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育”是每个国民为自己的一生中能够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继承饮食文化传统、确保健康等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学习关于饮食的各种知识及选择食品的判断能力的学习过程。
“食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从保育园(类似中国的托儿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便可以进入保育园)时代就开始抓“食育”。保育园认为,“食育”在培养孩子饮食热情方面十分重要,对0~6岁的孩子进行“食育”,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饮食的关注程度。
其具体内容包括,让孩子帮助剥玉米皮、种蔬菜、挖山芋、做赏月米粉团,以及进行营养指导、回答孩子的疑问等。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老师告诉记者,让孩子接触食材和帮助做菜,有助于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还会举行与烹饪师一起做饭的“讲习会”,包括一起做面包、吃乌冬面。
保育园老师介绍,儿童参与的“讲习会”的菜品多是不需要用刀具、比较容易做的,所以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日本有很多节日,保育园会在不同的节日推出“节日菜品”。如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日(也称端午节)”,有男孩的家庭通常挂起鲤鱼旗,保育园会将咖喱饭盛放在大盘子里,点缀黄瓜和胡萝卜丝,作出鲤鱼旗的形状。
为确保“食育”效果,保育园十分注重与家长合作。面向保育园儿童的家长就孩子回家后在餐桌上的表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餐时间是否过长、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饭、拿筷子姿势是否正确、吃饭时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么样、饭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阐述意见等部分。
随后,保育园对调查结果分析汇总,探讨在保育园的“食育”中如何帮孩子改进饮食习惯。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每年面向4~5岁儿童的家长发放近2000份问卷,回答率通常超过60%。保育园还会向家长介绍春夏秋冬的应季菜谱,并推荐在儿童中间大受欢迎的菜谱和点心。
方式多种多样
到了小学,“食育”内容会更加多元,甚至有些小学会举行厨艺比赛。东京葛饰区立新宿小学校长齐藤往子告诉记者,作为暑假的自由课题之一,学校举行了“料理大赛”,全校约1/3的学生参赛,每个菜品都极富创意。比赛之前,营养师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如红、黄、绿色的食材各具有怎样的营养价值。齐藤校长还介绍了两个获奖作品“姜汁鸡块”和“汉堡牛肉饼玉米粒”,说这分别是两名五、六年级小学生独立完成的,大家在分享时都说“很好吃”。
很多小学还与营养专业的大学生合作,共同推进“食育”。北陆学院短期大学食物营养专业的学生山田介绍称,他们在北陆学院小学“食育日”前去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早饭的重要性、如何防止“暑期食欲不振”、牛奶的秘密、怎样饮食可以预防感冒、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买菜做菜如何做到环保等。
中学在食育方面更是注重与实践结合,从播种收获到做菜,发动中学生全程参与。东京练马区立八坂中学老师介绍称,该校“食育”的内容包括“亲子料理教室”和“农业体验学习”等。比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到农园播下小松菜的种子,待小松菜长成后,农园会将小松菜送到学校当做食材。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种菜的艰辛,并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概念由来已久
日本的“食育”由来已久,据查,“食育”一词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创造的。他在1898年出版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了“今日有学童之人应该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全在于食育”观点。
当时的小说家、《报知新闻》总编辑村井弦斋在读了石冢左玄的著作之后,产生了同感。1903年,他在长篇小说《食道乐》的《食育论》中说,“小儿有德育、智育、体育,而食育在其前。体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
石冢左玄认为,当时的营养学过于重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功能,而忽视了矿物质的作用,过多地食用盐、肉和鱼,会出现钠过剩,过多地食用白米饭、面包和肉类而蔬菜过少的饮食习惯有害于身心健康。他主张,在饮食中,应该保持矿物质——钠和钙的平衡,甚至把白米饭称为“糟粕”,而推崇吃糙米。
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被认为是“食育”概念的首倡者。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的“食育”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遗忘。
二战后,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及价值观多样化等背景下,日本人以稻米为主的“日本型食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诸如脂肪摄取过剩、蔬菜摄取量不足等营养状态失衡、不吃早饭等“食生活”紊乱带来肥胖、过度瘦身及各种生活习惯病的增加等。由于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民众价值观等变化所致,而不是偶然现象,因此不可能短期得到解决,需要采取长期对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等作为社会问题之一而引起广泛重视。究其原因是企业唯利是图而忽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于是,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的“食育”论被人们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
为“食育”立法
把“食生活”提高到国策高度,并以立法形式规定社会各界应负的责任,自上而下贯彻“食育”,当今世界各国中,大概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做到了。
1993年,由厚生省监修的《思考食育时代的食物》一书问世。1998年,美食评论家、服部营养学校校长服部幸应出版了书名为《推荐食育》的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2年,自民党在其政务调查会里设立了“食育调查会”。第二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中使用了“食育”一词。于是“食育”开始在日本社会成为流行语。
2005年,以议员立法(代表提案人为自民党参议院议员小坂宪次)的形式,日本政府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其《前言》说,“对于培育孩子的丰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智育教育、德教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础的地位”。该法还指出,“食育”“不单是烹调技术,而是关于对食的认识、营养学、传统食文化以及成为食品之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的综合性教育”。
日本提倡“食育”的动机,还在于保护和发扬日本食文化传统。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里,日本的传统食文化面临着丢失的危机。
日本推进“食育”教育,还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这就是期望推进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共生和交流,在“食生活”方面构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以有助于增强地域社会的活力、发展和继承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协调的粮食作物的生产和消费,提高粮食的自给率。
“食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从保育园(类似中国的托儿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便可以进入保育园)时代就开始抓“食育”。保育园认为,“食育”在培养孩子饮食热情方面十分重要,对0~6岁的孩子进行“食育”,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饮食的关注程度。
其具体内容包括,让孩子帮助剥玉米皮、种蔬菜、挖山芋、做赏月米粉团,以及进行营养指导、回答孩子的疑问等。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老师告诉记者,让孩子接触食材和帮助做菜,有助于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还会举行与烹饪师一起做饭的“讲习会”,包括一起做面包、吃乌冬面。
保育园老师介绍,儿童参与的“讲习会”的菜品多是不需要用刀具、比较容易做的,所以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日本有很多节日,保育园会在不同的节日推出“节日菜品”。如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日(也称端午节)”,有男孩的家庭通常挂起鲤鱼旗,保育园会将咖喱饭盛放在大盘子里,点缀黄瓜和胡萝卜丝,作出鲤鱼旗的形状。
为确保“食育”效果,保育园十分注重与家长合作。面向保育园儿童的家长就孩子回家后在餐桌上的表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餐时间是否过长、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饭、拿筷子姿势是否正确、吃饭时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么样、饭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阐述意见等部分。
随后,保育园对调查结果分析汇总,探讨在保育园的“食育”中如何帮孩子改进饮食习惯。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每年面向4~5岁儿童的家长发放近2000份问卷,回答率通常超过60%。保育园还会向家长介绍春夏秋冬的应季菜谱,并推荐在儿童中间大受欢迎的菜谱和点心。
方式多种多样
到了小学,“食育”内容会更加多元,甚至有些小学会举行厨艺比赛。东京葛饰区立新宿小学校长齐藤往子告诉记者,作为暑假的自由课题之一,学校举行了“料理大赛”,全校约1/3的学生参赛,每个菜品都极富创意。比赛之前,营养师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如红、黄、绿色的食材各具有怎样的营养价值。齐藤校长还介绍了两个获奖作品“姜汁鸡块”和“汉堡牛肉饼玉米粒”,说这分别是两名五、六年级小学生独立完成的,大家在分享时都说“很好吃”。
很多小学还与营养专业的大学生合作,共同推进“食育”。北陆学院短期大学食物营养专业的学生山田介绍称,他们在北陆学院小学“食育日”前去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早饭的重要性、如何防止“暑期食欲不振”、牛奶的秘密、怎样饮食可以预防感冒、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买菜做菜如何做到环保等。
中学在食育方面更是注重与实践结合,从播种收获到做菜,发动中学生全程参与。东京练马区立八坂中学老师介绍称,该校“食育”的内容包括“亲子料理教室”和“农业体验学习”等。比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到农园播下小松菜的种子,待小松菜长成后,农园会将小松菜送到学校当做食材。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种菜的艰辛,并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概念由来已久
日本的“食育”由来已久,据查,“食育”一词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创造的。他在1898年出版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了“今日有学童之人应该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全在于食育”观点。
当时的小说家、《报知新闻》总编辑村井弦斋在读了石冢左玄的著作之后,产生了同感。1903年,他在长篇小说《食道乐》的《食育论》中说,“小儿有德育、智育、体育,而食育在其前。体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
石冢左玄认为,当时的营养学过于重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功能,而忽视了矿物质的作用,过多地食用盐、肉和鱼,会出现钠过剩,过多地食用白米饭、面包和肉类而蔬菜过少的饮食习惯有害于身心健康。他主张,在饮食中,应该保持矿物质——钠和钙的平衡,甚至把白米饭称为“糟粕”,而推崇吃糙米。
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被认为是“食育”概念的首倡者。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的“食育”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遗忘。
二战后,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及价值观多样化等背景下,日本人以稻米为主的“日本型食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诸如脂肪摄取过剩、蔬菜摄取量不足等营养状态失衡、不吃早饭等“食生活”紊乱带来肥胖、过度瘦身及各种生活习惯病的增加等。由于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民众价值观等变化所致,而不是偶然现象,因此不可能短期得到解决,需要采取长期对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等作为社会问题之一而引起广泛重视。究其原因是企业唯利是图而忽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于是,石冢左玄和村井弦斋的“食育”论被人们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
为“食育”立法
把“食生活”提高到国策高度,并以立法形式规定社会各界应负的责任,自上而下贯彻“食育”,当今世界各国中,大概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做到了。
1993年,由厚生省监修的《思考食育时代的食物》一书问世。1998年,美食评论家、服部营养学校校长服部幸应出版了书名为《推荐食育》的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2年,自民党在其政务调查会里设立了“食育调查会”。第二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中使用了“食育”一词。于是“食育”开始在日本社会成为流行语。
2005年,以议员立法(代表提案人为自民党参议院议员小坂宪次)的形式,日本政府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其《前言》说,“对于培育孩子的丰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智育教育、德教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础的地位”。该法还指出,“食育”“不单是烹调技术,而是关于对食的认识、营养学、传统食文化以及成为食品之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的综合性教育”。
日本提倡“食育”的动机,还在于保护和发扬日本食文化传统。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里,日本的传统食文化面临着丢失的危机。
日本推进“食育”教育,还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这就是期望推进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共生和交流,在“食生活”方面构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以有助于增强地域社会的活力、发展和继承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协调的粮食作物的生产和消费,提高粮食的自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