
一座雪山远远就能看到,可是要真切地看到西藏人日常生活中能够拨动人心弦的细微之处,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近距离的凝视,需要对这方水土丰沛的感情和持久的热爱。书名《微观西藏》中的“微”字,正是“微博”的“微”,也是“细微”的“微”,还是“微妙”的“微”。我希望书中每一条“微博”,都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被想象和偏见阻隔的厚门,帮助人们登堂入室,一窥西藏的容颜。
写微博看似容易,可如何驾驭好这区区140个字,不矫情、不偏见,让每一条都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见智,不仅有来龙去脉,还要有观点、有态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采用“微博体”,个中原因,不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这种更方便浏览、转发和扩散的“段子阅读”,更是因为这种体裁更加能够见微知著,更有利于发掘和呈现有关西藏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书里的故事也许无法充当正面传播西藏的绝佳素材,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真实的西藏乡土气息。一个真实的西藏是更美的西藏,而这种美丽,蕴含于大量的、鲜活的、一手的细节中,蕴含于大量的、深入的、中肯的言论中,也蕴含于大量的、有趣的、独到的小故事中。
比如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年冬天我下乡采风,坐在冰冷的石头上画画,当地的藏民就把小木板放在太阳下晒热了悄悄递给我,还生怕打扰我画画。”在两个语言不通、生长环境迥异的人之间,一个无所欲求的、真诚的举动,就使一块小小的木板温暖了另一个人的心,即使过了很多年。
他在谈到对待西藏的心态时,给了本书编者三点建议:第一,用平视的眼光看西藏,平视就是不怀偏见的注视;第二,用平常心看西藏,不要一惊一乍;第三,用包容的心态看西藏,不要带着救世主的心态和优越感。
就如何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给人启示更大的是藏族社会学家旦增伦珠先生在审稿时说过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触碰的,别把西藏当做一个特别的东西去人为粉饰,西藏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所在,它的一切,就像太阳升起一样自然。”这句话仿佛是对这本书最好的导语,也使编者与编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每一个讲述者最原始的表达。西藏老人絮絮叨叨的口语,文人学者措辞考究的感叹,演艺明星活泼生动的言谈……可以“聆听”到这些“七嘴八舌”的声音,然后与图片中的人物对视,品读他们的内心,仿佛你正直视千里之外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