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染色体1p和19q杂合性缺失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p53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胶质瘤染色体1P和19q杂合性缺失(LOH)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p53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146例胶质瘤(4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42例少突星形细胞瘤和59例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染色体1P和19qLOH,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和星形细胞瘤中,lpLOH的发生率分别为59.8%和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lp和19qLOH的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GMT低表达和Ki-67高表达多发生于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发生率分别为65.5%和54.0%,而p53高表达多发生于星形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75.2%。在87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lpLOH和MGMT蛋白低表达多发生于Ⅱ级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发生率分别为72.5%和87.5%,而p53和Ki-67蛋白高表达多发生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发生率分别为83.0%和76.6%。lp和19qLOH在非颞叶和颞叶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5.6%和21.2%(P=0.002)。lpLOH与19qLOH、MGMT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MGMT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1p和19qLOH与p53蛋白表达、1PLOH与Ki-67蛋白表达均有关(均P〈0.05)。结论1p和19qLOH及MGMT、p53和Ki-67的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检测其LOH状态和表达水平对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TP或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与治疗周期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25例mb~IV期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21例,联合TP方案治疗4例,21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TP)、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OS)、生活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采用
目的评价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铂类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62例Ⅱa~Ⅳ期宫颈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紫杉醇联合铂类组(对照组)71例,紫杉醇135mg/m2,第1天;顺铂80my/m2或卡铂[曲线下面积(AUC)取值4~6],第2天。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铂类组(试验组)91例,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第1天;顺铂80mg/m2或卡铂(AUC取值4~6),第2天。两组均3周为1个疗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Cdc7)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dc7和MCM2基因的表达,分析Cdc7和MCM2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Cdc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65.4%(
由我国妇科肿瘤学著名专家孙建衡、蔡树模、高永良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妇科肿瘤学》,已于2011年11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我国主要妇科肿瘤临床和科研单位的57位专家共同编写,主要介绍了妇科肿瘤发展的沿革、特点以及当今多学科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和原则。书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目前热点问题的介绍和存在的问题,
目的以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果来验证2009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食管癌TNM分期(以下简称新版分期)对外科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颈胸腹三野清扫或胸腹二野清扫的手术治疗结果,按照新版分期标准重新分期,并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209例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35.0%,病因生存率为38.8%。肿瘤浸润深度(T,P=0.004)、转移淋巴结枚数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主持制定的2011年版《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经过6年多的努力,已经正式公布实施。该《技术方案》中的肿瘤包括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肠癌、肝癌、鼻咽癌和肺癌等,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1年8月出版。
患者女,49岁,于2008年10月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有一大小约2.5cm×3.0cm的肿物,无疼痛和溢液,患者无发热、盗汗和消瘦。经超声和CT检查证实无同时存在的广泛播散的淋巴结增生性病变,遂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行左侧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患者女,64岁。因外阴恶性肿瘤术后化疗后半年、发现外阴肿物伴疼痛1个月入院。患者于2009年9月因外阴肿块在当地医院行阴阜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外阴低分化癌,后转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补充局部扩大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外阴内胚层窦瘤。本院会诊提示为外阴内胚层窦瘤。
目的观察阿那曲唑辅助治疗对中国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需要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285例,给予阿那曲唑1mg,1次/d,分别检测其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水平。电话随访服药过程中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结果285例患者的中位服
患者男,61岁,2009年10月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胰腺体部占位,大小约1.8cm×2.1cm,右肝及两侧肾上腺转移,胰腺周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可能。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上肺肺癌伴两肺广泛转移,左侧胸膜多发转移伴左侧大量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