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谨慎,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同时必须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有效的评价方法只能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感情为背景。
【关键词】美术教学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52-02
一、现象
一位十三岁的学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等待老师评判他的人物写生画。“不像,尤其是眼睛和嘴巴,”老师说,并给他打了个及格。孩子只好低着头走回座位,但他有点不服气,偷偷地把“及格”二字清除了。回家后,他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妈妈看,希望妈妈称赞画上夸张的眼睛和嘴巴。“眼睛和嘴巴是不太像,还有耳朵和头发……”妈妈也这样告诫他。他终于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二、误区
1.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调动。
2.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就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上“好”的学生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评上“差”的学生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抑制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则造成迷惑及厌学情绪。
三、思考
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我们先要考虑一下,我们评价的目的究竟何在?是为认识学生的成长、经验、感情和兴趣吗?或者显示学生的优点、弱点、创造能力、有技巧,或缺乏技巧?换言之,去将他们分等吗?
就美术教育的意义而言,在针对作品的评价时,作为教师有两点基本因素必须注意:一是何者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即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制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作品对学生而言,比制作精美,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二是假如我们了解学生在创作上体验的程度,而不管作品如何优劣,我们都应该给学生信心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路子是对的,自己的体验是独特的、有价值的。
艺术学科具有“无错误性”,它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观来做参照,是不是学生都要向自己看齐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不能成为老师的复制品。
学生眼中的太阳不一定都是圆形。
四、问题解决方向
美术教学怎能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怎能不尊重学生个性?怎能不让学生参与评价呢?
必须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逐步形成的。
我们要求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关注:自己的体验以及体验其经验和表现的程度;作品的创造性、新颖性、表现性;与主题及生活问题的相关性等。
把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学生就乐于参与,学生的童心就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五、具体做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学生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学生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的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六、理论支持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学生评价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可归结为:重视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考核);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有效的评价方法只能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感情为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第一条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美术课程标准》第一条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还对评价的方式,提出如下的建议:“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012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 2011年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早期教育与天才》 2001年 大树林出版社
【关键词】美术教学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52-02
一、现象
一位十三岁的学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等待老师评判他的人物写生画。“不像,尤其是眼睛和嘴巴,”老师说,并给他打了个及格。孩子只好低着头走回座位,但他有点不服气,偷偷地把“及格”二字清除了。回家后,他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妈妈看,希望妈妈称赞画上夸张的眼睛和嘴巴。“眼睛和嘴巴是不太像,还有耳朵和头发……”妈妈也这样告诫他。他终于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二、误区
1.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调动。
2.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就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上“好”的学生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评上“差”的学生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抑制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则造成迷惑及厌学情绪。
三、思考
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我们先要考虑一下,我们评价的目的究竟何在?是为认识学生的成长、经验、感情和兴趣吗?或者显示学生的优点、弱点、创造能力、有技巧,或缺乏技巧?换言之,去将他们分等吗?
就美术教育的意义而言,在针对作品的评价时,作为教师有两点基本因素必须注意:一是何者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即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制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作品对学生而言,比制作精美,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二是假如我们了解学生在创作上体验的程度,而不管作品如何优劣,我们都应该给学生信心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路子是对的,自己的体验是独特的、有价值的。
艺术学科具有“无错误性”,它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观来做参照,是不是学生都要向自己看齐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不能成为老师的复制品。
学生眼中的太阳不一定都是圆形。
四、问题解决方向
美术教学怎能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怎能不尊重学生个性?怎能不让学生参与评价呢?
必须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逐步形成的。
我们要求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关注:自己的体验以及体验其经验和表现的程度;作品的创造性、新颖性、表现性;与主题及生活问题的相关性等。
把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学生就乐于参与,学生的童心就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五、具体做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学生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学生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的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六、理论支持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学生评价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可归结为:重视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考核);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有效的评价方法只能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感情为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第一条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美术课程标准》第一条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还对评价的方式,提出如下的建议:“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012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 2011年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早期教育与天才》 2001年 大树林出版社